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經濟自由主義的發展與新趨勢
時間:2022-02-18 03:20:00
導語:小議經濟自由主義的發展與新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濟自由主義的演進經歷了形成、發展、輝煌、沒落和復興幾個階段,分別體現在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為處于不同時期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服務。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表面上處于對峙狀態,但在國家政策的實踐上有相互綜合的趨勢,并在發達國家呈現出對內國家干預、對外自由主義的綜合政策體系,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的。
關鍵詞經濟自由主義的演進;新經濟自由主義;國家干預主義;凱恩斯主義;理論對峙與政策綜合
一、經濟自由主義及其主要觀點
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理論最早出現于英國,源于《大憲章》,公認的第一個自由主義思想家是18世紀啟蒙運動的先驅約翰·洛克。而亞當·斯密則為經濟自由主義奠定了基礎。經濟自由主義主要指,主張自由放任、強調市場機制的有效性,依靠市場“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經濟和制定相應的政策。斯密認為一個國家最好的經濟政策就是對私人經濟活動不加任何干涉,政府只作為守夜人的角色維護正義與公平。大衛·李嘉圖之后進一步完善了斯密的理論,形成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即經濟自由主義。其建立在斯密對經濟人假設的前提基礎上,分為人性是自利的和理性的,人們通過為了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斷努力進行經濟活動,通過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從而達到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在斯密那里,經濟理性最初表現為:人們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在經濟交易活動中對得失和盈虧進行精密計算。斯密之后的古典經濟學家基本繼承了斯密這種對經濟理性的理解。到了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經濟理性被視為與自身利益最大化等同,理性經濟人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
經濟自由主義堅決反對國家干預經濟運行,認為只有放任自由和健全法制,市場的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能充分發揮,經濟自動走向均衡而無需干預。
二、經濟自由主義在論戰中演進
自從經濟學誕生發展以來,經濟自由主義就在其自身的發展完善和與其他“主義”的博弈斗爭中不斷的前進。地理大發現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快速發展,資本原始積累廣泛地利用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方法,如英國的圈地運動?!八羞@些方法都利用國家權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來大力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過程,縮短過渡時間?!雹?/p>
由此發展起來的重商主義代表著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業資本利益,重商主義者強調國家的作用,把中央集權國家干預經濟看作是經濟發展、國家富強的保證。早期重商主義者為積累本國的金銀貨幣要求禁止金銀出口,增加金銀進口;而晚期重商主義者則要求國家實施保護關稅政策和貿易順差政策,限制進口,鼓勵出口。
雖然重商主義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對西歐國家的資本主義工廠手工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起過促進作用,但是隨著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和貿易的進一步擴大,由于關稅和貿易順差政策逐漸阻礙的商品流通和貿易活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受到約束,要求貿易自由化和取消關稅的呼聲日益高漲,已有雛形的經濟自由主義開始逐步登上歷史舞臺。生活在工業革命前夕的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批判了重商主義的理論并且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逐步擺脫對國家政權力量的依賴,市場機制逐漸發揮作用,他始創了分工理論,指出分工促進效率,交換擴大必須擴大市場,而貿易自由才是擴大市場的關鍵,同時指出貿易關稅阻礙的資源的配置與流動。倡導自由貿易的好處與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快速發展使得自由主義徹底擊倒重商主義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基礎。后來,大衛·李嘉圖發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論,始創了比較優勢理論,他積極倡導自由貿易,指出自由貿易是各國發展經濟,實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途徑。隨后的薩伊定理和穆勒的研究完成了對生產三要素:勞動、資本與土地的論述,完成了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經濟自由主義支配了工業革命后英法等國的經濟政策體系,自由貿易促使資本主義生產得到極大的發展。但自由主義并不是支配了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體系,在英法積極推行自由主義時,德國歷史學家派出于國民經濟和統一國內市場、抵制英法產業資本擴張的需要,極力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倡導保護貿易和保護關稅政策,反對經濟自由主義;而俾斯麥通過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后德國采取了國家干預政策使德國經濟發展得到了保障。國家干預主義者證明了非自由主義同樣也能使國家富強,并與自由主義展開了相當時期的論戰。雖然自由主義完成了古典體系的建立,但是其還未能成為絕對的主流思想,與干預主義平行地使得不同歷史傳統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不斷發展。
