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日本外匯儲備超額及應用的問題與出路

時間:2022-05-10 04:23:00

導語:小議日本外匯儲備超額及應用的問題與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日本外匯儲備超額及應用的問題與出路

內容提要:日本是發達國家中唯一迅速增加外匯儲備的國家,也是外匯儲備嚴重過剩的國家。日本外匯儲備大量購買美國國債的結果,不僅使巨額的外匯儲備游離于日本經濟循環之外,阻礙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而且助長了美國“雙赤字”的惡性循環,維持了搖搖欲墜的美元的國際地位,患上了美元貶值恐懼癥。如何控制外匯儲備的規模,削減過剩的外匯儲備,已成為日本政府今后不得不認真對待的政策課題

關鍵詞:日本、外匯儲備、過剩、運用、問題

一、日本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及其過剩

1.日本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及其原因和途徑

日本外匯儲備在80年代前逐漸增加的基礎上,90年代后出現了迅速增大的局面。1993年末,日本外匯儲備達956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90年代后期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日本外匯儲在達到空前規模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迅速增大的勢頭。2000年末日本外匯儲備達3560億美元,相當于1990年末的4.47倍;2004年末又高達8445億美元,相當于2000年末的2.37倍。從總體情況看,1990-2004年末,日本外匯儲備增加9.46倍,大大高于世界合計增加的3.04倍,占世界的比重也由8.4%提高到21.9%。相比之下,同期美國由853億美元減少為759億美元,德國由726億美元減少為488億美元,法國由409億美元減少為353億美元,英國由368億美元增加為453億美元;其中,除英國增加23.1%外,美、德、法三國分別減少10.0%、32.8%和13.7%。可見,在發達國家中,日本是唯一迅速增大外匯儲備的國家,2004年末其外匯儲備已占發達國家合計的60%以上,大大高于1990年末的12.7%。

外匯儲備是各國政府掌管的外匯資金,其基本功能一是確保進口支付能力,在貿易入超時應付進口支付的緊急需要,二是確保對外還債能力,在對外債務超過時用于償還到期的外債。其中,確保進口支付能力在國際市場部分戰略性商品價格異常上漲時,有助于保證本國正常的進口需要,避免經濟危機;確保對外還債的能力有助于本國貨幣和金融體系的穩定,避免金融危機。根據外匯儲備的基本功能,如果一個國家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那么不僅外國企業在貿易方面會放心地與該國交易,擴大對該國的出口,而且外國政府和其他投資者在投資方面也會增強向該國政府借款或購買該國國債等有價證券的信心,擴大對該國的間接投資。上世紀80年代以前,日本政府和歐美各國一樣,主要是根據其進口支付和償還外債的實際需要,即為利用和發揮外匯儲備的基本功能來增加外匯儲備的。

日本外匯儲備迅速增加雖然是以連年的巨額的貿易收支和經常收支黑字為基礎的,但貿易收支和經常收支黑字是企業的盈余,并不直接成為國家的外匯儲備。只有企業持有的外匯轉到政府手里,才成為國家的外匯儲備。80年代以前,在外匯市場不發達的情況下,日本銀行主要是從企業手中直接收購外匯并儲存起來的。然而,從80年代中期開始,在日元大幅升值的情況下,日本銀行為遏制日元升值開始大規模干預外匯市場,即大量地買入和囤積美元。由此,日本外匯市場日趨發達,日本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美元買入操作,也就成為日本增加外匯儲備的重要途徑。以2003年為例,面臨日元升值的趨勢,日本銀行共投入20萬億日元之巨進行大規模的買入美元操作,致使2004年末外匯儲備比上年末一舉增加2038億美元,創年度新高。2004年1-3月,日本銀行的美元買入額又創季度新高,為14.8萬億日元,其中1月16日買入美元就賣出16664億日元,創單日新高。由此,3月末外匯儲備比上年12月末又一舉增加1530億美元。相比之下,2004年4月以來,日本銀行一直沒有進行買入美元的市場干預,結果2005年末日本外匯儲備為8469億美元,只是因為外匯儲備運用收益和匯率變動等原因而比2004年末增加24億美元。。由此可見,日本為遏制日元升值而大量地買入美元,乃是其外匯儲備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由于日本銀行在日元貶值時也不敢貿然拋出其手中巨額的美元,即使有的年份賣出美元,其賣出額也大大低于大多數年份的買入額,因此其外匯儲備也就滾雪球式地迅速增大了。

