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及經濟發展研究
時間:2022-12-13 10:43:56
導語:城市形象及經濟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軟環境與語言的資源屬性
(一)軟環境及其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從投資學角度而言,投資環境是指資金得以有效運營的外部條件。投資環境可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硬環境是諸如基礎設施、交通、水電、能源等,軟環境是相對于“硬件”而言的思想觀念、文化氛圍、體制機制、政策法規及政府行政能力和態度等,是物質條件以外的外部因素與條件的總和。軟環境對經濟建設的作用有直接與間接之分,文化氛圍通常是一種間接投資環境,但間接不等于不重要。投資環境作為系統資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的功能是由系統中諸要素的功能整合而成的,只有各要素的功能得到了充分體現,系統的效能才能達到它的最大值。[1]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城鄉經濟發展的硬件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軟環境中的一些方面仍然滯后,與經濟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隨著城市建設的國際化發展趨勢,軟環境作為城市對外形象的窗口和名片,日益成為招商引資和經濟增長的孵化器、助推器。(二)語言及其資源屬性。語言是什么?語言是信息和文化的載體,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由于依存特定地域的族群,使得絕大多數語言以地域方言的形式存在著,并與特定地域的生態環境、生產方式和文化構成了一個獨特的生物文化鏈,但語言并非是排他的,而是具有共享的特征,因此,語言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作為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形成的社會財富,語言的社會功能決定了語言資源的社會價值,具體來說,其表現為信息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和政治價值。[2]
二、外語文化軟環境與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文化軟環境與城市形象。文化內涵豐富,它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城市形象是公眾對“城市形體及城市居民素質、民俗習慣、文化氣息、服務態度等的感受所形成的城市總體印象,是城市文化在景觀上的反映”。[3]一個城市的形象,能否體現城市整體的精神風貌和視覺形象,最終取決于城市的文化和文明程度。城市的文化含量集中反映了這座城市的品味和價值追求,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就像一座沒有靈魂的家園。[4]因此,城市形象塑造務必要關注“文化思考”和“文化規劃”,從意識形態和文化發展的全局來思考城市形象問題。淮安是文化名城,“淮安者,淮水安瀾意也。自明立以來,主漕運之事,彼時南船北馬舍州登陸,皆會于此,商榮文盛,為天下之先。”李白、白居易、司馬光、蘇軾、秦觀、黃庭堅、李清照、陸游等都留下了歌詠淮安的名篇佳句。據不完全統計,歷代詩人的詠淮詩多達1700余首。“簇簇淮陰市,竹樓緣岸上。好日起檣竿,烏飛驚五兩”,劉禹錫的《淮陰行》刻畫了運河沿岸淮陰特色的地域風情;龔自珍的“只籌一纜十夫多,細算千艘渡此河”,再現了淮安運河之都的繁忙景象;明代姚廣孝的“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更是盛贊了淮陰城“吳楚”文化的交融與富足。淮安是名人故里。川流不息的運河水催生和哺育了淮安城,不僅孕育了豐富燦爛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誕生了一代開國總理、一代帝王朱元璋、“胯下”名將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愛國將領關天培、《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他們為這片土地烙上了名人輩出、“人杰地靈”的印跡。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就是一個地方的靈魂,文化遺存是這個地方文化的根。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不僅需要現代化的城市布局、公共交通、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更需要深厚的城市文化去彰顯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市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5](二)外語也是一種文化軟實力。對城市而言,文化軟實力有兩個重要維度:一是是否擁有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二是市民是否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此外,積極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和傳播本土文化也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因此外語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戰略資源,其一方面維護著國家的安全,另一方面肩負著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對比發現,不同國家的外語教育政策在維護各自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安全方面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美國,外語教育百花齊放,憲法明文規定,獲得美國國籍的移民,須具有一定的英語能力;澳大利亞更是把外語視為重要的人力資本,注重外語的經濟價值,強調外語的經濟效用,在加大投資的同時重視外語教育的長遠發展;法國自20世紀80年代便采取政策干預的策略,鼓勵“外語教育多元化”;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其對英國經濟、文化、外交及國際合作、人文交往等諸多領域帶來的優勢更是有目共睹,盡管英國百年輝煌,霸權不再,但憑借英語等重要國家軟實力,其至今仍保持著世界大國的地位。