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發展狀況及路徑

時間:2022-07-10 11:17:02

導語:民營經濟發展狀況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營經濟發展狀況及路徑

2012年1月7日,貴州省召開全省統戰部長會議,中共貴州省委書記提出民營經濟是富民興黔的“主力軍”和“沖鋒隊”,要把民營經濟發展放在一個更高的戰略地位,以民營經濟的大力發展促進貴州經濟的大發展。根據2011年貴州民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貴州省民營經濟占貴州經濟總量的比重為36.9%,比全國低約21個百分點,貴州民營經濟發展同其他省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當然,同時也說明貴州民營經濟具有潛力和發展空間。民營企業日漸成為一個地區的經濟動力及活力的標志,同時也是一個地區的品牌形象和文化代表。當前貴州面臨著經濟增速下行、物價上漲“兩個壓力”,為了保持好、發展好貴州省初步形成的經濟提速發展勢頭,貴州省正在試圖打造一個無障礙的民營企業發展平臺,留住并更好發展本土民營企業,同時引進外來企業進駐貴州,確保貴州經濟穩定、快速發展。因此,研究并分析貴州省民營企業的發展狀況,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其本省存在的規律性,準確定位其地位及發展方向,是當前貴州省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這既是一項亟需探討經濟問題,也是貴州省快速發展的政治要求。通過對貴州省民營企業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和探究,期望得出一些發展規律,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出切合實際進一步發展策略,從而為貴州省民營經濟的出路提供一點參考。

一、貴州省民營經濟發展的現狀

由于我國施行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經過30多年的發展,東部地區依靠區位、勞動力和政策的優勢經濟得以迅速發展。而貴州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經濟還不及全國發展的平均水平。趁著西部大開發這陣東風,貴州省需要依靠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振興貴州經濟,帶動貴州經濟大幅提升追趕其他省份。“十一五”期間貴州省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民營企業,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民營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并“走出去”宣傳貴州民企發展環境,吸引眾多外來企業落戶貴州。“民營經濟是富民經濟,民營經濟也是改變中國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也是重要的執政基礎”這個概念已經貫徹在貴州招商引資的實際行動之中。貴州省的民營經濟在“十一五”期間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耀眼的成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GDP增長中,民營經濟是生力軍。“十一五”期間,我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了2倍多,年均增長率為17.3%,高于同期GDP增速4.9個百分點。2)、在工業發展中,民營經濟增長最快。2011前三季規模以上工業民營企業增加值增長36.1%,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5.2個百分點。3)、在城鎮建設中,民營經濟是主力。如房地產行業基本是民營企業,城建施工企業基本上市民營建筑企業。4)、全省企業數量在增加,主要也是靠民營企業帶動。比如畢節力帆駿馬汽車一個項目,就帶來了幾十家配套廠商,全部是民營企業。2006-2010年,全省私營企業戶數從36105戶增加到77773戶,增長了1.2倍,年平均增長16.6%。5)、民營企業越來越成為投資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間,民營企業投資從565.2億元增加到1510.4億元,增長了2.7倍,年增長率達21.7%。6)、民營經濟是就業主要渠道。“十一五”期間,70%以上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由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提供。7)、民營經濟稅收增長109.4%,年增長率為21.4%,比全省稅收總額平均增長率15.9%高5.5個百分點,占全省稅收總額的比例由49.1%上升到61.9。8)、民營經濟還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企業參與撫平濟困救災,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十分普遍,在我省凡是民營經濟發達的地方,都是社會較為穩定的地方。目前,貴州還是一個欠發達的省份。貴州落后的關鍵是工業化、城鎮化的滯后,尤其表現在民營經濟發展不足。當前,我省民營經濟只占經濟總量的36%,比全國要低20來個百分點。這是差距,也是潛力和希望。民營經濟在“十一五”期間的優秀表現,為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民營經濟占總產值45%”的目標提供了參考,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集聚效應不明顯

在規模報酬遞增的假定下,集聚效應的發揮是由于各種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所生產的經濟效果以及吸引各種經濟活動向一定地區靠近的向心力,它是造成城市的形成和不斷擴大的基本因素。同時集聚效用也伴隨著分工效應,所謂分工效應是指由于集聚而給區域內的各種經濟活動所帶來的分工與專業化方面的影響。分工和專業化是導致企業集聚的直接原因,它使得與某種產品的生產相關的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密切聯系在一起。集聚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如我國浙江的制扣、汽車零件、打火機、小家電、制鞋、制衣等行業大都各自集聚在特定的地區,呈現了一種地區集中化的制造業分布。貴州省全省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商貿、餐飲、娛樂等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主要集中在醫藥、食品等優勢資源產品方面。制造業少并且分布十分分散。貴州省近年來通過一系列措施在開發區實行各種優惠政策,并針對民營企業提供便利,吸引民營企業集中到開發區設立廠房。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小規模的民企集聚。但其因其規模小,企業關聯度不高,從而分工效應難以形成,集聚效應的好處沒有顯現出來。

