泛北部灣發展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04 08:31:00

導語:泛北部灣發展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泛北部灣發展探討論文

一、泛北部灣發展戰略的研究現狀及意義

(一)研究現狀

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提出是新時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環北部灣經濟圈次區域合作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深化和發展。2006年7月,廣西區黨委書記劉奇葆在首屆環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上首次提出推動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構建中國—東盟“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提出以來,得到有關各方及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和積極響應,也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與支持。總書記指出:廣西沿海發展應形成新的一極,同泛北部灣合作結合起來,這篇文章會做得很大,前景廣闊。總理在廣西考察工作時指示,“要把泛北部灣合作這篇文章做好,要積極探索和推動泛北部灣的經濟合作,推進泛北部灣合作,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現在剛剛起步,方興未艾”。總理在第三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及第十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倡議積極探討開展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可行性,使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一個新亮點。東盟有關各國領導人也對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表示了肯定與支持,對推進泛北部灣合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對于泛北部灣發展戰略的研究屬于一個全新的領域,然而,關于這一區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關于環北部灣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學者周中堅在《從歷史走向未來:北部灣經濟圈構想及其依據》中提出打造北部灣經濟圈的命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關于環北部灣經濟圈的研究曾引起國內學術界的關注,而在90年代末期國內學者曾就北部灣經濟區域進行過專項研究。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有關北部灣區域發展戰略的研究更多的是著眼于我國廣西內部的協調,如欽州、防城、北海等北部灣港口及城市間的互動和協調問題。而在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有關桂粵、桂滇、桂黔等省際合作問題以及與越南開展國際次區域合作問題的研究迅速增多。

(二)重要意義

與我國其他區域的發展戰略研究相比,目前,對于泛北部灣區域發展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尤其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推進,北部灣(廣西)經濟區開放開發格局的逐步形成以及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理念的提出,原有研究的視角、框架、方法和成果已不能適應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的發展,因此,開展泛北部灣發展戰略的研究就顯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

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強調依據地緣經濟概念,超越單純的地理界線,將環北部灣地區經濟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鄰的東盟國家,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內涵,推進“海上東盟”合作,拓展和深化雙方戰略伙伴關系,有利于區域內各國的互利互補,促進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上的國際經貿合作。

泛北部灣發展戰略的研究涉及了多區域合作、不同領域合作的問題以及我國東、西部協調合作和欠發達地區發展的問題,因此,開展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發展戰略的研究對于推進和深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加強我國廣西等地區與東盟國家開展次區域合作,并通過泛北部灣地區的發展帶動我國西南民族地區的發展,以及維護南中國海的戰略安全和穩定,都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和重要的現實價值。

二、泛北部灣發展戰略的研究重點

開展泛北部灣發展戰略的研究,必須超越傳統的環北部灣經濟圈的研究,必須從國家戰略的層面重新審視泛北部灣經濟區域的合作與發展。泛北部灣發展戰略研究應當從戰略謀劃、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上為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長效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根據泛北部灣區域合作的比較優勢和區域定位,提出泛北部灣區域發展戰略的總體路徑選擇,明確優先發展領域和重點產業。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泛北部灣區域發展戰略與國家總體戰略相結合的問題。泛北部灣區域的發展面臨歷史機遇,但也存在諸多挑戰。在泛北部灣區域,我國同周邊的一些國家還存在領土、領海爭端,雖然我國奉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但周邊一些國家對同中國的合作仍存在一定的顧慮。在這樣的背景下,泛北部灣的發展如何與國家利益密切結合,如何與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國—東盟自貿區戰略、國家能源戰略以及和諧周邊的外交戰略相結合,將是泛北部灣區域發展戰略必須考慮的問題。

第二,如何建立泛北部灣國際次區域合作協調機制的問題。泛北部灣區域合作主體呈現多樣化、多元化特征,既包括了我國廣西、廣東、海南等地區,也包括越南、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和文萊等東盟國家,各方利益訴求不同,且存在一定的利益沖突,對于國內各地區尚可在國家戰略層面加以協調,而與越南、菲律賓等泛北部灣國家間的合作則需尋找到共同的利益紐帶,建立起一種互利共贏的合作協調機制,才有可能真正推動泛北部灣區域的合作與發展。

第三,泛北部灣區域合作突破口及重點產業的選擇問題。泛北部灣合作各方發展層次差異較大,新加坡、香港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馬來西亞、中國廣東處在較高工業化水平,面越南、中國廣西則仍處在工業化起步階段。區域內發展模式多樣,香港和新加坡以金融、物流和服務業為主導,中國廣東、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則以來料加工、代工制造為主,越南則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端制造業為主。這種發展層次的差異化和發展模式的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雖然可以實現區域合作優勢的互補,但同時也增加了選擇區域重點產業和合作突破口的難度。

三、泛北部灣發展戰略體系的構建

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具有多區域合作的背景,其發展戰略具有很強的多維性,既要考慮不同次區域的合作,也要顧及自身發展戰略與國家總體戰略的銜接,總體來看,構建泛北部灣發展戰略體系應當包含戰略準則、行動戰略和戰略目標三個部分的內容。

(一)戰略準則

第一,以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基本戰略。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下的次區域經濟合作,泛北部灣區域的發展應服務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與發展,必須與國家總體戰略進行銜接,符合國家整體戰略利益,在此前提下,通過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良性發展,有效地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深化實施。

第二,以構建次區域合作協調機制為核心戰略。泛北部灣區域合作主體層次多樣,利益訴求各不相同,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將難以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進展,因此,實現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的全面發展必須建立有效的區域協調機制,而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必須注重兩個方面,一是我國北部灣地區相關主體的協調,二是我國與泛北部灣區域東盟國家間的協調。

第三,以加強北部灣(廣西)經濟區的開發建設為基點戰略。目前,北部灣(廣西)經濟區開放開發格局正在形成,將北部灣(廣西)經濟區打造成為我國沿海地區新的增長極,將有效地推進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的形成與發展。

(二)行動戰略

第一,以進一步強化中越經貿合作為基本措施。中、越“兩廊一圈”合作已經在中、越兩國領導人的層面得到認可與推進,是泛北部灣次區域合作的里程碑。隨著越南加入WTO,中、越雙方經貿往來將進一步密切,并有力地推動泛北部灣區域合作的升級。

第二,以構建陸、海大通道為基本保障。一是構建泛北部灣區域面向中南半島和泛珠地區的陸上通道,二是構建面向東盟國家的“扇面型”海上通道。

第三,以加強區域間產業合作為基本動力。加強我國北部灣地區與東盟國家在港口建設、海洋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跨境合作區和口岸建設、資源開發和物流等領域的深入合作。

第四,以加強城市與港口間合作為基本切入點。形成港城互動,以港促城、以城托港的發展格局。

(三)戰略目標

第一,總體目標。豐富和充實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內涵,促進東亞整體合作的深入發展,形成太平洋西岸新興經濟增長帶。

第二,區域合作目標。充分發揮區域內各國的比較優勢,互補互利,合理提升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的整體競爭力。

第三,產業發展目標。促進區域內資源共享,推進產業轉移與合理分工,創造新的、更多的經濟增長點。

第四,經貿合作目標。共同吸納和更加合理運用國際資本和外部資源,促進更高水平、更深層次上的國際經貿合作。

[摘要]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提出是新時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環北部灣經濟圈次區域合作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深化和發展。在泛北部灣發展戰略的研究上,應當針對當前的重點、難點,突出創新要素,尤其是強調制度創新,構建合理的發展戰略體系。

[關鍵訶]泛北部灣;發展戰略;區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