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衍生工具應用之議
時間:2022-08-09 11:40:00
導語:信用衍生工具應用之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信用衍生產品最初形成于1993年,是用來描述場外交易合約的一種新的方式。后來隨著新世紀全球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信用衍生工具作為一種有效地進行管理信用風險的新技術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它的出現和發展徹底改變了信用風險管理的方式、方法和途徑。由于信用衍生產品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和有效的應用,有專家和學者就認為它的規模將超越其它的所有的信用衍生產品。但對于我國來講,因為特殊的國情和市情,金融產品質量低,因而存在著很大的信用風險。但從長期來講,無論是國內的銀行還是保險公司等金融企業都要求發展信用衍生產品,筆者相信未來信用衍生產品在我國一定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前景。
關鍵詞:信用衍生工具信用風險管理商業銀行
一、信用衍生工具的概念和種類
信用衍生品是一種利用市場交易所謂信用風險的金融衍生工具,它的基本流程就是金融機構購買一份合同,根據合同條款的約定,來防止因貸款人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夠按時或按約定金額償還貸款,而給自己造成的巨大的損失。一般來說,信用衍生品由保險公司、基金、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進行銷售,其運行的基本方式是當借款人或者其他人員違約時,信用衍生品的購買者可以從中獲得一定利益的補貼。
幾種典型的信用衍生工具
一般來說,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以下的三大類:第一類是通過信用證券化來獲得所需用的信用聯系票據;二是互換類,包括信用違約、總收益和信用中介等方式的互換;第三類是期權類,它主要是包括信用違約期權、信用價差期權和信用等級變化期權等方面。信用衍生合同與普通的商業保險合同有很多的相同點,兩者最終目的都是使自己能夠沒有損失。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信用衍生產品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四種:信用聯系票據、信用違約互換、總收益互換和信用利差期權,下面進行具體的闡述。
1、信用違約互換
信用違約互換反映的是風險的一種轉移,主要是指將資產的信用風險從信用保障買方向信用賣方的轉移。具體來說,就是信用保障的買方向可以承擔風險保護的保障賣方在一定的時期內支付一定的費用;而作為信用保障賣方則在得到合同規定的費用后,就必須在合同期內對買方的信用進行保險,發生信用違約時,必須向信用保障的買方賠付違約金。
2、總收益互換
總收益互換正好與信用違約互換的方向發生了變化,主要是實現了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的共同承擔和轉移。它是指信用保障的賣方在合同期限內向買方轉移自己的資產總收益;當然作為交換,保障買方就應該根據合同向對方交付資產增殖中的一部分或者是相關比例的資金,在通常情況下是LIBOR加一個差額這樣的一個限度,以及因資產價格不利變化帶來的資本虧損。
3、信用聯系票據
信用聯系票據是一種綜合的信用衍生產品,它是由固定收益證券與信用違約互換二者相結合而出現的一種信用聯系票據。在這種標準合約下,由保障買方設立相關機構,它的作用就是根據特定情況來發行票據。而保障賣方如果要取得票據就要先支付一定的資金。
4、信用利差期權
信用利差期權的基本原理是:設定市場利率變動時,信用敏感性債券與無信用風險債券的收益率是同向變動的,這時二者之間的任何利差變動都會使得對信用敏感債券信用風險預期結果發生很大的變化。
二、信用衍生工具在商業銀行信用管理中的應用
實踐證明,隨著信用衍生工具的產生和不斷發展,信貸市場內的參與者基礎擴大化,信用風險也隨之在部門間轉移分散。這使得資產組合配置的空間擴大,資產負債期限更易得以匹配。因此,信用衍生工具促進了金融體系的穩定。目前,我國金融體系存在客戶數據庫系統未建立、資本市場不成熟、信用制度不健全等問題,而西方金融體系相對較完善,其銀行業可以運用諸如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及麥肯錫模型等對信用風險進行有效管理,這在目前的國內是做不到的。為了對信用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國內只能利用信用衍生工具來對風險進行分散轉移。當前,為適應金融全球化的國際潮流,我國金融市場必須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而信用衍生工具在國際金融界已成為控制信用風險最靈活有效的金融工具,所以,國內銀行與國外投資機構和外資銀行必將紛紛開展信用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為了盡可能地避免因信用風險集聚于國內投資者而導致國內的社會性金融危機,國內信貸市場可以通過信用衍生品市場吸收國外投資者的資本以此將部分信用風險轉嫁到國外投資者身上。
