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創新運行機制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3 03:44:00
導語:區域創新運行機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區域創新系統“四三結構”模型;區域創新系統“四三結構”模型的內在關系;區域創新系統“四三結構”模型運行機理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創新產出、創新內容、創新主體、政府是指在所轄行政區域范圍內開展各項行政事務的機構、創新投入、創新主體與創新內容、創新產出與創新主體、產出牽引機理、創新主體與創新投入、要素協同機理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系統創新投入創新主體創新內容創新產出
論文摘要:區域創新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運用“四三結構”模型支撐對這一工程的區域創新系統的運行機理進行了深入分析:從創新投入、創新主體、創新內容、創新產出四個維度闡述了“四三結構”模型組成;從創新產出與創新內容、創新內容與創新主體、創新產出與創新主體、創新主體與創新投入之間的主要關系角度闡述了“四三結構”模型內部關系;從產出牽引、要素協同、循環反饋、主導轉換四個方面闡述了“四三結構…模型運行機理。
1引言
區域創新系統是非線性、多階次復雜系統。自從英國學者庫克提出區域創新系統概念之后…,眾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國外有Autio(1998)、Schienstock(2000)、JanGLambooy(2002)、DavidDoloreax(2003)等,國內有胡志堅(1999)、黃魯成(2000)、張敦富(2000)、劉曙光(2004)、魏江(2005)、任勝鋼(2006)等,他們大多構建了包含有關創新主體的結構模型。但由于學術背景的不同,研究視角的差異,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的結構模型至今還未獲得一致的認同。就創新主體來說,就有“三要素說(企業、政府、大學和科研院所)”和“五要素說(企業、政府、大學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務、金融機構)”的爭論,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論對實際的指導意義。本文在吸收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進程中區位經濟向一體化經濟、資源經濟向知識經濟、引進型經濟向內生型經濟轉換的需要,以解決政府一企業一科研院所多主體、技術一制度一管理多內容、產品一產業一環境多層次的融合問題為著力點,系統探索區域創新系統運行的投入、主體、內容和產出的“四三結構”模型及機理,力圖科學有序地揭示區域創新的內在規律,為我國創新型國家構建、兩型社會建設和區域競爭力的全面提升尋找可行度高的理論依據。
2區域創新系統“四三結構”模型
區域創新系統包含創新產出、創新內容、創新主體、創新投入四個部分,每個部分包含三個主要部分,故稱之為“四三結構”,
2.1創新產出
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產出包括環境、產業、產品三個層面,其中產品是區域經濟競爭的直接市場體現,產業是區域經濟的載體,環境為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區域內創新活動創造條件并提供動力。
(1)環境。區域創新系統環境包括區域內環境和區域外環境兩部分,此處的環境特指能夠為區域內創新主體所能夠影響的環境,既包括基礎設施、生活設施等硬環境,也包括市場體系、政策體制、中介服務、人才市場等軟環境,還包括區域創新主體問的互動交往關系。區域內創新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區域創新主體的活動行為和區域創新系統效率。鑒于這種特定概念,這里環境可以而且也應當成為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產出,針對區域內創新環境開展的創新活動可以叫做環境創新,旨在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2)產業。產業是指具有某種同類屬性,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經濟活動主體組成的集合,區域內產業是區域經濟的載體,由眾多生產或提供類似產品的同類企業或互補企業組成,它是既往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果,受區域創新主體的行為活動的影響,理所當然可以成為區域創新系統的產出。針對區域產業所開展的創新活動可以稱之為產業創新,包括區域內產業問的結構調整,產業內結構調整,產業鏈延伸、產業升級、產業規模擴大以及產業集群的形成。
