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經濟學下馬鈴薯產業集群的構建

時間:2022-03-18 02:58:52

導語:產業經濟學下馬鈴薯產業集群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經濟學下馬鈴薯產業集群的構建

[摘要]支柱產業的確立和培育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問題。在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其任務是不同的。根據定西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實際水平,可以界定其正處于第二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成為目前最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馬鈴薯;支柱產業;產業集群

一、發展產業集群的必要性分析

(一)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的高級形態

支柱產業發展的第一階段是依據比較優勢原理,立足當地資源,根據不同的資源稟賦,確定當地應該發展的產業類型。比較優勢原理是古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世界各國產品存在著比較優勢,如果一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低于其他國家生產該種產品的機會成本,這個國家在該種產品上便擁有比較優勢。第二階段是大力發展加工業實現價值增值。支柱產業的確立,體現的是資源優勢,但資源優勢不等于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大力發展加工業實現價值增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和經濟優勢。否則,資源產品在區域經濟布局中只能處在產業的低端,在整個價值鏈條中能夠獲得的利潤十分有限。第三個階段是形成該產業的產業集群,這是產業發展的高級階段。產業集群就是“在特定的領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的廠商以及相關的機構構成的群體”[1]。產業集群是歐美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他們在進入并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相繼出現了大量的產業集群并逐步成型,通過采取企業集聚的方式,形成整個群體的競爭力,聯手走向市場,最終聚合成產業鏈。只有形成了產業集群,該產業才能對區域經濟發展形成強力支撐。

(二)產業集群的形成是支柱產業成熟的重要標志

第一,可以多層面地降低產品成本。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集聚,可充分利用該區域內基礎設施與公共產品的規模優勢,減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額外投資,實現在相同供給水平下集中供熱、供水、供氣、污水處理,使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平均使用成本下降;產業群中的企業在交往過程中,能夠建立起相互的信用關系以及保障這種信用關系的社會制度,這樣就有效地減少了尋找成本;單個企業內部的服務性工作在集聚區會逐步移出企業,形成新的分工,可有效降低企業因配套產品購置、原料和產品的運輸、庫存所產生的費用;由于集群內都是一些“同質”或關聯度很高的企業,一旦出現了工藝技術和新產品,便會在集群內迅速傳播,可大大減少企業的技術開發成本;集群內的企業可以快速捕捉到最新的市場信息,并能以最快的速度傳播,有效降低信息收集成本;許多專業化的企業集聚在同一區域內,該區域便形成了規模生產格局,會對分工更細、專業化更強的產品和服務產生較大的市場需求,從而催生出更多更細的組織,對提高產業集群的整體效率很有好處。第二,可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集群內的企業之間既是競爭關系,又能協作互補。大量競爭對手共同處在一個較小的空間里,企業便會時刻感受到競爭壓力,因而一刻也不敢懈怠,進而促進創新。而創新成果又會因為位置上的優勢而被同類企業迅速吸納、消化。博弈的結果,企業之間形成了你追我趕局面,產品的升級換代進一步加快,企業的活力被激發出來,會把同類分散的企業拋在后面。第三,可提升產品的市場優勢。一是有利于形成專業市場。產業集群起初是生產性產業的集聚,這種集聚催生出服務性專業市場的產生和發展,而專業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又會推動生產性企業發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區域性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區域性品牌具有更加廣泛和更為持續的效應。可招來更多的客商,有利于擴大產品銷路。同時還會吸引更多的關聯企業加入到集群中來,形成良性循環。三是有利于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利用群體力量和“區域品牌”參與國際競爭,避免了單打獨斗,可提高談判能力,獲得縱向一體化利潤。正是由于產業集群自身的優勢,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突出典型。所以,當支柱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達到了一定水平后,就應當不失時機地引導其向高級階段邁進,也就是要大力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

二、定西馬鈴薯產業現狀分析

定西實施“洋芋工程”的發展戰略已有近20年時間,馬鈴薯產業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用支柱產業發展的一般理論分析研究定西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現狀,可以確定,定西馬鈴薯產業目前正處于第二階段向高級形態轉變的關鍵時期。

