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企業慈善捐贈行為理論詮釋

時間:2022-04-28 04:40:00

導語:小議企業慈善捐贈行為理論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企業慈善捐贈行為理論詮釋

論文關健詞:慈善捐贈行為理論

論文摘要:慈善捐贈行為的理論依據影響著捐贈人的捐贈行為,同時對國家有關政策(如捐贈的稅收優惠政策等)的制定也有較大影響。本文對影響企業捐贈行為的三種主要理論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從管理學和經濟學角度,來說明和解釋企業的慈善捐贈行為,主要有三種理論,即利益相關者理論、利潤最大化理論和經濟人效用最大化理論。第一種理論認為,企業是社會團體公民,它對于整個的利益相關者乃至整體社會都負有責任,而慈善捐贈行為則是這些責任的具體表現,因此贊成將捐贈支出作為費用以降低企業的所得稅負擔;第二種理論認為企業經營的前提假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捐贈行為也應遵循此一前提假設.要將其作為在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下的整體決策的一部分;第三種理論則認為捐贈行為對股東權益并沒有幫助.如將捐贈支出作為所得稅的扣減因素,無疑是鼓勵企業資源的不當使用,所以企業的捐贈行為是企業經理人為了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所做的決策不符合股東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的。本文對這三種理論進行簡要剖析,期望有益于有關政策和募捐策略制定。

一、企業相關利益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實際上就是能夠影響企業并受企業決策影響的個人或團體(Freeman,1984)。相關利益者論與傳統’‘股權至上’‘論具有根本的區別。股權至上論認為股東是企業的所有者管理者作為人應無條件地維護股東利益。而利益相關者論則認為企業是一個由眾多投入了一定專用性資產的參與者所組成的組織(Clarkson,1994)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投入與參與,管理者與各種利益相關者形成”多元信托”(multi-fiduciary)關系(Goodpaster,1991)。換言之企業是各種利益相關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利益協調和均衡機制管理者應該維護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不是某個主體的權益。

利益相關者,根據與企業的不同關系類型將學者們一般將其區分為’‘一級”和”二級”利益相關者(Post,1996;Trevino,1999)。前者指與企業形成正式契約關系的市場交易主體.如股東、債權人、雇員、消費者、供應商等而后者則是指與企業形成非正式契約關系的非市場交易主體如政府、居民、社區、媒體、自然環境以及非人物種等。一般而言,作為市場交易主體的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主要通過價格機制來得到滿足,如股東通過分紅、資本和經理市場來獲得收益和控制權。非市場交易主體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一方面要通過強制方式來得到滿足,如政府和環保主義者的權益.另一方面企業慈善捐贈是其權益得以滿足的重要方式.如企業對社區、環境、生態等問題的關注等。Jones(1995)還令人信服地證明企業通過慈善捐贈等方式回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要求,有利于企業與其建立長期互信關系,從而大大降低體現為締約、監督、搜尋等方面費用的交易成本.并因此為企業贏得競爭優勢。顯然,企業慈善行為能夠有效兼容社會公益與企業商業利益。

二、企業利潤最大化

廠商行為無論人們對它賦予怎樣的解釋,但從長期和根本上看,還是利潤最大化。實際上將利潤最大化作為廠商生產目的,其意義并不僅止于工具理性層面,而且還涉及到更深層次的社會生產目的.國民財富增長等問題。在現代經濟中,企業生產是社會財富增長的源泉,企業生產效率的高低決定了一國國民經濟增長的質量和速度。只有每一個企業都追求利潤最大化經濟資源才能更有效地被利用社會需求才能更好地被滿足。所以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企業越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就越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福利的提高。由于企業慈善捐贈在“利他”的同時更利于“利己”因此企業將慈善捐贈行為視為是企業追求“企利潤最大化”整體政策之一。而此可以從三個方面得到解釋。

1在收入方面

無論企業進行慈善捐贈的目的動機如何其捐贈行為的結果無疑對于企業的形象有正面效應所以.不少企業常被視捐贈為廣告策略的一部份。企業進行廣告的目的在于增加產品銷售收入或降低顧客對于產品的需求彈性而捐贈亦被視為是達成上述目的策略之一因此企業進行捐贈行為乃成為增加營業收入的具體活動之一。

2.在成本方面

除了需求面外,捐贈行為也會導致企業成本的節省.包括職工的雇傭、培訓成本,企業的運作成本和政治成本等。員工求職時所考慮的問題.并非以薪酬為惟一因素.還會考慮其他環境屬性.如空氣質量、治安環境等。由于企業的捐贈能提升當地環境質量或生活水平同時亦可改善教育環境及質量.故從長期而言.將提高勞動力的供給質量因此亦間接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再者當企業的捐贈用于改善當地投資環境時,就有可能有效降低企業的營運成本等。