(3)產品。產品是區域經濟競爭力的直接體現,無論是區域間競爭、產業競爭還是企業競爭最終都要落實到產品競爭。針對產品開展的系列創新活動,可以稱之為產品創新,旨在降低產品成本,改善產品功能,最終增加產品附加值。能夠類似硅谷推出可以實現產業突破,引領時展的變革性創新產品是很多高科技園區的追求目標。
2.2創新內容
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內容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三個部分。之所以把這三者作為創新內容,是從約定俗成的角度考慮的。從創新研究的軌跡來看,先后出現了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兩種類型;自從德魯克把創新概念引入管理理論研究后又出現了管理創新這一類型,并且在管理理論與實踐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管理創新。然而,經典文獻中很難見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三者并列的提法,更缺乏系統、清晰,讓人信服的區分。這里從方便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角度,做如下界定:
(1)技術創新。在對技術創新的多種理解中,可以作狹義和廣義的區分,狹義的技術創新,始于研究開發而終于市場實現;廣義的技術創新,則始于發明創造而終于技術擴散。技術創新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它的產生、應用和擴散與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產出、創新主體、創新投入以及其它創新內容直接相關,是區域創新系統的中心內容。
(2)制度創新。制度是組織的規則,通過對創新主體的創新行為的激勵和對其創新產出的保護來支撐是技術創新的有效開展和區域創新系統的有效運轉。不過,有時制度也會阻礙創新的發生,因此需要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組織規范體系的選擇、創造、新建和優化的通稱,包括制度的調整、完善、改革和更替等。
(3)管理創新。對管理的理解有無數,本文認為管理是對可用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達成組織既定目標與責任的動態活動過程。從這個定義來看,管理創新應該是:用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來整合組織資源以便更有效地實現組織的目標與責任。管理的發展實為管理創新實踐的發展,管理理論及管理規則大多是管理創新碩果的總結與提煉。
2.3創新主體
有關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主體的論述,國內外已有相當多的論述,這里在對1993年6月國際科學工業園協會在第九屆世界大會上提出的“三元參與理論”進行調整的基礎上,提出區域創新主體應當包含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三個部分,而把主要功能為培養人才的高校,對創新進行服務的中介以及金融部門等機構當作區域內環境要素。
(1)政府。政府是指在所轄行政區域范圍內開展各項行政事務的機構,是執掌公共權力的主體,是按照一定規則建立起來的組織系統。政府行為是受其對自身功能的認知程度而表現出的活動。政府功能與市場作用的充分發揮總是與糾正市場失靈、彌補市場不足聯系在一起的,政府與市場是否形成了協調互補關系是政府功能發揮的重要方面。政府對自身功能的認知和發揮為政府創新提供了很大空間。政府作為區域創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要素,既是區域創新活動規則的制定者,也是區域創新活動的直接參與者,理應成為區域創新的主體。
(2)企業。企業作為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主體幾乎是公理性的命題,這里不再討論。但對于不同的企業,創新能力存在差距,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發揮的功能不同。這里借用浙江大學的魏江教授提出的創新高位勢企業與創新低位勢企業的區分,區域創新系統的功能之一就是促進高位勢企業的創新,并建立創新擴散機制,使低位勢企業的創新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3)科研機構。科研機構是指專門從事科學研究與實驗開發的組織,包括高??蒲袡C構、獨立科研機構和企業科研機構三類。按活動類型,科研創新活動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探索和追求未知領域的愿望驅動的基礎研究;一類是由追求科研成果所帶來的商業價值而進行的應用研究和實用開發研究。高??蒲袡C構更多的是進行第一類,開展知識創新;企業科研機構更多的是進行第二類,開展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獨立科研機構由于單位性質的不同和功能定位的差異,對兩類創新都有所涉及。
