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消費心理動因透析
時間:2022-01-20 03:42:00
導語:大學生網絡消費心理動因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隨著電腦、網絡在大眾生活中的普及,網絡消費逐漸開始流行。大學生群體是網絡消費的首要主體。對于企業而言,研究大學生網絡消費心理,制定對應的營銷策略,才能夠把握住網絡消費這一新生商機。本文從大學生個體自我形象定位、大學生群體內部溝通、大學生消費行為習慣以及大學生社會心理四個方面深入闡述了大學生網絡消費心理動因。
關鍵詞:網絡消費消費心理消費行為動因
個體自我形象定位決定大學生對網絡消費的青睞
(一)追求時尚化、風格化,講求品味
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對新生事物敏感,富有冒險精神,求新心理強。尤其是面對一些信息技術領域的新產品,大學生往往充當創新采用者、早期采用者的角色。但是大學生的求新心理明顯區別于傳統的青年文化所追求的“另類”、“新潮”,它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時尚化和風格化。
(二)獨立自主、崇尚個性,價值觀多元化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強,個性彰顯,審美觀、價值觀多元,并且敢作敢當,樂于彰顯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獨特個性、品味與形象。個體對于個性的追求也就造就了大學生群體需求多樣化的特點。在網絡消費過程中,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上豐富的信息資源,主動進行產品的評價選擇,無國界的信息共享足以使大學生尋找到自己心儀的風格時尚,網絡上豐富的產品庫足以滿足大學生尋求差異、凸顯個性的需求,而網絡消費自身的時尚性特點和技術含量恰恰可以被大學生群體選為身份符號。由此說,個體自我形象定位決定了大學生對網絡消費的青睞,注定了大學生網絡消費的流行。
群體內部溝通促成大學生網絡消費的流行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群體的形式生活、工作、學習,群體內部存在著錯綜復雜的信息溝通渠道。信息的溝通,使得群體內部往往會逐漸形成某種群體文化與規范,消費行為也隨之趨同。
大學生群體溝通過程中,具有非常強的模仿性與攀比性。在模仿與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一些能夠使群體成員感到優越性、獲取理想的身份感和歸屬感的特殊行為,會很快成為一種“符號行為”。這種“符號行為”是群體成員取得身份認同的一個標簽,為了讓自己保持與群體的一致性,群體成員爭相效仿,“符號行為”因此成為一種流行。
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網絡消費就是這樣一種“符號行為”。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作為追求時尚、特立獨行的大學生,作為自認為以技術見長的大學生,自然會紛紛主動加入網絡消費的浪潮。
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習慣加速網絡消費的流行
尋求方便、快捷的消費行為方式。作為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大學生講求生活品味、追求享樂的心理突出,加之學業、社交、成長方面壓力大、耗時多,就形成了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即時、便利。傳統的商品選擇過程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小時,再加上往返路途的時間,消耗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而網絡消費彌補了這個缺陷。如今,網上訂餐、電子客票、虛擬機票的推廣,更加體現了網絡消費的簡單快捷,從而深受大學生的喜歡。
對價格相對敏感且關注商品性價比。大學生群體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資助,飲食和日常生活開銷占據了他們消費支出的大部分。所以大學生可任意支配的消費支出有限。因此,大學生普遍存在追求物美價廉、注重商品性價比的消費心理,講求實用、理性消費是當前大學生主要的消費觀念。網絡銷售因可以省去傳統銷售中諸如場地租金、員工工資、渠道費用等多項費用,所以銷售成本相對低廉。所以,網絡商品往往折扣較大,價格相對便宜。比如網絡銷售的服裝服飾,折扣可在50%以上。
大學生群體當期的社會心理推動網絡虛擬消費
大學生網絡消費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網絡虛擬消費。調查表明,大學生使用網絡用于游戲、聊天、娛樂的比重普遍高于學習和購物,更有甚者,部分大學生染上網癮不能自拔。
在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網絡消費觀念的同時,有必要深入探查大學生熱衷網絡虛擬消費的心理動因。筆者認為,是大學生群體當期的社會心理推動了網絡虛擬性消費的流行。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膨脹,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支配、主導一切,個性比較張揚,現實生活中與人相處常有摩擦。另外,當前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成長成才迫切度高,社會壓力大,而大學生挫折教育不足、心理調試能力較弱。因此,選擇網絡虛擬空間,或可逃避現實,或可尋找慰藉,還可以在虛擬世界里找到交流的對象,尋到成功的感受,網絡虛擬消費自然成為大學生的熱衷。
綜上所述,網絡消費與大學生心理特點恰相耦合,大學生網絡消費的流行是必然。了解大學生消費心理,制定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對于企業把握網絡消費這個愈行愈近的商機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榮曉華.消費者行為學[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2.楊揚.當代大學生網絡消費心理淺析[J].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3.段興利,趙娟.網絡消費的特征、原因和管理[J].商業時代,2010(1)
4.陳似海.大學生網絡消費研究[J].中外企業家,2009(20)
5.王春曉.大學生網絡消費現狀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3)
- 上一篇:剖析黃瓜反季節培植技術論文
- 下一篇:簡論法院改革法官評審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