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2015年,中國政府制定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簡稱“一帶一路”)。從“文化走出去”到“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不難看出,開放合作、交流融合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關鍵概念,而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其推介不僅有助于增強不同國家間的認同、互信與往來,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6]
三、外語文化軟環境建設與淮安外向型經濟發展
從社會發展的歷時角度來看,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往往與語言的多元化程度關系密切,但凡國際化都市,必定也是一個語言多元化的城市,民眾對待外語的態度反映了一個城市對外來文化、文明的包容程度。在經濟一體化日趨凸顯的今天,經濟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經濟主體的語言交際能力。因此,外語潛在的市場價值正在受到國際投資界和語言學家的青睞。(一)淮安的招商引資、對外貿易需要一。個良好的外語語言軟環境經濟學認為,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大數據顯示:2017年2月份,淮安市實際利用外資1.16億美元,進出口總額5.37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4.02億美元,完成外經營業額1743萬美元;3月份,實際利用外資2.9億美元,進出口總額8.6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6.4億美元,完成外經營業額3525.9萬美元;4月份,實際利用外資3.2億美元,進出口總額11.7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8.9億美元,完成外經營業額4683.5萬美元;5月份,實際利用外資3.84億美元,進出口總額15.2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11.6億美元,完成外經營業額5752.2萬美元。上半年的數據表明,淮安對外貿易的各項指標增長迅猛,反映出淮安近年來對外貿易生態壞境的不斷優化與升級,但與本省其他城市相比,尤其是蘇南城市,淮安無論在外資企業、對外出口型中小企業的數量,還是規模、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也就是說,代表著淮安消費、投資、出口的三駕馬車的動力略顯不足。經濟學家認為:物質匱乏的社會,企業面臨的是產品競爭;在物質逐漸豐富的社會里,企業面臨的是質量競爭;在技術水平廣泛提高、產品質量相差無幾的社會里,企業面臨的是形象競爭。[7]由此可知,撇開歷史的因素,淮安在面向世界打造城市形象、生態文明和企業文化獨特性、多元性方面仍然大有可為。作為文化傳播的工具,語言的國際化程度不僅影響著城市文明的進程、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雙邊貿易的洽談,同時也會提高雙方對不同文明、價值觀的理解及互信的門檻,導致交易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從而增加貿易的壁壘和成本,甚至錯失良機。面對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深度整合,人類對使用國際通用語言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各種經濟活動的需求越來越急迫,尋求在機遇中謀發展的淮安也不例外。(二)淮安的對外宣傳需要一個暢通的外語互動平臺。現代城市的群體性決定城市天生具有公共性質,這種公共性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公眾對城市的認可度。城市的認可度越高,發展機會便會愈多,居民的歸屬感也會越強。正如到了北京,人們想一睹故宮的神秘,長城的巍峨;到了云南,人們想陶醉在大理的風花雪月和云南的七彩印象中;到了西安,人們想領略六朝一統的始皇氣概,體味《長恨歌》中的帝王愛情;到了上海,人們想聆聽十里洋場的租借故事,漫步黃埔看今夕滄桑巨變。這些受眾心目中的地標文化,日益成為城市形象和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淮安也應當打造屬于自己的地標文化。淮安自古以來名人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其優質的旅游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其融入世界、實現蘇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物質基礎。但是,“城市形象和內涵只有在傳播中才能顯示其價值和意義,讓城市走出去是城市形象塑造的最后一個階段”。[8]因此,外宣部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城市發展和現代企業競爭的特點,瞄準企業文化追求差異化的戰略思路和企業發展國際化的總趨勢,確立“三維一體”的雙語宣傳模式,根據城市發展定位和企業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情況,有效利用廣播、電視可信度高、受眾廣的優勢,加大本土宣傳的力度,為城市和企業走出國門樹立根基。同時,利用互聯網交流無國界、潛力大、空間廣、互動強、受眾多的特點,力爭在國外市場打開缺口,培養企業外來消費人群,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帶動城市形象的國際化。
