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方經濟學說中經濟政策視角的調查

時間:2022-04-28 11:28:00

導語:從西方經濟學說中經濟政策視角的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西方經濟學說中經濟政策視角的調查

【摘要】伴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逐漸成熟和完善,如何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日益擺在中國經濟學界學者和經濟法學界學者的面前。本文從西方經濟學說中經濟政策視角來考察和分析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指出:在當代中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的基本定位是,政府不是“市場之敵”,而是“市場之友”。

【關鍵詞】政府市場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一個歷史上爭論不休的論題,距今已經超過500個年頭。但數個世紀的爭論和實踐,主要發生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在中國市場經濟走向成熟和實行依法治國的今天,該話題必然延伸到中國,成為中國經濟學界和經濟法學界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因此,有必要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做一個全新的、精確的界定。

本文簡要介紹了16—17世紀的重商主義、17—18世紀所興起的古典經濟學派的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主義、20世紀30年代以后的凱恩斯主義和進入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主張適度干預的供給學派,分析了以上四種經濟學說產生的歷史背景、有關國家經濟政策的主要觀點和其在當時所起的作用,來探討其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的界定。筆者認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一個歷史性和世界性的命題,有共性結論,又有個性問題。在中國市場經濟走向成熟和實行依法治國的今天,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的基本定位應該是,政府不是“市場之敵”,而是“市場之友”。

一、16—17世紀的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是西歐封建制度解體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準備時期反映商業資本利益的經濟思想和政策體系,它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15世紀末,封建制晚期的西歐各國的商品貨幣關系迅速發展,商業資本勢力開始強盛起來,城市數目與規模日益膨脹,國內與國際貿易總量逐步增多,貿易范圍日益擴大。在此過程中,商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商業資本家需要有十分強大的國家政權做后盾:以對內建立其統一國內市場,維護其利益;對外奪取海外商業霸權,打擊國際競爭者,爭奪殖民地,故而,積極支持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政權。同時,國王也希望得到商人的支持,以獲得大量的財政收入。這樣就促成了商人和國王的結合。此外,14—15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并延伸到整個西歐的文藝復興運動,也給也給重商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以積極推動。

重商主義可以分為早期重商主義和晚期重商主義。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托馬斯?孟、托馬斯?霍布斯、洛克、斯圖亞特,法國的柯爾貝爾和德國的尤斯第、宋能菲爾斯等。其基本經濟理論觀點是:貨幣是國家財富的唯一形態;對外貿易是增加貨幣的源泉;政府活動的目的應是如何發展對外貿易以增加財富。而這些經濟理論背后的依據是憑借國家權力建立新的社會秩序,推崇政府對市場的強制力。

盡管重商主義的一些觀點和主張不科學,但其在歷史上有一定的進步作用。英法等國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大大促進了工商業發展,推動了商品貨幣關系發展。

二、17—18世紀所興起的古典經濟學派的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主義

亞當?斯密所處的時代是英國工場手工業的廣泛發展時期和產業革命的前夜。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封建主義殘余束縛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英國社會的主要階級矛盾是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無產階級還剛剛產生尚未形成為一種獨立的政治力量。因此,對于英國資產階級來說,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封建主義及其殘余,以保證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徹底勝利。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亞當?斯密的經濟學說,形成于18世紀50-70年代,它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發展資本主義的迫切要求,它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而產生和形成的。

亞當?斯密的經濟自由基本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一書的全名)中。其基本理論觀點:

1、關于“看不見的手”的思想(經濟自由主義)。

按照斯密的理論,社會怎樣才能把勞動和資本用到最有利的用途,怎樣才能把社會財富盡可能用以維持生產勞動、變成生產資本?那就是經濟自由,經濟自由主義思想,是斯密學說的中心思想。他認為只有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才能打破當時有害于經濟發展的種種法規,使得工農業和商業得到自由的發展。斯密認為一切都聽其自由放任,不加限制,任其自由發展,將有利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和國民財富的增長。

2、自由貿易和國際分工。

斯密積極主張對外貿易自由,反對重商主義的壟斷和限制政策。他認為國家限制對外貿易的政策,不利于增加國民財富,因為限制某種商品的進口,以保護本國某部門的生產,這樣表面上做好象保護了本國的工業,而實際上卻是保護的落后,其結果會造成生產力的下降。他認為只有充分的自由貿易,才能使資本投到最有利的地方和部門,才能使各國都充分利用本國的土地、氣候、資源、生產出比別國成本最低、生產力最高的產品,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合理的國際地域分工。各國都生產本國最有利的產品,進行互通有無的國際貿易,結果各國都能發揮出最大的生產力,得到最豐富的產品。

3、政府充當“守夜人”角色。

斯密從他的經濟自由主義出發,極力主張限制國家的作用。國家的作用僅限于維護國家安全和個人安全,以及舉辦一些私人經營無利可圖的工程和公共設施,起一個資產階級的“守夜人”的作用;至于資本家的經濟活動,國家就不必進行干涉,聽任其為了追求自己利益而進行自由競爭。