2、融資難的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民營企業中中小企業數量約占總量的99%。在貴州省民營企業通過不斷發展,已經有十來家成長為大企業并與上交所、深交所合作實現了直接融資,但是要民營經濟的繁榮發展,必然需要中小企業的大量存在。貴州省期望在2013年實現民營企業數量倍增,這些即將增加的民營企業無疑大多將處于發展初期,并且屬于中小型企業,多數甚至會是微型企業。而原來存在的企業中。中、小、微也占絕大多數,對于這些類別的企業間接融資是其主要融資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斯蒂格勒茨和威斯認為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衍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產生信貸供需不合理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小企業信息內部化的特征,在尋找貸款以及各種外源性資本時,向金融機構提供證明其真實的信用水平變得極為困難,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本身就缺乏規范的財務信息核算和披露制度,名譽制約也難以發揮作用,銀行對于民營中小企業放貸無規模經濟優勢,并且還要面臨更大的信貸管理成本和違約風險,所以銀行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機構必然會減少對中小民營企業的信貸配給。民營企業面臨信貸歧視,“過度繁榮的河南擔保業”和“溫州錢荒”通過這兩個事件這一問題進入公眾視線,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通過對當事民營企業企業家的采訪,這一問題在民企十分普遍,正是正規金融機構的歧視造成地下金融的蓬勃發展,最后企業家背負不了地下金融的巨額利息而導致企業倒閉。今年九月出現在浙江溫州的“錢荒”將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生存難得問題曝光,雖然政府通過實行一系列救濟措施,幫助困難企業過難關,但是融資難問題仍然是限制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我國普遍存在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在貴州省這個經濟欠發達的省份更顯突出。一方面是貴州省正在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小、微型民營企業,這些企業融資需求大,另一方面,則是貴州省全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金融業發展滯后。這樣供需不均衡造成貴州民企總量上及規模上發展的雙重存在困難,外來企業不愿意進來,本土企業難以發展壯大。在貴州雖然融資問題并沒有到尖銳的地步,但形勢依然嚴峻。

3、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

(1)企業規模小由于政府政策的鼓勵,一大批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貴州大地出現,但是他們大多是起點低,企業規模很小,沒有能力形成自已獨創的品牌產業,也就無從談起品牌產品發展。小企業自由資金極其有限,貸款來源少,貸款難,這就嚴重制約了企業的品牌創新。小企業的小本經營競爭力弱,對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投資資金占據其資產的絕大部分,企業資本流動性差。

(2)技術含量普遍不高、技術創新低現代企業的效率競賽中,多以產品所含的技術含量的多少來體現出其產品市場價值的多少。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占有高端的市場核心,并帶動產業的整體技術改造與創新。貴州省全省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商貿、餐飲、娛樂等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主要集中在醫藥、食品等優勢資源產品方面。貴州省民營制造業企業技術開發水平較低,一方面受到資金限制,較少引進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受到人才限制,難以自主創新、自主研發。

(3)管理機制低效對于民營企業的管理,其中重要一環就是觀念的更新。目前,貴州民營企業在管理方面產生的問題很多,如家族化管理、封閉性管理,由此導致的人才流失、勞資關系緊張、利潤分配不均、激勵辦法不到位等等,這些都不同程度的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競爭力,從而也喪失了面向市場創新的能力。

三、政策建議

一是,繼續發展開發區經濟,發揮集聚效應。以貴州省“十一五”規劃為發展契機,政府加強了對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扶持力度,包括政策上和資金上的大力支持。擴大規模化生產,發揮民營經濟的集聚效應,促進民營企業的規模化發展。二是,積極正確引導民營企業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民營企業在地區間產業轉移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民營企業相對比較靈活,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所需的時間成本、資金成本等相對較小,積極正確的引導民營企業的合理健康發展對中西部產業轉移具有重大意義。三是,著重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民營企業在尋找貸款和外源性資本時具有很大困難,一方面我們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對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給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增強對金融行業的信用度,拓寬自身的融資渠道。四是,鼓勵民營企業創新。民營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必須要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一方面要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也要進行管理創新,學習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促進民營企業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