三、新自由主義的主要思想、理論觀點
自英國的杰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和法國的瓦爾拉為代表的邊際學派奠定了邊際效用價值論后,經濟學開始全面地引入數學參與經濟分析和模型建立,使得經濟學的基礎更加可量化和邏輯嚴謹清晰;美國的克拉克系統地闡述了邊際生產力論,為現代經濟學中的分配理論奠定了基礎。他還提出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的差別,這一區分大大豐富了現代經濟學的分析工具。邊際主義學派在方法論上反對德國歷史學派,他們主張抽象演繹法,認為經濟生活反映人們無限的需求與有限的資源之間的矛盾及其選擇關系,認為人在經濟方面的行為及其后果是由需求決定的,并假定每個人行為的最高目標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滿足。
劍橋學派創始人之一的馬歇爾提出的“均衡價格論”既繼承了這個時期的經濟學傳統以生產費用解釋價值決定,又融合了19世紀70年代后以邊際效用解釋價值決定的學說,故又被稱為“新古典學派”②。新經濟自由主義就是在這個時期初步形成的,成為在19世紀70年代后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之前經濟發展理論體系的主導力量。
新經濟自由主義繼承了經濟自由主義的自由經營、自由貿易思想,積極倡導國際貿易自由化、全球一體化,認為私有制是維持經濟有效率的制度,強調市場是資源最優配置的合理制度,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新自由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市場機制可以充分地自行調節或自我矯正,市場能連續出清,經濟能經常處于均衡狀態。
四、新自由主義在曲折反復中發展——新自由主義主要發展階段
(一)新自由主義形成時期
隨著一戰德國戰敗和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國家壟斷資本過渡,新古典經濟學為經濟自由主義奠定了理論體系的同時肯定了自由主義的優越,同時俄國社會主義的建立也從反面刺激了自由主義的形成與發展,而米塞斯、哈耶克和蘭格的“經濟計算”問題大論戰成為了新自由主義登上歷史舞臺的導火線。
(二)新自由主義低潮時期
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前,新古典經濟學無論在理論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著統治階級和學術界的經濟思想。本以為新自由主義從此進入輝煌時期,但是經濟危機撼動了新自由主義的充分就業、自動均衡的基礎;由于新古典否認危機而危機實實在在地發生了,凱恩斯批判了新古典的就業理論和危機理論,新古典的自由放任已經不能滿足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需要國家為后盾進一步向國際滲透,而經濟危機不能單靠市場自行調節,應該引入國家干預扭轉局面。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倡導國家干預,反對自由放任,倡導政府要擴大職能——擴大政府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的職能。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詳細地闡述了國家干預的必要和對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重要性,形成其獨特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羅斯福新政的成功顯示了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有效,扭轉了危機使經濟恢復,而二戰后杜魯門的政策和主要發達國家的就業法案顯示凱恩斯的國家干預政策已經逐步成為了國家經濟發展的主流。這次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的大論戰,以國家干預主義的勝利和經濟自由主義的失敗而結束,凱恩斯經濟學取代了新古典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界的統治地位,并成為了30多年西方國家的政府經濟學。在這期間,許多學者都在為完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而努力,新自由主義陷入低潮退居次要地位。新自由主義學者們也在思考,完全放任自由,市場機制真的能完全克服經濟上的問題嗎?新自由主義開始反思自己的理論體系并作出修正,有一部分新自由主義學者認為市場機制還是基本制度,政府只應在市場失靈的地方作出干預。
(三)新自由主義的復興階段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輝煌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兩次石油危機的爆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了“滯脹”(高通脹、高失業、低經濟增長)時期。菲利普斯曲線指出高通脹或高失業只可能出現其一,凱恩斯主義對付高失業率的措施是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付高通貨膨脹率的措施是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是,資本主義世界的滯脹意味著高失業和高通貨膨脹同時并存。凱恩斯主義無法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并指定對應的解決措施,這為新自由主義的復興提供了機會。
