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時間:2022-05-06 04:40:52

導語:農業經濟發展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摘要:在新常態時期,發展農業經濟面臨的挑戰會更大,要積極強化全新的農業發展理念,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不斷創新升級,以更好地適應新常態,在發展農業經濟的時候,融入新常態特征,推動農業經濟實現快速發展。鑒于此,在本文中,筆者首次闡述了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探究了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發展策略,以期為推進農業經濟在新常態下的更好發展獻言獻策。

關鍵詞:新常態;農業經濟;問題

目前,我國已經發展到了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時期,在農業發展方面,也隨之顯現出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在新常態經濟時期,發展農業面臨的挑戰會更大,一定要積極強化全新的農業發展理念、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不斷創新升級,以更好地適應新常態,在發展農業經濟的時候,融入新常態特征,推動農業經濟實現快速發展。鑒于此,本文以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問題研究為題進行相應探究。

1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

1.1更加重視農產品的整體質量和生產安全,凸顯農業發展的差異化。新常態形式下,人們越來越重視農產品的整體質量和生產安全,市場更需要多樣化的農產品,農產品的生產也是越來越重視其質量,逐漸實現品牌化發展,消費者的需求也是有很大的差異化、個性化。人們在農產品方面的消費觀點,由以前的吃飽,過渡到吃好,再過渡到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農產品消費方面,電子商務的引領作用逐漸顯現出來,這將成為農產品銷售的大方向。農產品劃分越來越細,人們更加重視農產品的質量,農產品質量和差異化成為決定市場競爭的主要因素。1.2農業技術的改革創新,將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主力。就新常態的生產要素投入方面而言,傳統要素隨著規模驅動力的減弱,農業生產對土地、勞動力的依賴程度明顯降低,在整個農業發展過程中,技術創新逐漸成為了決定性因素,農業發展對技術、人才、信息、資本等因素的依賴越來越明顯,技術創新或將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穩定糧食產量、增加農民實際收入、保持農業增效的主動力。1.3農業發展模式由以前的粗放型逐漸轉向集約型,農業發展更重視質量。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成本高、消費高,而新常態下的農業發展模式,逐漸體現出其規模化、專業化,新形式的經營主體(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專業戶等)陸續出現,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農業服務組織的發展。從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式來看,也只逐漸顯現出智能化、標準化等特點,在農業生產時,特別重視使用生態資源循環方式,重視資源內的節約利用,重視發展生態農業,把農業的持續發展視為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1.4農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逐漸顯現出結構的特色和多樣化。新常態形式下,農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現代化的農業園區、多功能的糧食生產區或將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休閑觀光類農業的發展勢頭良好,農產品加工程度在不斷加深,差異化、區域化逐漸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農業生產鏈在不斷地加長、加寬,農業產業價值鏈在深入擴展。

