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比較廣東旅游業發展情況

時間:2022-01-13 10:42:00

導語:探究比較廣東旅游業發展情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比較廣東旅游業發展情況

[關鍵詞]廣東旅游產業發展狀況比較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對廣東旅游產業發展狀況的省際比較、省內比較和國際比較,探討了廣東旅游產業在全國和亞太地區的定位,并據此對廣東旅游產業的發展得出了幾點結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假日經濟迅速升溫,對旅游業產生強烈的需求。我國短缺經濟的基本結束,也使各地將尋找新經濟增長點的視野由第一、二產業擴展到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產業。廣東旅游產業因其強烈的產業關聯和波及效應、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區域性旅游資源優勢和良好市場條件,被確定為廣東新的經濟增長點,引起全省的普遍關注。對廣東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作省際、省內和國際的全面比較分析,無疑有利于正確認識廣東旅游產業在全國和亞太地區的定位,推動其健康發展。

一、旅游業發展狀況的省際比較

根據筆者完成的廣東省旅游局的“廣東旅游產業定位分析”研究課題,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與五個與旅游業相關的行業—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關。旅游業的發展拉動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而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又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使它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由于全國僅統計旅游總收入而沒有統計旅游增加值,我們按廣東旅游消費剝離系數估算了全國19個省市旅游增加值。廣東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53%,僅小于新疆和海南0.32、0.15個百分點,在被統計的19個省市中居第三位。考慮到劃一的旅游消費剝離系數對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廣東省旅游增加值比重與其差距應更小。1996年,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廣東GDP4.53%,高于全國平均值2.73%1.8個百分點。在廣東GDP占全國GDP的9.65%的背景下,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全國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達16.03%。1997年,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廣東GDP的4.6%,比全國平均值3.21%高1.4個百分點。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全國旅游增加值的13.61%,遠高于當年廣東GDP占全國GDP的9.51%的水平。換言之,全國旅游服務產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廣東提供的。這說明廣東的旅游發展的相對水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顯示了廣東不僅是一個經濟大省,而且是一個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業發展狀況的省內比較

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廣東省不同區域的旅游業發展水平大致可分為三種狀況。

1.旅游業發展高水平地區: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為283.15億元,占當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個百分點;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當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個百分點。這說明,珠江三角洲旅游業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該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業發展中等水平地區:粵北。其旅游增加值為7.71億元,占當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個百分點;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當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個百分點。這說明,粵北地區旅游業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該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業發展低水平地區:粵西、粵東。其旅游增加值分別為20.60億元和24.42億元,占當地GDP的2.85%和2.2%,約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別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當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這說明,粵西、粵東地區旅游業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該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地位。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遠、汕尾、東莞。其中,廣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總收入的64.9%,與其他市相比呈壓倒優勢。

第二層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慶、潮州。

第三層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頭、韶關、陽江、江門、惠州、佛山。第四層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陽、梅州。

三、旅游業發展狀況的國際比較

1.廣東入境旅游業在全國的地位比較。近年來,廣東旅游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表3展示了廣東入境旅游在全國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發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來華游客從廣東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廣東接待入境游客占從廣東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廣東(旅游系統)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廣東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國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廣東入境旅游業在亞太地區的比較。1995年廣東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入境旅游市場中約占1.4%的份額。廣東接待入境游客數約是朝鮮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萊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撾的17倍;大致相當于中國(大陸)的1/18,中國香港的1/9,中國澳門的1/4,中國臺灣的1/2,新加坡的1/6,馬來西亞1/7,泰國的1/6,日本的3/5,韓國的1/3,印尼的1/4,菲律賓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亞的1/3,新西蘭的3/4。

3.旅游消費結構的國際比較。如果我們以加拿大旅游消費作為國際旅游消費的參照系,通過分析加拿大統計局1994年的《旅游衛星報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廣東與國外旅游消費結構的異同。

廣東旅游增加值構成體現了國際旅游業的共同特征,大約30%-35%是物品性消費,65%-70%是服務性消費。差別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費中飲食和長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廣東。其航空、賓館和餐廳服務消費占旅游業總收入的45%。飲食消費比重高于廣東4.5個百分點,高于中國5.6個百分點,長途交通消費比重高于廣東12.5個百分點(國際旅游)和18.7個百分點(國內旅游)。這些差異的形成有兩個主要原因:(1)飲食消費比重的差異可歸因于中國農產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較低,使人民幣的食物購買力較高。(2)長途交通服務的差異反映了中國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飛機或私家車出游比較普遍,使旅游活動半徑擴展到國外和洲際,旅費明顯上升;中國乘火車或汽車出游相對來說比較普遍,旅游活動半徑主要限于國內。這又由兩國的收入水平的差異造成。

四、基本結論

通過對廣東旅游業的省際、省內和國際比較,可以得出如下5個基本結論:

1.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與人均GDP密切相關。廣東旅游產業的比重所以居全國前列,主要原因是廣東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廣東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經濟大省的地位確定的。旅游業只有依托國民經濟才能得到健康發展。因此,各地在“十五”發展計劃中規劃旅游產業的發展,必須以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將來達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產品銷售地)為基點。旅游產業超前或滯后于國民經濟發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產業與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互為因果,互相促進。要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必須關注這些互補性行業的配套發展。針對廣東目前與旅游相關的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實施廣東服務環境大變工程,通過規范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市場,組建第三產業各服務行業協會,協助政府對服務業實行行業管理,大張旗鼓地開展”有法必依,嚴格執法”的宣傳教育活動等方法,改善廣東旅游產業的軟硬環境。

3.旅游服務產品的占有量與人口絕對數量相關程度低,與人口的經濟收入和購買力水平相關程度高。由于廣東省內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大差距且在短期內難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內打破省內旅游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是不現實的。旅游資源相對密集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的地區(如粵北地區),難以形成以本地人為銷售對象的旅游服務市場,應以經濟發達但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珠江三角洲)為旅游服務的主要銷售市場。為此要特別重視發展外向型旅游服務業,重視服務輸出。這應是其旅游產業發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廣東省各地確定旅游產業的布局、結構、重點,要有全省“一盤棋”的觀念,避免發展那些從局部看是可行的,而從全省看具有強烈消費替代性的旅游服務產品。

4.廣東省的入境旅游業在亞太地區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總量多于5個國家(或地區),超過8個國家(或地區)的1/4。要正視廣東省作為入境旅游過境地的地位上升,作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視利用入境游客數量在亞太地區所占的一定優勢,以吸引過境游客擴大旅游消費為著力點,設法延長過境地游客在廣東的停留時間,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時免簽”的有利條件,吸引在港澳地區入境的游客(占亞太地區18%)順道來廣東游覽消費。公務員之家

5.對廣東與加拿大旅游消費結構的分析表明,交通消費是制約廣東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廣東經濟水平的發展和交通業的規模經濟效益的充分發揮將使廣東旅游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廣東要把加速發展現代交通業,作為培育旅游產業新經濟增長點的重點來抓,通過發展省內高速公路網和輕軌交通,為廣東人游廣東,為過境客多游廣東,為港澳入境游客增游廣東提供便利條件;通過發展航空業務促進海外游。

注釋:

①旅游涉及交通、郵電、商業、飲食業和社會服務業,因這些部門的產品有一部分投入旅游消費,所以其增加值需要按一定的比例剝離出旅游者消費的部分,計入旅游增加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