2.4創新投入
創新投入,即創新資源配置,是指創新資源在創新內容的不同時空上、不同行為主體間的分配、組合與使用。區域創新投入包含微觀、中觀和宏觀配置三層含義,其中微觀層次是基礎層次,是指具體的某一創新主體在其內部配置與運用各種創新資源;中觀層次是中問層次,是指創新資源在區域產業層面上的配置;宏觀層次是最高層次,是指區域政府調控管理職能部門在把握區域科技、經濟發展全局的前提下,對創新資源在不同產業與不同創新主體問的分配,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據經典經濟學觀點,本文認為創新投入應當包括人才、資本、技術三個方面。
3區域創新系統“四三結構”模型的內在關系
區域創新系統的“四三結構”模型共包含四大類十二個要素,相互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影響作用關系。本文根據社會科學的“大數定律”,只對通常情況下起主導作用的主要關系進行論述,如圖2所示。根據主次要矛盾關系原理,“主要關系”是在相對意義上而言的,研究主要關系并不意味著在區域創新系統的實際運作中可以任意忽略次要關系的作用,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特定條件下,主要關系和次要關系還會發生轉換。
3.1創新主體與創新內容
通常情況下,任何一個創新主體都可能開展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而且在不同發展階段可能會重點突出某一方面的內容。這也是圖l中,對三種創新內容采用環形箭頭表示的原因所在。
如前所述,如果從管理與制度的一般含義來辨析“管理創新”與“制度創新”的話,就很難區分兩者的關系。但對相關經典文獻的查閱可以發現“制度創新”的討論主要偏向于宏觀層面,如體制方面;“管理創新”的討論主要偏向于微觀層面,如創新主體內部。因此本文認為政府是制度創新的主體(如圖2箭頭所示),主要包含體制改革、政策制定等方面,另外在“依法治國,有法可依”的大背景下,政府對微觀創新主體的管理也需要轉換為制度。盡管所有創新主體都需要進行內部的管理創新,但由于趨利導向和競爭壓力,企業進行管理創新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更大,因此可以認為企業是管理創新的主體(如圖2箭頭所示,盡管創新主體內部也需要制度創新,但這里可以認為它屬于管理創新框架下的管理制度創新),事實上我國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所開展的內部管理創新幾乎都是在效仿企業的做法。根據技術創新包含從技術產生到技術擴散的廣義概念,以及上述科研機構的三類劃分可以認為企業和科研機構都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如圖2箭頭所示)。
3.2創新產出與創新內容
產品創新從單個項目看,它表現為產品某項技術經濟參數質和量的突破與提高,包括新產品開發和老產品改進;從整體考察,它貫穿產品構思、設計、生產、營銷全過程。由此可以認為,產品創新需要開展包含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全面創新(如圖2箭頭所示),例如,理論界與實業界所開展的產品創新管理的研究與實踐就是對這兩者的整合。
產業創新是創新主體對產業、產業鏈、產業群實施的創新活動,旨在實現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等的質的改變和量的提高。它需要宏觀管理和產業政策的引導,以及產業技術的創新,因此產業創新特別需要進行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如圖2箭頭所示)。
環境創新是指對包含硬性環境、軟性環境和關系環境的區域內部環境的完善和調整。其中的前兩者的調整需要制度性的規定或安排,以便形成自組織改良機制;而創新主體問關系環境的建立與改善則更需要制度性的促進和引導,如重視行業協會在促進創新主體間互動的功能。因此環境創新應當以制度創新為主(如圖2箭頭所示)。
3.3創新產出與創新主體
通過對“創新產出與創新內容”的關系論述得知,產品創新主要以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為主,產業創新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主,環境創新以制度創新為主。通過對“創新內容與創新主體”的關系論述得知,企業是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的主體,科研機構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政府是制度創新的主體。根據傳導機制可以得出“創新產出與創新主體”問的關系,即產品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和科研機構,產業創新的主體是企業、科研機構和政府,而環境創新的主體是政府,這一結論與實際狀況也比較吻合。
3.4創新主體與創新投入
