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貨幣面值和物價的關聯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04 10:45:00
導語:探究貨幣面值和物價的關聯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農民政策,農業補貼,貨幣供應,物價上漲
摘要:農產品買難賣難,價格升升、降降,總的趨勢不斷上升的局面,在可以預期的未來幾十年,都不可能根本改觀。我們對此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應該以平常心對待農產品價格波動這種不可避免的經濟現象。生產者價格低,消費者價格高,中間商超額盈利,政府不斷對兩頭財政補貼的尷尬局面也將是必須長期面對的問題。堅持就地消化農民、阻礙農民工社會身份轉變的錯誤方針是不可能不受到發展規律懲罰的。我國堅持了幾十年的就地消化農民政策,至今沒有根本改變的跡象,極大地延長了原始積累的陣痛,使兩個時代生產方式的矛盾難以轉化,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將長期存在。
多年來,許多人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CPI低于3%就是通貨緊縮,揮之不去,高于3%就是通貨膨脹又來了,甚至把物價上升與通貨膨脹劃了等號,物價指數就是通脹指數。在這種思維定勢之下,產品的價格波動都成了通貨問題,貨幣政策松松、緊緊,緊緊、松松,難免手忙腳亂,甚至與市場機制對著干。
在現階段,物價的水平每年4%左右的增長是相當理想的運行狀態,我國要正常發展、正常增長,必須面對物價指數目前這樣高的水平,當務之急,是根據物價指數加大對低收入人群財政補貼的力度,千萬不要采取人為限價等逆調節措施。
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和指標體系是發達國家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理論表現和觀念總結。而我國是兩個時代生產方式、社會結構并存的發展中國家,資本原始積累還沒有完成,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還十分尖銳。如果忘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空定位,僅僅根據目前還不可能統計準確的所謂宏觀運行指標判斷經濟形勢,必然在冷、熱、脹、縮上轉圈圈。
貨幣貶值必然引起物價上升,但是物價上升不一定是貨幣貶值造成的。我們必須搞清楚,在商品貨幣關系變動中,到底是貨幣貶值引起了物價上升,還是物價上升引起了貨幣購買力下降?我們在調控之前必須診斷準確,究竟哪個是自變量,哪個是因變量,不能看到物價上升就緊縮貨幣的發行量。
如果貨幣發行量超過流通的需要,造成了貨幣貶值和物價上升,貨幣是自變量,物價是因變量,我們的對策毫無疑問是回籠貨幣、控制發行量,這種性質的政府調控屬于治理通貨膨脹范疇;如果貨幣發行量沒有超過流通的需要,也就是說貨幣自身并沒有貶值,而是結構失衡、天災人禍、生產周期引起的物價上升,造成貨幣購買力下降,則物價是自變量,貨幣是因變量,不管波動的幅度多大,都不能采取緊縮銀根的對策,只能采取抗天災、減人禍的措施。
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即P=GWD/S。物價的升降是由幣值G、價值W、需求D和供給S四個基本因素決定的,而幣值只是由特定流通速度條件下的發行量決定的。如果價值、需求和供給關系不變,貨幣發行量的變化使貨幣升值或者貶值,引起物價下降或上升,是通貨緊縮或通貨膨脹;而如果貨幣發行量正常,幣值沒有改變,由價值、需求和供給變化引起的價格上升或下降,就不是通貨問題。
只有在科學技術進步使商品價值的下降足以抵消需求大于供給的條件下,商品的價格才能維持穩定的水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生產不足的矛盾是人類社會與自然永恒的矛盾,科學技術進步永遠不可能超過人們需求的愿望。因此,在科學技術進步彌補不了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產品價值下降的速度抵消不了需求對價格的拉動,物價水平必然是不斷上升的。這是需求拉動價格刺激供給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但是,供給的增長需要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于是貨幣對實物的購買力下降。這種貨幣購買力的下降不等于幣值的降低,而是商品在交換關系中獲得了更高的貨幣表現,也是對需求的一種抑制,促進人們努力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和更加理智的消費,平衡欲望和現實的關系。
30年前,北京城一斤黃瓜4分錢,現在已經達到2元多,剔除剪刀差和反剪刀差因素,價格也至少增長了20多倍。這足以說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產量的提高都沒有抵消成本的上升和需求量的增長。這期間,價格上升的主要推動力是勞動力的價格,人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28倍。那么,30年后會如何?科學技術進步的水平肯定比目前要高得多,需求量也不會增長得這么大,價格上升的幅度不會像前30年前那么大了,但是上升的趨勢還是不可能改變的。人工成本上升的幅度肯定還是價格上升的主要推動力。
一個國家GDP的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主要是靠外延型擴大再生產的條件下,綜合物價水平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我國目前的情況正是如此。GDP增長10%左右,物價水平不超過3%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統計反映的物價指數低于3%,肯定是計算方法有問題,不是GDP虛高,就是物價虛低。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是以外延型擴大再生產為主的增長方式。轉變增長方式不是靠主觀愿望、靠發展規劃所能實現的事情,必須有科學技術進步的新突破才能達到目的。我國目前的所謂轉變增長方式也不過是從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向消費拉動為主轉變,并不能實現從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
在現階段,既然無論是投資拉動還是消費拉動,GDP的增長方式都不能不以外延型為主,物價水平每年4%左右的增長是相當理想的運行狀態。而由于農業生產方式轉化嚴重滯后,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慮,不斷加大農業補貼的力度,實際上在延長農業原始積累的陣痛,農產品價格上升的幅度本身就會使物價水平達到3%左右,從而綜合物價指數至少要長期維持在5%左右。也就是說,我國要正常發展、正常增長,必須面對物價指數目前這樣高的水平。可以預見的幾十年內,即使我們千方百計推動科學技術進步,也難以改變外延型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局面。空間的問題需要時間來解決,發展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必須以平常心來面對現實。
- 上一篇:現代農業的特征、模式及意義透析論文
- 下一篇:藝術學原理在歌唱中的作用淺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