3.在稅收方面

政府對企業征稅將影響其凈利潤.但并不會影響其捐贈金額.這可由下列算式說明:

n=(l一t)(R一C一G)

其中n為企業利潤.t為稅率.R為收入,C為除了捐贈以外的成本,G為捐贈。由上式可知,企業稅前利潤決定于收入、成本以及捐贈等三項因素,而稅后利潤則是將稅前利潤乘上(1一t)。當企業捐贈的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時.將上式對G微分后的一階導函應等于0.此時.稅率對企業捐贈水平的影響不再存在。

此種關系即利潤極大化下稅率變動對捐贈水準的影響,用圖形解釋如下:

如圖所示,由于稅率與捐贈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前提下.稅率的提高使利潤/捐贈曲線往下移動時,水平的效用無異曲線仍會與利潤/捐贈曲線相切于利潤最高點,而使捐贈的金額不變(均衡點由原先的A點移至日點)。圖中水平的效用曲線指的是經理人的效用曲線,在利潤最大化的前提假設下.經理人的效用只會因為利潤的提高而提高,并不受捐贈金額的影響,因此,效用曲線仍然是呈現水平的狀態。

三、經理人效用最大化

經理人”效用最大化”是企業’‘兩權分離‘’的產物。在’‘兩權分離‘’下公司基本上是由與企業贏利關系不大的經營者所控制公司追求的目標不過是保持能使股東滿意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投資回報一旦超過了這一限度,就要犧牲利潤來提高經營者的效用.經營者的效用最大化行為要求利用企業資源來提供工作樂趣。譬如當企業的利潤已經超過了股東所要求之最低限額時,超出該限額部份即屬于經理人的可控制利潤,由于經理人對公司并無剩余價值請求權,因此可控制利潤即成為經理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工具之一,當他們把可控性利潤用以增加自身效用時.此部分即是經理人的特惠性支出,這種行為與股東追求企業利潤最大的目標明顯相違背,于是產生了問題與成本。就企業捐贈行為方面觀察此種問題亦存在.即經理人將利用可控性利潤增加企業的捐贈金額.使得捐贈水平大于在追求公司利潤最大化下應有的捐贈金額.藉以滿足經理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目的。在此情況下追求企業利潤的動機系包含于經理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的動機之中,而捐贈金額的某一部分系屬于追求利潤的動機而高于此一金額部分即成為經理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下的工具。

當經理人將捐贈行為視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工具時,稅率的考慮將產生正的替代效果以及負的所得效果。此乃因捐贈費用可用以降低企業的稅前利潤而減少所得稅費用.當稅率提高時.為了減少所得稅支出,捐贈與利潤之間將產生「交換」的情形,亦即增加捐贈以減少所得.故稅率的提高對于企業捐贈水平產生了正的替代效果”。但由于稅率提高,公司利潤下降.將使經理人的可控性性利潤降低.則必將減少企業捐贈的金額,此即所謂”負的所得效果”。

本文認為企業之所以進行慈善捐贈本質上還是利益驅動,是源于”互惠理論。因為,無論對企業怎樣定義,都無法改變它是一個只有盈利才能生存的“經濟動物”事實。作為一個經濟體.場機制對它的行為起著主導作用.因而只有不斷地賺取經濟利益,企業才能夠生存、發展、壯大,利潤最大是企業的根本目標。但企業又不是單純的|“經濟動物”。作為存在于社會之中的經營主體.他們需要維護自己的形象,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要有“公司公民”意識,要照顧相關者的利益,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但無論是對相關者的利益照顧,還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并沒有改變其作為’‘經濟動物”的性質,企業履行上述責任的最終目的或者說根本目的還是在于維護企業自身利益,即利他的目的是利己。美國權威性的公司調查組織“交流會議“對463家美國公司的捐贈策略與收益的調查結果就是很好的證明。調查組織在問到’‘捐贈會為公司帶來什么利益?”時,這400多家公司的答案是:有75%的回答是改善公司的形象,公司形象的改善最終必是帶來經濟利益的提高。實踐已經證明,無論是作為經濟法人的企業也好.還是作為純自然人也好,其任何經濟行為,嚴格意義上說既沒有純粹的”自利”.也沒有純粹的”他利”有的只是“互利”,是’“互利交換”或”互惠交換‘’。也正因為”互惠”理論的存在,慈善捐贈才有其生命力。經濟學家茅于軾先生說得好’‘利人利己的活動是最有益于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