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經濟學淺析公安院校英語教學

時間:2022-11-09 05:35:56

導語:語言經濟學淺析公安院校英語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言經濟學淺析公安院校英語教學

摘要:語言作為一種人力資本,將語言經濟學理論應用于公共英語教學中,公共英語在一定的投入情況下使英語教育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提高公共英語教學的效率與效果。該文將從語言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公安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幫助學生正確有效地認識英語學習動機,語言的經濟價值與教育資源,準確把握市場需要,高效地利用教師知識資源,提高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關鍵詞:語言經濟學;公安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教學效能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國際交流的深度日益加深,在我國舉行的國際性會議、活動也越來越多,也就需要大量公安院校學警參加安保,支援當地公安機關。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公安院校公共英語教學也應在公安院校人才培養中占據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當前公安院校的大學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警務技能專業知識技能,也應具備較高的英語素養,能將英語應用能力與專業知識相結合以便更好地解決工作中的各項問題,更有效地促進個人、社會和國家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溝通。本文將從語言經濟學理論角度,分析公安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的現狀、各項教學工作措施以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促進公安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效能的提升。

1語言經濟學概述

近年來,已不僅僅是語言學家、教育學家、社會學家進行語言研究了,現如今,經濟學家對語言產生濃厚興趣,也給予了相當大的關注度。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有關涉及語言與經濟相互關系的實證與理論日漸增多,并且隨后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不斷涌現。因此,研究表征語言的相關變量以借助經濟學的概念和工具,由語言學科與經濟學科交叉而成的學科,被稱之為語言經濟學。進入21世紀以后,語言經濟學研究理論得到了蓬勃發展。為解決語言本身以及語言習得過程的產生的問題,就從經濟學角度,用經濟學方法思考并。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語言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在1965年,美國經濟學家JacobMarschak,被稱之為信息經濟學開拓者,揭示了語言的經濟學性質。在人類現實經濟活動中,他認為,語言已經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價值(value)、效用(utility)、費用(cost)和收益(benefit),這些與其他資源一樣的經濟特性。因此,他認定,經濟學與探求語言方面的優化具有密切關系。此后,對這四個方面的分析及其相互關系的探討成為語言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和理論基礎。

語言經濟學定義最早來自Grin(1996a),他認為“語言經濟學屬于理論經濟學的范式,它把經濟學通常的概念和手段應用到研究語言變量的關系上,尤其側重于(但不僅限于)經濟變量起作用的那些關系。”他還指出,“此定義基于的原則是,經濟學的特點不在于它研究的話題,而在于研究話題采用的方法。因此,把經濟學的論證推理方法應用到語言問題上就成為語言經濟學的一部分。”Grin的觀點也得到了大部分學者的認同,對語言經濟學概念界定的關鍵在于經濟學理論、工具和方法的應用。在國內,以語言經濟學指導英語教學研究中,有基于語言經濟學的大學英語效率效益研究(蔡基剛,2016)(陳剛等,2007),也有在語言經濟學視角下對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戚田莉,2012)、教學模式(劉麗麗,2012)、ESP教育發展(楊傳鳴,2015)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在語言經濟學中,其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不斷豐富和變化著,不斷擴化著它的內涵和外延,從而形成了現在所謂的語言經濟學,即不僅從經濟學角度研究語言,又立足語言問題研究經濟(張衛國,2012)。從資源角度講,語言首先是一種人力資本,語言經濟學研究的第一個維度也是把語言看作一種技能或資本加以分析和研究。比如學習語言的成本和收益問題,語言對語言產品和服務市場的影響,語言與收入的關系,語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經濟學在語言規劃的設計、選擇和評估中的作用,等等,都可以被認為是語言經濟學的研究領域。