(一)定西發展馬鈴薯產業符合比較優勢原理

1.地理和氣候優勢:定西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特點特別適合馬鈴薯的種植生產,境內海拔高,氣候冷涼,日照充足,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植物生長期較長。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秋季,正好與馬鈴薯塊莖膨大需水高峰期吻合。農田土壤多為黃綿土和黑壚土類,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富含鉀素,適宜馬鈴薯作物生長。多樣化的氣候類型,可以布局多種類型的馬鈴薯品種,相對同為主產區的烏蘭察布和齊齊哈爾單一的氣候類型具有優勢,尤其是定西南部高寒陰濕區病蟲害發生比較輕,是理想的新品種選育、繁殖脫毒種薯地,也是國內重要的優質馬鈴薯主產區。2.成本優勢:馬鈴薯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定西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僅為發達國家的1/10,馬鈴薯生產成本低。目前,國內淀粉用商品薯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馬鈴薯價格,而定西馬鈴薯價格又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優勢十分明顯。3.脫毒種薯生產優勢:優質種薯是馬鈴薯獲得優質、高產的物質基礎。病毒病是導致馬鈴薯種性退化的主要因素,利用生物技術進行莖尖脫毒快繁是減緩種性退化的有效方法。定西冷涼的氣候條件形成了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得天獨厚的優勢,現已建立了一批脫毒實驗室和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形成了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種薯繁育已成為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明顯。4.品質優勢:定西生產的馬鈴薯品質好,薯塊大、淀粉含量高、淀粉顆粒大、粘度高、彈性強,在國內各地都有良好的口碑。

(二)定西馬鈴薯產業已達到相當規模和較高水平

1.總產量不斷增加。1996年提出實施“洋芋工程”發展戰略后,壓縮糧食種植面積,按照布局區域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的思路全面發展馬鈴薯產業,總產量已由20年前的100萬噸增至2014年的500萬噸。2.加工能力不斷提高。臨洮騰勝公司、隴西清吉公司2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定西薯峰公司等16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目前全市萬噸以上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達27家,精淀粉及其制品生產能力60萬噸,年實際產量10萬多噸。3.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已經形成了產業發展的技術保障體系,產業開發技術已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14年全市生產馬鈴薯脫毒原原種5.1億粒,建立馬鈴薯原種擴繁基地近3000hm2、一級種基地2.58萬hm2、二級種基地8.11萬hm2,實現了脫毒種薯全覆蓋;選育優質馬鈴薯新品種(系)5個,引進適宜優質良種12個,良種化程度達到95%以上。圣大方舟公司已研發出變性淀粉新產品50多個,其中41種產品企業標準經甘肅省質監局備案批復,部分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4.品牌效應逐步顯現。定西的安定區和渭源縣被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和“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之后,定西馬鈴薯作為區域性產品,在全國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岸ㄎ黢R鈴薯”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騰勝”等5個馬鈴薯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大江”牌馬鈴薯獲國家有機食品認證,“清吉”牌馬鈴薯精淀粉曾獲國際金獎。在國內馬鈴薯市場中的“老大”地位已經確立。

(三)定西馬鈴薯產業與成熟的馬鈴薯產業比較

與發達國家成熟的馬鈴薯產業相比,定西馬鈴薯產業還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1.加工比重和深加工能力方面。發達國家馬鈴薯的加工品占總產量的比例較高,荷蘭為70%,美、英、法分別為48.2%、40%和39%。而定西馬鈴薯加工品占總產量的比例為30%。其一,單從占比數字上看是有一定差距,說明加工能力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其二,商品量占總產量的比例為70%。說明定西馬鈴薯的商品化程度并不是很高,30%的馬鈴薯甚至未能進入到流通領域而直接用于農戶自身消費,沒有加工或可能僅僅是簡單的加工,談不上深加工。2.獲利能力方面。產品檔次低,在價值鏈條中所分割的利潤十分有限。發達國家僅馬鈴薯食品研發就達幾百種,馬鈴薯廣泛用于酵母、維生素和人造血液的生產,淀粉及衍生品作為添加劑、增稠劑和穩定劑廣泛應用于建材、紡織、化工、造紙等領域。定西的馬鈴薯加工多為低檔次產品,淀粉比馬鈴薯只能增值50%,精粉皮比馬鈴薯也僅能增值1倍,在價值鏈中處于最低端,所分割的利潤微不足道,資源優勢沒有轉化成經濟優勢。這是目前最大的問題。3.對區域經濟的貢獻。2014年定西馬鈴薯產業總產值(現價)達到120億元,這個數字是當年地區生產總值的44%;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益105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23%。對照這兩組數字,比例和收益不協調,反映出該產業大而不強的特征。以此判斷,定西馬鈴薯產業的種植規模已接近限值,21萬hm2的種植面積是定西耕地總面積的42%,單純擴張的空間已十分有限;隨著良種的不斷推廣應用,實物總產量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加工能力較強但層次低,深加工能力不足。由此可以界定產業發展正處于第二階段后期。考慮到發達國家馬鈴薯產業開發已呈現飽和狀態、產能開發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客觀實際,未來幾年內定西馬鈴薯的加工水平會快速提高,實現向高級階段過渡的時機已基本成熟。因此,應該在提升深加工水平的同時,要積極謀劃產業集群的設計與發展。