四、外語文化軟環境建設的若干思考
(一)提高市民道德素質,打造城市文化品位。作為城市的最基本元素,市民是城市的靈魂。市民素質的高低是城市的一面鏡子,折射出這個城市文明、和諧的發展程度,可以說,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最核心的驅動力。首先,道德建設要深化,城市管理要配套。要深刻認識道德建設的重要性,把提高市民素質、員工素質、管理素質與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緊密結合起來;要轉變城市管理重物不重人、片面強調基礎設施、忽視精神文明軟環境建設的傾向,要把教育的力量和法制的力量結合起來,共同肩負起淮安市民道德建設的使命。其次,文化素質要提升,學習型城市是保證。想要提高城市品位和城市文化軟實力,離不開廣大市民和管理隊伍文化素質的普遍提升。因此,要建立學習型城市,尤其要充分利用社區活動、老年大學及淮安優質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資源,切實培養大中小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建立外宣部門、外事辦、高校外語部門與企事業單位的信息溝通和交流互訪機制,增強高校服務地方的功能;加快企事業骨干人才的國際化和公共服務窗口及勞務輸出人員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以順應時展的潮流和知識經濟的挑戰。(二)開發淮安地域文化,規范城市公示語符號。地域文化通常指的是特定區域內歷史悠久獨具特色且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地域文化傳統。可以說,現代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離不開獨具特色的城市形象,而挖掘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塑造城市形象,加快城市政治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有效手段。[9]淮安在深入調研城市的地域性歷史文化背景,了解城市的發展規劃和產業特征的基礎上,凝練出了體現城市核心內容的“一湖二河三人”的城市名片用語,與淮安全力打造的文化名城、偉人故里、運河之都、美食之鄉、生態家園交相輝映。“三大名人”(韓信、吳承恩、)是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撐點,淮安運河是運河之都和美食之鄉的前提性內涵,“一湖二河”是建設生態家園的主要物質條件。智慧的淮安人正在不斷挖掘和深化城市名片的內涵和呈現形式,并通過更加廣泛的渠道提升淮安的城市形象。公示語作為一種公開、面對大眾的特殊文體,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如路標、廣告牌、商店招牌、公共宣傳語、旅游簡介等。作為城市語言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而準確的公示語翻譯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為了配合打造文化名城,創建旅游品牌,淮安許多公共場所已經使用了雙語標識,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不少的公示語在翻譯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妥之處,如拼寫、語法、用詞、表達及譯名不一致等,這些無形中都會影響淮安作為文化名城的形象。因此,全市要建立一個統一的聯動機制,任何單位制作的公示語牌子,務必要有相關專業人士的指導,甚至要反復推敲、商榷,因為它不僅反映了這座城市良好的語言生態環境,也體現了這座城市的生機與活力。
五、結語
外語作為城市軟環境建設的重要子集,既是工具也是重要的社會資源,其文化環境不僅代表著城市的品味,也是打通世界經濟走廊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淮安唯有堅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打造“內外兼修”的文化軟環境,讓代表城市內涵的“名片”亮起來,才能實現淮安融入世界、世界落戶淮安的夢想。
參考文獻
[1]曾毅平.語言環境也是一種投資環境[J].暨南大學學報,1998,(1):109-116.
[2]范俊軍,肖自輝.語言資源論綱[J].南京社會科學,2008,(4):128-132.
[3]楊章賢,劉繼生.城市文化與我國城市文化建設的思考[J].人文地理,2002,(4):25-28.
[4]李青.城市形象塑造的新思路[J].職業時空管理,2010,(2):13-14.
[5]于洋.城市文化建設中的城市形象塑造———以大連為例[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4,(4):43-45.
[6]戴煒棟,王雪梅.“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我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發展戰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9):1-11.
[7]于麗萍.“文化牌”與“包裝文化”[J].中國包裝,1998,(4):54-55.
[8]胡道寧.南京城市形象定位與傳播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2.
[9]王曉峰,修藝源.城市形象建設中的地域文化符號開發策略[J].人文天下,2016,(3):50-53.
作者:黨立新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煙草生產可持續發展探討
- 下一篇:醫院經濟發展問題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