在區域創新系統中,創新投人通過區域宏觀、中觀層面的配置,微觀創新主體的有效運用,經過一系列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及管理創新,轉化為由環境、產業和產品組成的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產出,如圖3所示的主動作用線路圖。由于三種創新主體對三種創新投入都有需求,且需求強度的判定比較復雜,所以對于創新主體與創新投入的關系,采用了圖2所示的表示方法。
4區域創新系統“四三結構”模型運行機理
4.1產出牽引機理
產出牽引是“四三結構”模型區別于其它區域創新系統模型的最大特點。區域創新系統的構建是以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為最終目標,為此應當根據區域發展的需要進行產品創新、產業創新、環境創新的定位,然后根據創新產出的定位確定區域創新內容,即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的目標與內容,并由此引出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動,最后影響到創新資源的配置,如圖3所示的主動作用路線的逆路線形象地描繪了這種牽引機理。
4.2要素協同機理
區域創新系統的諸要素需保持同步協同,任何一環出現短板都會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出現冗余就會產生創新投入的浪費J。要素協同主要體現在(如圖3所示各子系統內部):創新投入的協同,人才、資本、技術及其對應市場需要相互配套,如某些地區由于缺乏風險資本而使得科技創新成果的外流;創新主體的協同,企業、科研機構、政府在開展創新活動時需要進行反復互動;創新內容的協同,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需要相互促進,如管理創新成果因沒有類似于專利的創新制度的保護總是有很強的溢出效應創新產出的協同,只有環境、產業、產品相互協同才能提升區域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當然,協同是暫時的,非協同是常態的,要素協同是區域創新系統的理想狀況,這為各創新主體提供了相當的創新空間。
4.3循環反饋機理
區域創新系統中存在著眾多的反饋回路,如圖3所示投入——主體——內容——產出回路,直接把創新產出與創新投入聯系在一起,事實上區域內環境中包含的人才市場資本市場與技術市場直接影響著創新投入的配置;投入——主體——內容回路,直接把創新內容與創新投入聯系在一起如技術創新本身與技術就有天然的連接;投入——主體自反饋回路,如通過各微觀創新主體的創新投入需求來調整區域宏觀和中觀層面的創新投入配置。在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中需盡可能地利用好循環反饋機理,努力維持創新投入、創新主體、創新內容、創新產出間的相互協同。
4.4主導轉換機理
依據生命周期原理,區域創新系統的構建可以分為起步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與二次創業階段。盡管在各個階段區域創新系統要素都需要協同,但根據非協同的常態化區域創新系統各個階段必定存在著一些起主導作用的創新要素簇,而主導要素在不同階段的轉換就構成了主導轉換機理。比如區域創新系統不同發展階段中起主導作用的創新主體就存在轉換,而這正好能揭示我國目前存在的要么一直由政府主導,要么純粹讓企業主導的兩種極端做法的錯誤所在。
5結論
本文所提出的由創新投入、創新主體、創新內容和創新產出的區域創新系統“四三結構”模型對目前非常混亂的各種創新提法進行了很好的分類整理,為人們認識錯綜復雜的區域創新系統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將有助于創新主體在理清各種創新要素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決策和開展創新活動。目前各級政府在區域創新系統構建上可謂動作不少,力度不小,但往往總是成效不夠,或者事與愿違。本文在縱向集成三種創新產出的基礎上,研究區域創新系統內部關系,并提出“四三結構”模型的運行機理,將為政府相關部門開展區域創新提供實務性思路。當然,為增強“四三結構”模型對于指導實踐的實際可操作性還有許多工作去做,如需從四維度十二個要素角度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為科學確定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階段提供依據;需深入研究區域創新主體主導作用的發揮條件及轉換時機;需利用發展成熟并已經成功實施二次創業的區域創新系統驗證“四三結構”模刑;需運用“四三結構”模型理論對正在發展中的區域創新系統進行診斷,并提出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本文有關“武漢東湖高新區刨新系統運行的‘四三結構’模型的實證研究”將在另文專述。
- 上一篇:讀讓世界充滿愛心得感想
- 下一篇:副縣長在全縣安全會議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