2公安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公安院校中,占據公共英語教學的仍為傳統教學模式,占主導地位的是教師課堂講授。每個課堂基本上是40-50多個學生,一周安排4個課時,在這么緊張的課時中,教師需要完成聽力、精讀、泛讀、練習等教學任務,由此可見,一個學期下來,公安院校公共英語課時比較緊張。所以,教師是無法在這么緊張的課時內完成對學生課外作業的全面檢查,訓練學生的口語等。長期以來,我國公安院校公共英語教學還仍然存在著以應試驅動力為主導的特征。其一,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公安院校只能依照國家的四、六級英語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英語水平,被迫學生不得不按照四、六級考試標準進行英語學習。因此,在設置公共英語課程和公共英語教學實際中,也就限制了公共英語教學內容、考試內容和學習內容的設置和創新。其二,由于教學資源和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部分學生英語基礎差異性大,進入大學學習階段英語基礎仍然相對薄弱,因此,在公共英語課程的設置上,普遍存在著課程設置極其不合理的現象,部分公共英語教學活動中往往被設置部分內容與中學階段的教學內容重復,然而對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產生了一定的限制性,從而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造成了客觀的阻礙。所以,從當前的就業形式而言,公安院校的學生,學生的英語水平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其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也不盡如人意。因此,難以滿足當下全球化趨勢的工作要求。

3語言經濟學視角下提升公安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效能的對策

在語言經濟學理論體系中,一個商品要想能夠逐步實現最大的價值就只有必須具備一定的市場需求。英語的經濟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公共英語的教學效能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就此而言,公安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必須與學生的專業學習相結合以及提升與社會的人才培養需求的契合度。

1)建立需求分析機制。在語言經濟學中理論認為,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是對人力資本生產的一種經濟投資,可以產生學會語言后的投資預期效益,它主要取決于學習者學成后使用該語言的時間長短和應用它的廣泛程度。其一,為求語言成本投入的最大化,公共英語教學應該堅持以學生的專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建立健全公共英語需求分析機制。尤其是,公安院校公安專業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需求是,能在公安崗位上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溝通。針對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使用英語的情景和對英語需求能力的要求進行分析調研,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其二,盡管公安院校學生在專業上有鮮明的共性,但在將來工作中學生使用英語的情景也會不一樣,而且不同層次學生的英語學生學習需求也大不一樣。因此,在開展公共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盡量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英語知識學習的多層次需求,建立分層教學機制,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學習需求開展相對應的教學指導和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培養得到有力的保障和良好發展。

2)建立投資成本分析機制。在語言經濟學理論認為,雖然語言的成本和收益很難量化,但最具有意義的是對語言進行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就語言自身而言,它是一種人力資本,一種可獲得(知識和技能)、補充和取代其他類型的人力資本。因此,從語言經濟學理論角度而言,當前公安院校公共英語教學中,公共英語學習的成本應該計入考慮。而現如今,過高的成本投入在英語課程的學習。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盡管學生和教師都耗費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但是英語學習依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公安院校中,在公共英語的教學中,教學時間太過短暫,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在此同時,在公共英語教學模式中,單方面的聽和讀輕視了對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過于忽略學生的英語實用性。因此,英語的人力資本培養必須要得到應有重視,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需要改變,公共英語的教學理念也需要創新,高效整頓英語教學的實用性與英語的教學目標,從而順應社會市場發展需求,以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為主要教學目的。由此,學生英語的學習成本可以針對性切實地降低。

綜上所述,就目前公安院校而言,公共英語教學低效現象依然存在于各個層面。因此,借鑒語言經濟學理論,在日常的公共英語教育與教學研究中應用其理論,以便追求效益最大化,不斷提高英語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幫助滿足社會和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以最大的程度滿足學生的個體發展需要,學校和師生都注重降低成本、高效產出。

參考文獻:

[1]張衛國.語言的經濟學分析:一個綜述[J].經濟評論,2011(4).

[2]宋金芳,林勇.語言經濟學的政策分析及其借鑒[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3]江桂英.語言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英語教育成本-收益分析[J].制度經濟學研究,2010(1).

[4]張衛國,劉國輝.中國語言經濟學研究述略[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6).

[5]李智.語言經濟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一個微觀經濟學需求供給模型的分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作者:周琳 單位:湖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