由于遏制日元升值是日本增加外匯儲備的主要目的,而日本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美元買入操作已成為其增加外匯儲備的重要途徑,因此對日本來說,迅速增大的外匯儲備的新功能,就是遏制日元升值。正是由于日本銀行干預外匯市場大量地買入美元、賣出日元,造成了美元需求增加、日元需求減少的局面,才避免了日元升值趨勢的進一步發展。可以想見,只要日本拋出其外匯儲備中美元的1/2乃至1/3,就立即會造成美元大幅貶值、日元大幅升值的局面。

2.日本外匯儲備的過剩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前后開始,日本就一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經常收支、貿易收支黑字大國和海外純資產大國。從經常收支、貿易收支方面看,2000-2004年,其年均黑字規模各為1441億美元和1164億美元,其中2004年分別為1862億美元和1390億美元,都超過了其他發達國家的總和。從海外純資產方面看,2004年末已高達17900億美元,也大大超過了其他發達國家的總和。可見,無論從準備貿易入超的應急性對外支付方面看,還是從準備償還到期外債方面看,日本都沒有迅速增大外匯儲備的實際需要。日本迅速增大外匯儲備的唯一需要,就是遏制日元升值,而日本銀行經年累月地大量買入和囤積美元的結果,就只能導致外匯儲備過剩的狀態。從目前情況看,日本外匯儲備過剩的明顯的標志:一是外匯儲備大大超過了月均進口額,二是外匯儲備明顯超過對外短期債務額,三是多年一直不動用外匯儲備。從外匯儲備對月均進口額的倍率看,2004年末相當于當年月均進口額的22.8倍,即能夠滿足近23個月的進口支付,不僅大大高于美國的0.5個月和歐盟各國的1.1個月,也大大高于世界公認的3個月左右的水平。日本不僅外匯儲備足以支付近2年的進口,而且每年都有巨額的貿易順差,足以滿足進口支付的緊急需要。從外匯儲備對短期外債的倍率看,2003年末相當于短期外債的1.58倍,大大高于美國的0.03倍。日本不僅短期外債規模小于外匯儲備規模,而且還有與短期外債相當的短期債權,在償還外債方面可說是沒有任何壓力。從外匯儲備動用方面看,在上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期間,日本都曾動用過外匯儲備來應付石油大幅度提價后的進口應急支付,其中1973動用61億美元,1979年動用100億美元,都占當年末外匯儲備的1/3左右。然而,80年代以來,在貿易黑字、經常收支黑字規模和海外純債權迅速增大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卻一次也未動用過外匯儲備。相比之下,90年代以來美國、德國和英國分別有7年、9年和4年動用了外匯儲備。外匯儲備越小越頻繁地動用,越大卻反而越不都不動用,這不啻是日本外匯儲備過剩的生動寫照。

二、日本巨額外匯儲備過剩及其運用的問題

綜上所述,根據外匯儲備的基本功能和日本外匯儲備的新功能,適當的外匯儲備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有助于提高日本政府應付對外經濟關系緊急事態的能力,是應該贊許的努力目標。然而,日本政府一股勁地遏制日元升值的結果,卻導致了外匯儲備過剩的狀態。更為重要的是,外匯儲備只能在貨幣發行國流通和運用,不能在本國流通和運用。因此,日本巨額的過剩的外匯儲備及其國外運用,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如下問題:

1.游離于日本經濟循環之外

外匯儲備既不能放在抽屜和柜子里,也不能存款于國內的金融機構或投資于國內的有價證券,只能存款于外國的金融機構〔包括境內的外資銀行和本國的境外銀行〕或投資于外國的有價證券。因此,日本巨額的外匯儲備就游離于日本經濟循環之外,除囤積不用遏制日元升值外,對日本經濟并沒有什么貢獻。90年代中期以前,在日本外匯儲備規模尚小時,其游離于日本經濟循環之外對日本經濟沒有貢獻還無所謂。然而,目前日本外匯儲備已達到了空前龐大的規模,其游離于日本經濟循環之外對日本經濟沒有貢獻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2005年10月末,日本匯儲備按日元換算高達72萬億日元,約相當于當年度財政預算規模82萬億日元的88%。自泡沫經濟崩潰以來,日本一直苦于稅收不足,不得不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來刺激經濟。然而,日本政府的資金并不充裕,2001年以來已不得不連年壓縮財政規模。因此,空前規模的外匯儲備游離于日本經濟循環之外,只有助于美國政府擴大財政支出而無助于日本政府擴大財政支出,這很難說是一件好事。