三、定西馬鈴薯產業集群的內容設計

1.目標設計。應針對前面述及的3點不足確立突破思路,以種薯培育和高附加值產品為重點,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拓展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以此形成全國最大的集馬鈴薯制種、種植、加工、貿易及產品研發為一體的貿工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成為引領全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的航標。2.產業鏈的設計。這一產業鏈條中應包括5個環節:(1)脫毒種薯產業。利用自然資源、氣候條件和已經形成的脫毒種薯生產能力,生產高品質的脫毒種薯,擴大脫毒種薯生產基地,向國內其他馬鈴薯產區供應種薯。(2)鮮薯產業。利用定西馬鈴薯品質好、成本低和在國內市場有較高知名度的有利條件,在穩定國內市場份額的同時,應該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機遇,積極開拓海外市場。(3)鮮薯貯運業。由于馬鈴薯塊莖含水量高、皮層薄,易受損傷,普通貯藏過程中易感染病菌而發生腐爛、發芽、變綠,也易發生凍害。因而對貯藏和運輸的要求較高,應及時組織攻關,解決馬鈴薯大量、長期貯藏困難的問題。(4)加工業。國內對休閑食品的需求呈擴大之勢,應作為初級加工業的發展方向,要借助國家推行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和農業部啟動馬鈴薯主食開發戰略的東風,吸收消化行業最新成果,擴大加工品種類和解決馬鈴薯在制作主食時存在的成型難、硬度大和不耐煮等問題;變性淀粉、聚乳酸等產品用途廣、國內需求量大但生產能力有限,應作為深加工的首選項目。(5)副產品綜合利用。通過技術創新,將馬鈴薯粉渣加工成飼料、酒精、糊精、檸檬酸、食醋等,減少馬鈴薯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

四、發展定西馬鈴薯產業集群對策探討

(一)大力推廣標準化種植,挖掘單位面積產能實行農藝農機相結合,良種良法配套,大力推廣旱農綜合組裝配套技術,加強標準化種植的技術服務,引進先進機械耕作技術,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勞動生產率,全面提升馬鈴薯綜合生產水平。(二)加強品種引進選育,占領全國種薯市場按照三大區域優化馬鈴薯種植生產布局:洮、渭、漳河流域河谷川水區以種植優質早熟菜用薯和加工專用薯為主,南部高寒陰濕區以種植優質菜用薯、脫毒種薯、良種擴繁為主,中北部干旱半干旱區以種植高淀粉薯和優質菜用薯為主;沿洮河川區重點打造加工專用型品種種植基地,安定、渭源立足種薯繁育優勢,發展馬鈴薯種薯產業,要重點引進選育適合不同土地條件的優良品種,搶占全國種薯市場。(三)提供強力技術支持良種培育和加工技術是馬鈴薯產業集群培育中的關鍵因素,定西要整合現有優勢科技資源,組建高水平的科研創新團隊,開展低水肥條件下優良馬鈴薯專用品種育種等重大課題研究,攻克馬鈴薯育種中的技術難題,強力推進馬鈴薯育種工作,保持國內領先水平。支持龍頭企業開展技術攻關,選擇急需攻克的技術難題,通過科研經費的引導和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吸引國內外相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專家和學者,形成高效的產學研開發聯合體,力爭在短時間內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對近期內難以攻克的關鍵設備通過進口解決。(四)快速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政府為企業牽線搭橋,支持重點企業爭取國外貸款,與外資企業股份合作等途徑,加大設備、工藝的更新改造力度,盡快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從加工能力和生產規模方面保持在精淀粉及其制品加工、變性淀粉及主糧食品開發、高檔休閑食品加工領域國內第一的地位。(五)加快發展馬鈴薯現代信息物流完善市場體系,在完善原有專業市場、中小型和農貿市場、村社收購網點為層級營銷體系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專業批發交易市場的綜合功能,按大型商品交易市場標準建設好定西馬鈴薯綜合交易中心的冷藏庫、信息系統等配套工程;發展專業協會、營銷組織,發揮協調引領作用,發運專列、統一價格,提高抗風險能力;利用好“互聯網+”新業態,開通產銷直通車,爭取設立馬鈴薯交易所,在終端建立直銷窗口,通過電商平臺等新的方式拓展市場銷售渠道,擴大市場份額。

作者:王興宗 單位:中共定西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沈正平等.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探究〔J〕中國軟科學,2004,(2):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