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用信息共享影響經濟發展思索
時間:2022-05-22 09:23:00
導語:個人信用信息共享影響經濟發展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金融領域開展金融信息共享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最初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的征信機構與當今現代的征信局一樣,都是本著“消除借貸中信息不對稱”的目的而存在的。但不容忽視的是,信用信息共享除了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外,還對信貸效率、個人隱私和普惠金融具有重要的影響。各個國家的征信系統在數據內容、參與共享的行業機構、所有權結構、征信數據的管理法規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會對信貸的供給效率,甚至信貸投放本身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一、金融信息共享的理論與實踐
1.理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即使在競爭均衡的市場條件下,信貸市場仍然會出現信貸配給。由于信息不對稱,銀行必須通過信貸價格(利率)和信貸配給相結合來實現收益的最大化。高利率雖然可以覆蓋借款人的違約風險,但也易導致“逆向選擇”,也就是說,高利率會吸引更多的從事高風險投資業務的借款人,或者迫使借款人去投資高風險高回報的業務。由此可見,價格機制本身并不能凈化信貸市場。此外,在缺乏信息共享和違約懲戒機制情況下,一些借款人在獲得貸款后選擇拖欠或者賴賬,因為他們仍可以從其他貸款機構獲得貸款,這就是所謂的“道德風險”。銀行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必然要面對“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也就不得不在授信中采取信貸配給的方式。征信局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信貸市場上“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有助于:調整利率,對借款人進行風險定價;降低信貸的平均利率水平;減少信貸配給,擴大信貸發放;降低信貸拖欠與違約率。但是,由于征信結構會因共享信息的內容與共享參與行業機構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性,不同征信結構所產生的效果也會存在差異性。因此,征信模式并不是單一的,征信模式的差異會對信貸范圍和信貸組合的表現產生較大的影響。
2.實踐。從世界各國的實踐來看,征信結構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完整性征信(Full-File)與負面性征信(Negative-Only)負面性征信所采集的信息主要是個人的申請、破產記錄、違約行為信息、60天或90天以上賬款拖欠信息。完整性征信也會采集所有負面信息,但同時也采集個人的賬戶余額、賬戶類型、平均賬齡、信貸額度、債務比率、拖欠記錄(以30天以上為主,也有不足15天)、查詢記錄、分期還款剩余、放貸機構、賬戶核銷/恢復比例、公共記錄等。第二:全面征信(Comprehensive)與片面征信(Segmented)片面征信是僅在某一領域開展的信息共享,如銀行間信貸信息的共享使用、消費零售商之間消費信用信息的共享使用等。而一個全面的征信系統則是將消費者在各領域信用記錄全部收集進來,形成全面的個人信用檔案;在小企業方面,會收集企業間賒銷等交易記錄信息和租賃信息等。第三:繳費行為全面征信(Com-prehensiveacrossObligations)與金融領域征信(RestrictedtoFinancialSec-torsOnly)繳費行為全面征信是指在金融領域開展金融機構間的信用信息共享,并收集非金融領域的支付信息(比如通訊繳費、公共事業繳費等)。金融領域征信可以被看作是片面征信的一種特殊形式,僅在金融機構間開展信息共享,基本不收集非金融支付信息。不同的征信結構具有不同的特性,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不同程度、不同效果的影響。PERC研究人員認為,全面、完整征信比其他征信結構更助于擴大對私營部門的信貸,提高信貸資產的質量,降低不良貸款率。
二、對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宏觀影響
由于征信體系會對信貸投放產生重要影響,在信息共享上存在的差異也會對信貸價格產生直接影響,對經濟增長、收入分配、隱私保護和社會公平產生間接影響。從理論上看,金融就是調動儲蓄資金投放到可以通過投資和促進居民消費來發展生產力的領域,通過穩定消費來降低商業周期的波動。信貸投放的模擬研究結果表明,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對合理分配收入和扶貧具有積極作用。合理架構的征信體系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對本國的經濟產生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經濟的增長和穩定性,信貸價格,以及收入分配。收入分配與貧困、社會公平等問題息息相關。
1.更快的經濟增長和更強的經濟穩定性。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建立廣泛、多層次的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可以取得更高的經濟增長率、更大的生產率增加值和更快的資本股本增長。RossLevine的研究估測認為,如果一個國家對私營部門的借貸增長達到GDP的30%,就可以使該國每年的GDP增長1個百分點,生產率以及資本股本增長0.75個百分點。同時,PERC的一項研究結論表明,建立一個100%覆蓋率的全面征信體系,保守估測,可以使對私營部門的借貸增長到GDP的45%。