2.阻礙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

匯率變動歸根結底取決于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變化。因此,面對日元升值的趨勢,日本政府的根本對策不應該是違背市場規律、人為地遏制本來應該升值的日元,而應該是以擴大內需和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為目標,積極地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徹底調整產業結構。與此同時,出口產業也應該采取積極的對策,千方百計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不能坐等日元貶值。能夠適應市場匯率的企業將適者生存,不能夠適應市場匯率的企業將會被淘汰,這符合市場經濟規則和競爭規律。日本政府為保護不適應日元升值的企業而年復一年地大規模地干預外匯市場,這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行為。而日本政府害怕日元升值、大規模地干預外匯市場的結果,只能是繼續依賴外需擴大的增長方式,長期保護沒有國際競爭力的應該向國外轉移的劣勢產業。90年代以來,日本之所以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不力、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對外直接投資衰退,就是日本政府過分干預外匯市場的結果。

3.助長美國“雙赤字”的惡性循環

眾所周知,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前后開始,美國就出現了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同時增大的“雙赤字”局面。因90年代的長期繁榮,美國財政收支在90年代后期雖然由赤字轉為黑字,其中2000年財政黑字還曾達歷史最高水平,但伴隨新世界之初的經濟衰退,2002年后又轉為赤字迅速增大的局面,2004年高達前所未有的4120億美元,2005年仍為3330億美元。從貿易方面看,90年代的繁榮并沒有改變美國產業國際競爭力低下的局面,貿易赤字仍然是持續增加,2000年達4498億美元,是1995年1862億美元的2.42倍。2001年,美國貿易赤字雖然有所減少,但2002-2004年又連續3年創歷史新高,其中2004年高達617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4%。2005年1-10月,美國貿易赤字又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0%以上,其中10月為689億美元,再創月份歷史新高。

應該指出的是,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進行日美結構協議以來,作為美國指責日本式經濟體制和日本式經營的回應,日本就一直批評美國的雙赤字,強調美國巨額的財政赤字和巨額的經常收支、貿易收支赤字是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不穩定因素,要求美國盡快改變雙赤字持續擴大的局面。盡管如此,但日本卻以巨額外匯儲備大量購買美國國債的實際行動,為美國雙赤字持續擴大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促進了雙赤字持續擴大的惡性循環。2004年末,日本持有的美國國債為7118億美元,是1996年末3177億美元的2.24倍,占世界各國持有美國國債總額的36.8%。鑒于美國政府所發行國債的60%左右為各國政府所購買,因此,2004年末日本政府用外匯儲備購買的美國國債至少在4270億美元以上,約占其外匯儲備的51%。可以想見,如果不是日本大量購買美國國債,美國國債的發行和銷售就會遇到困難,美國政府就不得不壓縮開支、增加稅收。這樣,美國國內的投資和消費從而財政支出和貿易赤字都會受到抑制。然而,正是由于日本外匯儲備大量增加并源源不斷地用于購買美國國債,才致使美國財政赤字一直難以收縮,進口規模和貿易赤字也持續擴大,從而推動了雙赤字進一步擴大的惡性循環。

日本大量的外匯儲備投資和運用于美國,幫助美國政府一邊擴大財政支出、一邊實行減稅和低利率政策,這無疑是美國經濟長期繁榮的重要條件之一。美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美國經濟增長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確保美國經濟繁榮對日本經濟和世界經濟也是有益的或必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通過雙赤字來擴大從日本的進口,日本通過增加外匯儲備來擴大對美國國債的投資,由此形成美元雙向流動的格局,這似乎是一種“雙贏”。然而問題是,這種雙贏是否能永遠持續下去?在美國儲蓄不足、消費過大的情況下,日本巨額的國債投資雖然一時滿足了美國政府的資金需求,支持了美國經濟增長,但它卻既不能從根本上緩和美國儲蓄不足、消費過大的矛盾,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美元長期衰落的趨勢。一旦雙赤字擴大的惡性循環達到一定程度難以為繼,美國儲蓄不足、消費過大的矛盾就會嚴重掣肘美國經濟,最終就有可能導致美元暴跌的局面。如果是那樣,不僅日本巨額的外匯儲備會蒙受巨大的損失,而且國際金融體系也難免陷入嚴重的混亂,進而嚴重打擊日本經濟和世界經濟。因此,從長期看,助長美國雙赤字惡性循環很可能是一種“雙虧”的結局。