亞當?斯密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不僅對推動當時英國甚至整個歐洲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對后來經濟思想的發展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三、20世紀30年代以后的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是1929年大危機的產物。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大危機。這場危機首先表現為生產水平的大幅度下降,貿易空前萎縮,失業人數猛增。這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具有極大的破壞力,沒有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不是經受著嚴重而深沉的經濟危機,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倒退了二十多年。其次,這次危機影響特別廣泛,不僅席卷工農業和商業,而且擴展到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和貨幣制度等領域。再次,這次危機在時間上持續特別長久,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導致市場失靈,經濟陷入癱瘓,由此,人們對政府的不干涉經濟的理論進行了懷疑。從而促進了新的理論的產生。

凱恩斯在其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了“看的見的手”理論,系統闡述了他的經濟政策理論觀點:他對傳統經濟理論和政策進行了全面的反思與批判,其經濟政策觀點核心是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擴大政府職能主要擴大政府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的職能。調節消費傾向,其目的在于刺激消費。調節投資引誘,其目的在于刺激投資。有效需求是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組成的,刺激消費和投資,就是刺激有效需求。針對經濟周期的變動,提出了一個以政府干預為中心,以醫治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為目標的完整的宏觀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體系。他主張擴大政府職能,以各種經濟政策來干預消費傾向和投資,從而刺激生產,他還主張國家通過稅收等政策來改變資本主義收入分配不公的狀況。

盡管通過政府的干預使經濟得到很快的恢復,但是由于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理論中對政府干預的過分依賴,缺少對資本主義制度本質的剖析,使其完成了“反危機”任務后對新出現的經濟滯脹現象顯得力不從心,這樣做不利于市場經濟的自由發展。

四、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主張適度干預的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是70年代初在美國開始形成的一個經濟學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喬治?吉爾德等。70年代,西方國家的滯脹嚴重地動搖了凱恩斯主義的經濟理論,西方國家政府企圖同時降低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的措施的連續失敗又嚴重地動搖了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在這種背景下,許多開始懷疑凱恩斯主義的西方政治家試圖從供給學派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中另尋出路。例如,美國國會議員肯普和總統里根便是如此。

供給學派的基本經濟政策理論觀點是:

1、減少政府開支,大規模縮減福利開支,提高私人投資的能力。

2、采取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使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和長期的經濟增長相適應。

3、盡可能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更多的依靠市場力量來調節經濟,充分發揮

企業家的積極性,讓企業自主經營。

供給學派主張經濟自由、減少政府干預、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

規律。其政策主張為里根政府所采用,對美國經濟走出“滯脹”陰影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這樣說,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供給學派理論”結出的一個碩果。

綜上所述,在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出現了不同經濟學說并分別為不同時代的國家的政府所采用,促進了其經濟的發展。盡管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但是,基本的市場法律制度卻是相同的,政府與市場的基本的權力劃分是固定的。政府保護市場的基本職能是固定的,只是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經濟條件下,會有不同的解釋。這正如西方學者哈耶克所說,“一個功能顯著的市場經濟,有時以國家采取行動為前提的,有一些政府行動對于增進市場經濟的作用而言,極為助益,而且市場經濟還能容受更多的政府行動,只要它們是那類符合有效市場的行動,但是,對于那些與自由制度賴以為基礎的原則相沖突的政府行動,必須加以完全排除,否則,自由制度將無從運行。”“重要的是政府活動的質,而不是量。”如果歸其類別無非是經濟自由主義(自由放任主義、主張適度干預的供給學派)和國家干預主義(重商主義、凱恩斯主義)兩類,那么同樣實行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中國應該采取何種學說來規制政府與市場呢?

世界銀行在1991年“世界發展報告”中,總結了過去40年的經驗教訓,著重分析了政府與市場的相互作用關系,提出了一種“市場之友”式的發展戰略。報告指出,除非在特定的領域中證明政府干預會更有效率之外,要讓市場起作用。在公共產品方面由于私人部門經常不能勝任,政府應當進行干預,保障基本教育、基礎設施、人口控制、貧困救濟和環境保護的支出。當私人部門能夠做好時,政府就應當放手;當私人部門失敗或者不適宜時,政府就應當接手。當市場缺乏時,政府就應當培育市場,為市場成長提供合理的政策環境和必要的法規,加強產權和市場紀律。市場有自己的紀律和規則,政府不應當長期扭曲市場信號。同時,政府的干預應當簡單、透明、遵循規律,而不是由官員任意決定。顯然報告很具有建設性,對于調整當前我國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很有價值,政府應該有進有退,即“有所為,有所不為”。

良好的市場秩序,可以減少運行費用,有利于提高效益和實現社會公正。政府要追求希望的秩序和效益,就會有所作為。目前中國的市場運行受到嚴重的內外部干擾(包括諸如不正當競爭、壟斷等內部干擾和諸如行政權力不當行使的外部干擾)。比較起來,外部干擾負面影響更甚。政府的調控行為如果不規范,就會促成市場主體的短期行為、投機行為,誘發市場主體的不規范行為。所以,培育市場,政府回位,是調整當前中國的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關鍵。

筆者認為,政府不是“市場之敵”,而是“市場之友”,這應當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的基本定位。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政府的“市場之友”角色需要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能。市場機制有三大不能:不能自覺維護公共目標;不能自發界定主體利益;不能自然實現社會經濟秩序。因此,政府需要充當公益人、協調者、守夜人三種角色,以實現和保障社會公共利益、調整主體利益沖突、維護正常的競爭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