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時間:2022-10-20 08:29:45

導語: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一、概述

為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我國于1999年起實行了高校擴招政策,2001年高校錄取率首次突破50%,2008年高校招生人數創新高。在高校擴招政策的推動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不僅推進民族地區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還提高了民族地區人才的科學文化素質。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一方面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促進作用。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其二者間的不協調將會導致一些問題。各少數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背景、人文背景等不同,綜合評估各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分析二者之間的協調性,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本文利用1998年和2012年這兩個時間點的截面數據,運用因子分析法,使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對高校擴招政策前后八個少數民族地區(內蒙、廣西、貴州、云南、西藏、青海、寧夏和新疆)的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進行實證研究。本文所用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

二、選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此處的高等教育特指普通高等教育,反映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主要分為三大塊,高等教育規模(學校數、在校本專科生數)、教師投入(教職工數、專任教師數、生師比)和資金投入(生均公用經費、生均教育事業費)。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主要分為三大塊,經濟規模(各地區的GDP、第二產業產值、第三產業產值)、財政收支(各地區的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和居民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

三、實證分析

(一)KMO和球形Bartlett檢驗

在進行因子分析前,要檢查進行因子分析數據的適當性,即KMO和球形Bartlett檢驗。

(二)相關矩陣特征值、方差貢獻率與綜合得分

1998年和2012年都是運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值大于0.5為原則來提取因子,使用最大方差法旋轉來對相關數據進行因子分析。1998年高等教育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和經濟發展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分別為92.143%和96.902%;從表4可見,2012年高等教育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和經濟發展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分別為94.791%和95.583%。

四、結論與思考

(一)基本結論

第一,擴招政策實施以來,8個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與經濟都有所發展,部分地區二者間的協調程度雖相對增強,但仍存在差異,表現為以下幾點:

1.由不協調轉向協調。其一,在高校擴招政策實施前,云南的高等教育水平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強不協調水平;但在高校擴招政策實施后,云南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在2012年處于高水平協調。其二,新疆在高校擴招政策實施后,其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一直處于中低水平協調。其三,貴州、西藏在高等教育擴招前以及剛實施不久時,其高等教育發展超前于經濟發展,二者處于不協調;由于2008年高校擴招政策有所調整,強調高等教育質量,放緩擴招幅度,2012年其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處于中等水平協調。

2.由協調轉向不協調。其一,廣西在高校擴招政策實施前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處于高水平協調,但在高校擴招后,2012年為不協調,高等教育發展超前于經濟發展。其二,內蒙在高校擴招政策實施前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中等水平協調。但是高校擴招政策實施后,內蒙高等教育發展卻一直滯后于經濟發展。其三,青海在擴招政策調整后,即放緩擴招開始,高等教育發展一直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其四,寧夏在擴招政策實施前,經濟發展水平超前于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在擴招政策實施后,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于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二者一直處于不協調狀態。第二,擴招政策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但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會存在差異。各民族地區高等教育雖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但有的仍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有的甚至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都不利于二者的協調發展。

(二)相關思考

第一,1999年開始實施的高校擴招政策不僅是一種適應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的選擇,還標志著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眾化教育。高校規模的擴大,使得高等教育在數量和質量上產生矛盾,高等教育與經濟穩定發展的舊格局被打破。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擴招政策實施后,由于2007年起政策有所調整,擴招幅度開始放緩,2012年沒有強不協調的地區。就算是協調也大多處于中低水平,這是因為民族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的發展都不充分。第二,擴招政策對民族地區高等教育和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有限的,應采取相應措施,出臺配套政策,努力使民族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實現高水平協調。民族地區在高等教育和經濟發展間的不協調,會帶來一些問題。若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過度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那么可能使得民族地區產生就業矛盾、經濟發展缺乏物質資源等問題;若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那么可能會使民族地區人才匱乏、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缺乏智力支持等問題。高等教育的發展受經濟制約,經濟發展也受高等教育的影響。國家應該在政策上給與適度傾斜,用政策彌補區位條件帶來的地區差異。對于高等教育落后于經濟發展的民族地區,政府應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改善高等學校的辦學條件,鼓勵高校培養符合民族地區需求的人才。對于高等教育超前于經濟發展的民族地區,政府應淘汰不適應民族地區需求、辦學水平低的高校,重視高校質量,而不是數量。而針對二者發展均相對滯后的民族地區,經濟上,政府應鼓勵優勢產業的發展,并給予物質支持和政策扶持;教育上,政府應積極引進教學和管理人才,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資金使用效率。

作者:鄒筱雯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