2.更低的貸款平均利率。在信用信息共享的條件下,放貸人能夠更好地判斷借款人的信用風險狀況,并基于風險對貸款進行定價,以較低的利率為風險度較低的借款人提供貸款。圖1是基于模擬研究的結論,說明了隨著信息共享程度的加深,貸款平均利率會不斷下降。曲線A表示在信貸市場中有限信用信息共享條件下不同利率借款人的分布。曲線C表示在完全信息共享條件下不同貸款利率的所有潛在借款人的分布。i是指在借貸市場上沒有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貸款利率均值,這樣一個信息完全對稱的市場環境下,放貸人的貸款利率可以很好地反映借款人的信用風險。曲線A是現實市場環境下的一個假定案例,借款人的平均貸款利率i**大于i,且借款人的分布更為集中,這主要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所致,使曲線向右偏移。此外,由于對借款人的信息了解不充分,借款人的利率都接均利率水平,也造成低風險客戶“補貼”高風險客戶的現象。曲線B代表信息共享不斷擴大過程中的變化情況,低風險客戶進入了信貸市場,高風險客戶在風險定價機制下被擠出市場,整體的平均貸款利率(i*)下降。圖1所展示的這一借款人分布的變化并不純粹是理論上的。從一定程度上說,利率定價決策反映了與借貸相關聯的風險,圖1的模擬研究結果實證性地說明信息共享有助于降低利率水平。在借貸市場競爭充足的情況下,放貸人根據自身風險的偏好和目標市場競爭的考慮,會隨著違約率的降低,不斷拉低貸款利率。圖2展現的是美國信用卡利率分布的實證數據。1990年美國還沒有像如今這樣廣覆蓋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統,信用卡的利率主要集中在16%的水平以上,如圖1左側所示;而從2002年數據看,隨著信用信息共享的不斷擴大,信用卡利率的分布更趨于均衡,如圖1右側所示。可以看出,由于更為充分的信息共享和個人信用報告的廣泛使用,放貸人可以根據個人不同的信用風險狀況而進行精細化的風險定價,極大地改變了美國人信貸價格(利率)的分布狀況。
3.減少貧困和改善收入分配。理論界關于擴大信貸對收入分配造成的結果有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一種認為擴大信貸會更大程度地使富人受益,因為他們的償債能力更強,在獲取信貸方面處于有利地位,特別是在一個經濟體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另一種認為,在信息獲取成本和交易成本足夠低的情況下,擴大信貸會更大程度使窮人受益。窮人由于個人資產和信用記錄的不足等制約因素,長期處于信貸約束狀態,難以通過獲取信貸來投資良好收益回報的項目。通過發展個人征信,可以降低信貸約束,有助于減少相對貧困和絕對貧困人口數量,緩解收入分配的不均衡。ThorstenBeck、AsliDemirgü-Kunt、RossLevine對一些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的相關調查統計研究表明,不斷擴大對私營部門的借貸可以顯著降低基尼系數的增長速度(注:基尼系數是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比例數值越高,表明居民貧富差距越大,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越高),減少日收入不足1美元的貧困人口的數量,提高相對貧困人群的收入水平(注:相對貧困人群是相對于正常生活水平而言。世界銀行的看法是收入只有或少于平均收入1/3的社會成員便可以視為相對貧困,美國是把人口的1/5確定是在相對貧困狀態)。
三、對政策法規制定的啟示
消費者金融信息共享與信貸市場的效率、普惠金融和個人隱私息息相關。因此,消費者金融信息共享體系架構的多樣性以及消費者在該體系中的地位是政策法規制定者非常關切的問題。由于不同國家地區在銀行體系結構、監管能力、隱私保護社會準則、契約機制等方面存在差異,并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消費者金融信息共享法規制度。但在各個國家和地區監管框架中,一些立法和監管原則是相同的,比如平等對待所有數據提供方、規定信用數據的有效期限等。此外國際上有關數據保護、隱私保護和消費者授信管理的一些通用準則也是需要遵循的,比如經合組織(OECD)制定的《個人數據的隱私保護和跨國界流動的指導原則》。
對征信機構(征信局)監管框架設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個國家的經濟環境。在如何界定征信機構的經營范圍、如何對消費者進行保護、如何維護信貸市場和行業的穩定、如何保障法規有效實施等一系列問題上,各個國家的法規制度差異會很大,需要根據當地普遍接受的行為規范、契約網絡和監管執行能力等因素來綜合考慮。國際上有兩種比較成功的監管模式,第一種是以一些歐盟國家為代表的綜合性立法模式,通過個人數據保護立法來規范征信機構的經營行為,對各類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披露等方面進行統一管理;另一種是專門性立法模式,針對征信機構出臺專門的監管法規,明確個人信用信息的用途。這兩種立法模式的共同點是:
(1)對金融領域和非金融行業的信用信息征集同等對待;
(2)保護消費者權益,確保征集的個人數據按照規定的流程進行共享應用,不被濫用;
(3)保持個人隱私保護的整體性,使個人信用信息在限定性條件下規范采集、應用;
(4)加強信息共享的管理,包括規定須經本人同意情形下才能進行信息采集和個人信用報告的查詢使用;
(5)規定了個人信用信息的有效期限;
(6)要求對消費者正面負面的信用信息都要采集、共享;
(7)強調消費者保護,消費者有權查詢了解本人的信用記錄,并對記錄的內容有異議和申訴的權利;
(8)在財務、治理結構、安全保障等方面對征信機構設定相關規范標準。
以上幾點是征信相關法規需要予以明確的。概況起來說,征信的法律法規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信用數據采集、存儲和共享應用的規則。第二,消費者本人查閱、異議和修正其信用記錄的權利。值得一提的是,消費者的異議權是保障數據質量的重要因素。第三,數據的所有權。所有權不是由法規規定的,而是由數據源機構與數據管理者或合作機構通過契約約定的。數據所有權的歸屬對數據的應用會有很大影響??傊?,一個完整性、綜合性征信系統的建設與發展,是一個發達國家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形成一個完善的信用信息共享體系,更好地改善消費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