人們普遍認為經濟過度開發導致能源極度短缺和成本的迅速上升,政府過度干預導致結構膨脹、開支增加、企業稅賦加重。雖然新自由主義者僅僅將其歸結為國家干預過度、政府開支過大、人們的理性預期導致政府政策失靈所致,但這比凱恩斯主義的無力要優勝得多。隨著里根總統的執行和英國撒切爾夫人的上臺,政府采取的減稅縮小開支、減少政府干預和機構精簡使得經濟得以恢復,倡導削減關稅和自由貿易,美國經濟慢慢恢復后出現了克林頓總統的高速發展時期。新自由主義重新占據了經濟學的主流地位,成為國家制定政策的依據。新自由主義③借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得到了復興。同時,新自由主義借助新古典宏觀批評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適應性經濟學,缺乏微觀基礎。例如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指出,傳統的凱恩斯主義把就業和價格水平作為評價政策的標準,而不以微觀經濟學關于增進福利的標準為依據,失去了一致性。
面對凱恩斯主義的失效和新自由主義復興的咄咄逼人,一個新的學派——以曼昆、羅默、費爾普斯和斯蒂格利茨為代表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理論體系展開了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對峙。
(四)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的對峙階段——新凱恩斯主義的崛起與新自由主義在全球的擴散
從危機后一直到現在,經濟學領域已經不再是一家獨大或主流的態勢,而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的論戰與對峙階段,出現了理論的爭持和國家政策的矛盾等突出特征。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工資和價格具有充分的靈活性,可以進行迅速調整;通過工資和價格的不斷調整,供給總是等于需求,市場連續出清,他們承認市場的失靈,政府過度干預經濟不僅于事無補,而且危害很大,因此政府最好不要卷入經濟——他們進而認為自由貿易能促進供給需求的調整,資本的自由流動能帶動資源配置;如果一國無法使得經濟調整恢復,那么就要求把資本和貿易擴展到國際,通過國際資本的流動促使達到均衡,實現市場出清。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采用工資和價格粘性或工資和價格緩慢調整的假設,而工資和價格緩慢調整使市場不能連續出清,他們還修正了傳統凱恩斯主義的缺點,論證了工資和價格粘性,承認協調失靈,承認沒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可以使廠商的行為符合社會利益,這樣就為政府干預提供了微觀基礎,也修正了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缺乏微觀基礎的缺陷。同時,人們也看到新凱恩斯主義具有現實感,他們承認廠商追求的私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相沖突的現實,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協調的失靈以及微觀層面上廠商利潤最大化決策造成的宏觀層次上嚴重的社會后果。而這正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所最缺少的東西。因此,市場出清還是非市場出清,政府失靈還是市場失靈,政策無效還是政策有效,這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分歧的關鍵所在(吳易風,2002)。正是這種理論上的對峙以及雙方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使得這場爭論會不斷持續下去,結果尚未清晰。雖然新凱恩斯主義的非市場出清更加符合現實,經濟的發展不斷顯示政策的干預是必要而且應該的,新凱恩斯主義對短期經濟的指導意義非常大,但是新自由主義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所倡導的長期中市場自動均衡理論與市場機制作用對經濟長遠發展具有指導價值,并且其倡導的減少政府成本、自由貿易和減少關稅限制等觀點仍對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21世紀初前幾年,隨著兩種理論對峙的深入,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政策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矛盾與綜合,以美國為例,自簽署了“華盛頓共識”以來就積極倡導國際自由貿易和減少關稅壁壘,拉攏不少的國家簽署貿易優惠條款,促進國際資本自由流動和全球一體化的深入,新自由主義在國際上不斷擴張;對于其國內經濟則采取了以新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為主的經濟復興政策,布什政府的多次調整利率、進行大量的反傾銷訴訟和設置技術壁壘積極促進了國內需求與減少貿易逆差,保護國內產業,對中國的反傾銷和對歐盟產品的限制則具有非常明顯的國家干預色彩。
但是這種對峙的態勢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而使得各國政策明顯傾向于新凱恩斯主義,華爾街陷入了危機,各國紛紛采取干預政策保護國內產業,而隨著國際貿易額的急速下降新自由主義的擴張態勢受到了遏制。不過,隨著2010年宏觀經濟的復蘇,新自由主義抓緊了契機繼續大力倡導國際資本自由流動與金融開放,但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發達國家干預政策依然謹慎。
五、評價與總結
自由主義演進和發展到今天,經歷過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不同的載體,歷經了自由主義的形成、發展、輝煌、沒落與復興多個階段,實現了從原有的倡導自由經營、自由貿易擴展到國家國際自由貿易,減少關稅壁壘含義的擴大、實現了價格機制與競爭機制形成的市場均衡機制的資源配置到倡導全球一體化、國際資本自由流動促使的國際資源優化配置的范圍的拓展,經過了凱恩斯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洗禮,借鑒了國家干預主義對于市場失靈和失業的理論,使得自身的理論體系也不斷得到完善。