對于信用衍生工具的開發利用與實施,我國商業銀行應當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了解信用衍生工具的特點,最后分階段有步驟地實施。具體而言,可先考慮開發和實施較簡單的信用違約期權和信用違約互換來規避信用風險;待經驗豐富、時機成熟,商業銀行可考慮對較復雜的衍生工具。
信用衍生工具的功能并非僅僅是轉移信用風險,對于投資者而言,其既是風險規避工具也是獲益工具(給投資者帶來可觀的收益),市場參與者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決定是承擔風險還是規避風險。投資者認為風險與收益并存,高風險高收益,其心理有自己的評判平衡點,當其認為自身風險過大時,會同過支付一定費用來降低風險以達到自身可承受的范圍;當其認為風險過低時,則會承擔一定風險以謀取風險帶來的收益。依據市場參與者的不同,可將我國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分為以下三種模式:(1)國內銀行同業之間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由于銀行自身都存在風險頭寸,其貸款結構也是相對的,銀行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使其各自的風險頭寸得以調劑,貸款結構也可趁機重組,從而使信貸風險下降。(2)國內銀行與國外機構投資者和外資銀行之間開展信用衍生工具交易。我國是一個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貸款市場的回報率高,吸引了大量國外機構投資者,但是由于之前沒有合適的參與方式,所以一直無緣參與人民幣貸款市場,如今利用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可使他們獲得承擔信用風險敞口的機會,國外投資者可以真正參與進來。同時,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分行也可稱為宣傳我國信用衍生工具的信息渠道,以此吸引外資來參與。(3)國內銀行與國內機構投資者如投資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之間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國際上機構投資者參與貸款市場的新的投資方式就是利用信用衍生工具進行參與,如保險公司是目前國際市場上第二大信用保護出售者,在2002年9月的國際信用衍生市場上,保險公司出售信用保護3440億美元,購買信用保護410億美元,凈出售信用保護3030億美元。
三、信用衍生工具對于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的意義
信用衍生工具對商業銀行信用管理有著很大的作用。信用衍生工具最基礎的功能就是實現了轉移信用風險。它使得銀行只需要改變那種貸款的方式和數目等風險,就能降低風險。作為一種新的銀行進行風險管理的工具,它不在需要進行多樣化的那種風險投資,因此很多風險因素就能得到較大程度的剔除,從而可以使得銀行在一定的時期遠離了大的風險的影響,擺脫了很多困境,讓銀行可以有很強的金融調節性和靈活性。除此之外,它還可以使得銀行在無需告知債務人的情況下就可以得到抵御違約的保護,大大地減少了因貸款因素而給客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一些負面的影響。作為一種具有創新性的金融產品,它可以讓銀行在沒有消除其資產負債表內貸款的前提下就可以改變其貸款組合的風險收益,這樣就可以使得銀行能夠很好地安排自已的稅收支付時間,而不用考慮其它的因素。此外,銀行還可在購發放一些因審查不過關的貸款,就樣就大大擴大了自己的業務量。
通過選擇信用衍生產品可以給銀行帶
來很多的便利。它可以使得銀行的貸款組合實現最優化,因為銀行利用此可以實現貸款組合分散化管理,讓貸款組合跨地域、跨行業成為了一種現實,很好地避免了風險因素的過多集中。信用衍生產品不僅成為了銀行的一種遠離風險的新的方法和途徑,而且為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了很多機會,它可以在投資者沒有相關的管理資產條件下,就可以帶來很多收益的信用暴露機會和更多樣化的、有效的資產組合方式。
- 上一篇:橋墩加固維修技藝應用
- 下一篇:建筑電氣安全性思索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