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經濟學下“雙語”和諧發展探討

時間:2022-06-16 03:52:23

導語:語言經濟學下“雙語”和諧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言經濟學下“雙語”和諧發展探討

摘要:語言經濟學對廣西“雙語”和諧政策的影響意義深遠。文章主要利用語言經濟學研究語言和諧發展的問題,從語言經濟學視角概述廣西“雙語”發展,將雙語的學習、使用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利用廣西良好的語言環境為其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通過語言經濟學和語言學兩個學科彼此交叉滲透、相互互補。

關鍵詞:語言經濟學;廣西;雙語

一、引言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和諧”語言,它既有獨特的地方民族特色和豐富的傳統民族文化,又具有一定經濟學價值。由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分布范圍廣,民族之間情況復雜,“雙語”政策的制定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到國家的和諧統一。同時,經濟學家們逐漸發現,“雙語”和諧問題既有發揮語言社交的功能,還有增強社會經濟效益的功能,因此,“雙語”和諧發展研究逐漸引起經濟學術界討論和關心的熱點。語言經濟學視閾下有關語言發展的研究總結為以下三方面的內容。黃少安(2011)運用語言經濟學從基本理論層次研究語言的形成和演變及其對人們行為的影響,以及把語言、語言行為和語言政策與人力資本、就業、工資、收入分配等相關聯。研究宏觀層面的語言規劃的有,王輝(2016)通過顯性的語言政策處理主體民族語言、少數民族語言和外語的相互關系及其使用,發現沿線國家語言使用語言政策呈現出鮮明的區域特色。張衛國(2008)從人力資本、公共產品和制度的角度,提出了語言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分析框架。總結出,語言的經濟學分析、雙語或多語對收入的影響及語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成為語言經濟學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借鑒上述學者的觀點,本文主要利用語言經濟學研究語言和諧發展的問題,從語言經濟學視角概述廣西“雙語”發展,將雙語的學習、使用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利用廣西良好的語言環境為其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通過語言經濟學和語言學兩個學科彼此交叉滲透、相互互補。因此,語言經濟學對廣西“雙語”和諧政策的影響意義深遠。

二、廣西“雙語”和諧發展面臨問題

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境內有壯、漢、瑤、苗、水、侗、回、京、彝、仫佬、毛南、仡佬族等十二個少數民族,同時,也是我國方言種類較多的地區,總共包括粵語、平話、客家話、閩方言、西南官話、湘方言6種,另外,境內的各少數民族也分別具有自己的方言。近年來,廣西地區“雙語”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有了巨大的變化,使“雙語”格局也變得越為復雜。十二個民族中,除了回族已經全部使用漢語外,其他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據調查顯示,廣西“雙語”人口數量占全區人口總數的80%,屬于雙語使用較多地區。總之,廣西地區“雙語”呈現以下幾方面特點。(一)普通話的推廣與少數民族語言的瀕危開放經濟下民族語言遭遇到嚴峻挑戰,即對外經濟開放對廣西地區語言學習和語言轉換有著嚴重的影響。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政策的扶持,廣西地區經濟有了快速的發展,大量外商、外企涌入民族地區。為外商、外企提供各式服務,更順暢進行語言交流,促進當地經濟的和諧發展,當地居民積極學習并使用有經濟價值的通用語(普通話),從而造成民族語言使用日趨減少,甚至于放棄本民族語言,致使民族語言出現瀕危。(二)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地區之間的不平衡隨著“一帶一路”雙多邊貿易合作的不斷加深,在寬松開放的環境下,廣西地區的經濟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各地區的語言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由于不同民族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狀態和基礎的不同,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有所區別,使得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地區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導致各地區語言運用情況也不同,一般來說,經濟發展的地區“雙語”發展速度較快,而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雙語”發展較慢。(三)聚居地區與雜居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廣西地區的民族構成較多,每個民族基本都有屬于自己的聚居區域,而經濟發達地區,還存在民族雜居的情況。在民族聚居地區內,人們主要使用同一民族的通用語言溝通交流,相對民族雜居地區外來語頻繁的交流學習而言要單一得多。因此,民族聚居地區的“雙語”發展要比民族雜居地區慢一些。(四)不同職業的“雙語”發展不平衡不同職業者的交際范圍及本身文化素質的不同導致語言發展情況的不同。如圖1所示,多語者占本職業比重較大的有:黨群眾領導人(簡稱黨群領)、技術人員、公務員、教師、學生、辦事人員。由此可見,交際范圍廣及文化素質程度高的職業多語者占本職業比重較大,反之則相對較低。(五)受教育程度不同對語言發展的不同影響據調查,廣西區多語者的比例與學歷的高低成正比,學歷越高往往多語者比重越大,反之則多語者比重越小。因此,教育程度對語言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國普通話普及從小學開始,而廣西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普通話與民族語言的“雙語”教學,從而導致了民族語與普通話雙語并存的現象。廣西區內,隨著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與外界溝通交流的機會逐漸增多,“雙語”的運用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三、廣西雙語“和諧”發展的建議

從語言經濟學視角提出有利于廣西雙語“和諧”發展的幾點建議。(一)科學制定語言戰略,保護瀕危語言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明確了民族平等的基礎上,還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可見我國已把語言規劃放在國家戰略位置。廣西地區應著重從經濟上研究語言規劃中關注的雙語制或者多語制、如何保護瀕危語言、采取什么樣的語言政策等問題。制定民族地區語言與當地文化密切聯系的戰略,實現語言經濟綠色GPD新的業態增長點,促進廣西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少數民族瀕危語言。(二)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增進民族語言的認同構建語言和諧發展,事關國家戰略成敗。少數民族地區“雙語”的和諧發展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其屬性決定了它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構建廣西“雙語”和諧發展過程中,還需要重視民族語言的認同感。語言是民族的精神象征,它關系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盛衰亡。在順應廣西地區少數民族語言發展的同時,向普通話靠攏,因勢利導,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營造一個寬松包容的社會空間。(三)開發民族語言經濟價值,提高雙語競爭力開發民族語言的經濟價值,激勵民族地區人群使用民族語言。語言本身是一種資源,資源的本質是可以開發和利用的。一旦語言資源得到開發利用,就能形成產品,以這一資源為基礎的打造一條語言產業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就目前市場上來看,傳統的語言經濟類型主要有語言培訓、語言翻譯和語言科技等種類。民族語言經濟可以在傳統語言經濟類型上開發新型的語言經濟種類,以促進廣西地區民族語言及地方經濟的共同發展。(四)消除語言歧視,構建和諧語言社會“語言歧視對構建和諧社會產生負面效應,引起不和諧因素,自覺抵制歧視性語言,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的意義”。要實現各民族團結、共同繁榮,就必須杜絕語言歧視的現象,建立平等的語言政策,注重發揮語言和諧在和諧社會構建的橋梁作用。

作者:孫西楠 單位:廣西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張衛國.語言的經濟學分析:一個基本框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黃少安,張衛國,蘇劍.語言經濟學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經濟學動態,2012(03).

[3]張忻.語言經濟學與語言政策評估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7(04).

[4]李現樂,劉芳.開發少數民族語言經濟價值的意義與途徑[J].江漢學術,2013(05).

[5]劉瑩瑩.廣西地區語言和諧與社會和諧關系研究[D].廣西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