但是,我們也同時看到,自由主義的發展與輝煌是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要求自由貿易、全球銷售商品減少關稅和國家干預下實現的,是資產階級實現資本自由競爭的體現;當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自由主義的政策就不符合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自由競爭和反壟斷阻礙了壟斷資本的積聚與擴展。自由主義政策與壟斷資本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經濟危機,而凱恩斯的國家干預政策恰恰符合壟斷資本需要借助國家之手干預經濟的要求,滿足了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和挽救了資本主義制度,正如凱恩斯自己所說:“由于使消費傾向和投資誘導相互協調而引起的政府職能的擴大是對個人主義的嚴重侵犯,但我要為這種擴大辯護……它不但是避免現在的經濟制度完全被摧毀的惟一可行之道,而且也是個人動力能成功地發生作用的前提條件?!雹?/p>
凱恩斯主義取代了當時未能為壟斷資產階級服務的自由主義成為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參考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后,由于政府過度干預經濟、經濟成本上升導致的資源短缺使得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受損,他們迫切需要寬松和自由的貿易環境把國內危機轉嫁出去促使經濟復蘇,同時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他們又需要自由主義倡導的自由貿易與資本自由流動的精神實現全球和資本國際一體化,自由主義得到了復興。
進入20世紀80年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向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并在21世紀初期達到一個高峰,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謀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及利益、分散風險或為轉嫁危機提供保障,急需資本的國際自由流動,所以他們積極倡導自由主義以及全球一體化,力圖維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范圍內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因此,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與國際產業轉移等方興未艾。而經濟自由主義則在理論上為他們掃清了障礙和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在“華盛頓共識”的推動下,全世界的自由主義和全球一體化浪潮澎湃洶涌。同時,為了穩定國內市場,保護國內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又不得不采取國家干預的政策保護國內產業,制造技術壁壘和反傾銷,試圖在任何領域內逆轉貿易不利局面,而國際金融危機更是為他們推行更嚴厲的產業保護政策提供了充足的現實依據。這種對內實行凱恩斯主義,對外實行自由主義的矛盾政策體系恰恰是為了維護發達國家壟斷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也是經濟自由主義演化發展的新趨勢。因此,只要以演化的視角來觀察經濟自由主義整個發展的進程,我們就能清醒地認識到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主義交替上臺或相互對峙背后真正的原因,正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所說的,西方經濟學中的經濟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主義沒有根本性的區別,都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經濟理論,兩者的區別僅僅在于國家對經濟干預的程度不同。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3卷第819頁。
②一般情況下,我們把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歸屬于經濟自由主義,其中,新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稱為新經濟自由主義。而把重商主義、凱恩斯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歸屬于國家干預主義。
③此時的新自由主義是對“對凱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因此,又稱新自由主義為新保守主義。
④約翰·凱恩斯著,高鴻業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重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第394頁。
[參考文獻]
[1]常汝娟.國家干預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的演進及其借鑒意義[J].經濟學動態,1995(5):56-59.
[2]陸昂.淺議經濟自由主義[J].學術論壇,2006(7):107-109.
[3]吳易風.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論爭的歷史考察[J].當代思潮,2002(2):49-61.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新自由主義研究[J].經濟學家,2004(2):66-74.
[5]左大培.關于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幾個問題[J].經濟學動態,2004(1):31-35.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亞當·斯密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8]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重譯本)[M].高鴻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 上一篇:小議舒伯特歌曲作品創制藝術特性
- 下一篇:論析法治視角下大學生權利保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