4.維持搖搖欲墜的美元的國際地位

在浮動匯率制下,日元美元匯率是由二者的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根據日本經濟發展的需要,日本政府雖然有必要對急劇變動的外匯市場進行干預,而且這也是國際規則所允許的,但是如果干預過度,就難免違背市場決定匯率的基本原則。例如,2003年1月-2004年3月,日本銀行共動用35萬億日元之巨的資金干預外匯市場,就人為地填補了美元需求的巨大缺口,制造了美元需求旺盛的假象。1985年廣場飯店協議以后,西德馬克和日元一樣,也面臨著升值的壓力。然而,西德和后來的德國央行并沒有像日本銀行那樣大規模地干預外匯市場,囤積美元。歐元誕生后,雖然也面臨過升值的壓力,但歐盟央行也沒有大規模干預外匯市場的行動。日本銀行大規模地干預外匯市場雖然有打擊外匯投機、誘導匯率走勢的作用,但卻往往扭曲市場機制,人為造成外匯市場美元、日元需求的假象,并未能真正形成體現市場供求關系的匯率。

根據匯率和貿易收支的關系以及上世紀70-90年代前期美元大幅度貶值的經驗,1995年后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在美國貿易赤字連創歷史新高的情況下,美元本應該再次出現大幅度貶值的局面。然而,事實并非如此,1995年美元貶值到谷底后不僅沒有繼續貶值,反而還升值了,2002年升值為1美元兌換125日元,接近了1990年的匯率水平。2003、2004年美元雖然有所升值,但從2005年的情況看,美元不僅沒有貶值,12月末反而還升值為1美元兌換121日元,比年初升值了17%左右。之所以出現這種反常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就是日本迅速增加外匯儲備、大量囤積美元的結果。日本迅速增加外匯儲備、大量囤積美元,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美國保持強勢美元的需要,幫助美國繼續維持了搖搖欲墜的美元的國際地位。

5.患上美元貶值恐懼癥

90年代中期以前,在日本外匯儲備不足發達國家合計的1/4的情況下,日本只是害怕日元升值。日本政府之所以害怕日元升值,乃是因為擔心日元升值會打擊出口產業,影響日本經濟的景氣回升。然而,90年代后期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隨著外匯儲備規模的空前增大,日本不僅害怕日元升值,而且還越來越害怕美元貶值了。如前所述,目前日本持有的美國國債已超過世界各國持有總額的1/3,一旦美元大幅度貶值,包括外匯儲備在內,日本巨額的美元資產就會蒙受巨大的損失。因此,日本就成了世界上最害怕美元貶值的國家。當然,日本害怕的不僅僅是美元貶值給其美元資產特別是外匯儲備所造成的損失,而是更擔心美元貶值給日本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嚴重影響和沖擊。因此,近年來在美國貿易赤字空前增大的情況下,日本一再敦促美國對世界經濟負責,不要輕易采取美元貶值的政策。

三、日本控制外匯儲備規模、削減過剩外匯儲備的出路

由于過剩外匯儲備及其運用的上述問題,如何控制外匯儲備的規模,削減過剩的外匯儲備,已成為日本政府今后不得不認真對待的政策課題。從目前情況看,日本控制外匯儲備規模、削減過剩外匯儲備的主要出路如下:

1.利用發展中國家迅速擴大外匯儲備的時機,停止大規模買入美元的市場干預

針對日本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途徑,日本銀行把迄今為止大量買入美元的市場干預改為大量賣出美元,這無疑是控制外匯儲備規模、削減過剩外匯儲備的一個現成思路。然而如前所述,一旦大量的美元被拋進外匯市場,就會立即造成美元暴跌并進而導致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混亂的局面。美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打擊美國經濟并非上策。為此,日本必須采取既控制外匯儲備規模、減少過剩外匯儲備,又避免沖擊美國經濟、引起美元暴跌的措施,而可供其選擇的出路,就是先停止大規模買入美元的市場干預。為此,日本銀行利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四小龍”迅速增加外匯儲備的有利時機,在對2004年第一季度大規模買入美元的市場干預急剎車之后,已經有一年多沒有進行買入美元的市場干預了。2004年,中國和“四小龍”的外匯儲備分別比上年末增加2603億美元和1004億美元,合計增加3607億美元,約相當于日本銀行第一季度美元買入額的2.3倍多;2005年,中國外匯儲備又增加2000億美元以上。由于中國和“四小龍”迅速增大的外匯儲備足以增加外匯市場的美元需求,遏制日元升值的勢頭,日本銀行就見機行事,及時停止了大規模買入美元的市場操作。今后,只要中國、“四小龍”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繼續迅速地增加外匯儲備,那么在美元匯率因此穩定乃至出現升值的趨勢時,日本銀行就有可能逐步采取從小規模到大規模賣出美元的反向市場干預。

2.推動日元國際化進程,在東亞建立“日元圈”、“亞元圈”

根據歐盟和其他發達國家“脫離美元”即不增加或減少外匯儲備、減少對美元的依賴的經驗,保持產業國際競爭力、防止匯率變動損失的最好措施,是提高國際貿易中按日元結算的比例。美國2002年出口的95%和進口的85%按美元結算,德國1997年出口和進口按馬克結算的比例分別為72.5%和50.7%,法國1998年出口和進口按法郎結算的比例分別為49.6%和47.7%,英國1999年出口和進口按英鎊結算的比例分別為51.9%和39.9%。1999年歐元啟動后,歐盟各國間的貿易又統一用歐元結算,其中德國2002年出口和進口按歐元結算的比重分別為70.5%和73.0%。相比之下,2002年日本出口和進口按日元結算的比重只分別為34.9%和24.2%。為此,從上世紀80年代起,日本就提出了日元國際化的戰略課題,而其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進出口貿易按日元結算的比例。后因90年代的泡沫經濟崩潰和長期經濟停滯,日元國際化嚴重受挫,進出口貿易按日元結算的比例也一直難以提高。歐元誕生以后,日本為把80年代后期出現的美元、日元、馬克三足鼎立的趨勢發展為現實的美元、日元、歐元三大貨幣圈,積極推行日元亞洲化戰略,力圖在東亞建立“日元圈”或“亞元圈”。在日元圈或亞元圈建立的過程中,只要日元被東亞各國所接受,在區域內貿易結算中被廣泛運用,日本就能逐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從而大幅度低削減過剩的外匯儲備。

3.推動東亞經濟聯合,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

根據歐盟的經驗,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擴大區域內貿易,乃是推動日元國際化進程、在東亞建立日元圈、亞元圈的根本途徑。為此,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推動下,以第五次東亞10+3領導人會議〔2000.11〕就東亞自由貿易區達成共識為契機,日本政府2002年10月制定“日本FTA戰略”,2004年12月制定“關于今后推進EPA〔經濟連攜協定〕的基本方針”,決定在日新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以韓國、東盟和東盟各國為中心開展東亞自由貿易,最終建立包括中日韓、東盟以及香港、臺灣省在內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不僅如此,根據2002年1月小泉訪問東盟五國提出的“小泉構想”,日本還希望在東亞自由貿易區基礎上建立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東亞共同體。由于日本的積極鼓動,經第八次10+3領導人會議〔2004年11月〕決定,2005年12月在馬來西亞召開第九次會議期間同時召開了東亞領導人會議,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三國都應邀參加了會議。根據東亞領導人會議所發表《吉隆坡宣言》,與會各國將共同努力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這樣,隨著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的建立與發展,日本就可以在提高東亞區域內貿易比重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按日元結算貿易的比重,最終建立與美元、歐元抗衡的日元圈或亞元圈,徹底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參考文獻

<日>經濟產業省編『2005年通商白皮書』,2005.7。

<日>三橋規宏等著:『日本經濟入門』,日本經濟新聞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