2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2.1農業生產模式過于單一,農業產業鏈不夠完整。新常態形式下,農業發展太重視農產品的種植,忽視了農產品的加工、銷售等環節,需要積極完善農業產業鏈。很大一部分農產品,未進行加工就直接銷售,農產品的特色不明顯,附加值相當低,這樣就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農產品的品質提升困難。農業生產、經營太過分散,當市場、資源等環境發生變化時,整體競爭力很難提升。隨著新型農業組織的出現,農業生產規模不斷增大,然而,我國的耕地分散性很強,農業生產模式相差非常大,在這一前提下,要想實現農業生產統一監管難度增加,這也大大增加了農業發展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現代化的難度。2.2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勞動者綜合素質有待提高。一直以來,種地就是農民的唯一謀生手段,而勞動力也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在進行農業生產時,農業勞作方式單調,生產技能不夠先進,這樣就很難滿足新常態形式下的農業發展的需求。從農民的角度講,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的技術知識、經濟發展知識非常有限,很難滿足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求。就勞動者的數量而言,現在農村里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都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勞動,農業生產勞動力逐漸顯現出老齡化的趨勢,土地撂荒逐漸成為農村的突出問題,農業勞動力嚴重缺失,這也是制約新常態下農業發展的關鍵原因。2.3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無疑增加了農業生產的風險系數。市場經濟積極引領著經濟的發展,但是,市場經濟波動厲害,會導致農產品的價格波動也非常厲害,這無疑增加了農業生產的風險系數,近年來,農產品銷售逐漸呈現出國家自由化趨勢,因此,增加了國內農業生產應對國外市場挑戰的難度。新常態下,政府不再干預農產品價格,農產品的定價是結合市場實際情況而定的,這就大大限制了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增加了農業生產布局的難度。2.4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不夠。科技是每個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業也不例外,農業科技不但關系到農業的發展步伐,更關系到農產品的整體質量。新常態下農業的發展遇到了很多問題,例如:農業技術人才缺失、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不夠等,這樣不但限制了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更增加了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的難度,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在生產實踐中的積極推廣應用,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太慢,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科學技術轉化很難,技術的落實也十分不易,另外,很大一部分農業科技的實踐性不強,農業生產只重視規模,不重視技術的應用,技術研發推廣動力不足。

3新常態下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

3.1積極完善農業經濟發展相關政策,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推動落實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從政策方面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扶持力度。在財政方面,也要切實提升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增加農業支持力度,不單單在糧食安全方面,肉蛋奶果蔬以及水產品也在這一范圍內。持續強化生態農業建設,在生態補償方面、資源投入方面增加力度,增加對農民的支持保護力度,積極引導使用更科學的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業早日實現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優化農業支持、保護措施并強化該措施的可行性,保障政策的高效性和專業性。3.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重視提升農業產業的質量效益。新常態下,發展農業要以市場需求為基本導向,積極發揮在配置資源時市場地主導作用和決定作用,充分重視經濟利益的重要性,參考相關價值規律,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以滿足不同層次市場的差異化需求。新形勢下,持續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先是調整農產品結構,再是積極拓寬農業相關產業鏈,積極構建農產品產、銷、儲一體的產業經營平臺,培育一批農業旅游圈、生態文化圈。各基層政府要結合當地特點,積極發揮自己區域內農業發展的地域優勢,鼓勵農業健康發展。農產品的售價受到市場供需關系的影響,在調控價格時一定要參照市場機制,結合市場的變化情況,科學預測市場的動向,在此前提下,制定具體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案。3.3強化科技創新,用科技保障農業的發展。新常態下,一定要強化農業科技的創新,用科技保障農業的發展,努力促進現代化農業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學科的相互結合,推動農業進入高產量、高質量、高收益的時期。農業科技服務、指導等基礎性工作也要切實做好,積極發揮科技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切實做好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讓科技創新成果積極轉化成實際的農業生產效益。3.4做好農業勞動者的相關培訓工作,提升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新常態下,農業生產模式的改變、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農業勞動者業務水平的提升,各地要結合自己的地域優勢,選擇接受培訓的人員以及培訓的具體內容、具體目標,積極培養職業型農民,培訓的時候,可以邀請農業專家定期對農業生產進行技術方面的指導,科學規劃、積極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效果工作,讓更多的科研機構參與到這一過程中。

4總結

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遇到的挑戰不可小視,所以,在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時,一定要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特別重視農業的實際經濟效益,增加農業增值空間。改變以前的農業生產模式,要科技引領新形勢農業的發展,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整體質量,在政策方面、財政方面予以支持,培養技術型農民,推動農業實現現代化發展,以更好地適應新常態下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田麗.當代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的變革[J].農業經濟,2016(05):196-197.

[2]賈淑帥.關于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分析[J].北京農業,2017(15):87-88.

[3]厲無畏.創意產業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社會科學研究,2017(06):159-160.

[4]蘇延平,林增坦,蘇樂輝,田謙益.農業生態經濟視角下的生產結構調整[J].電子科技大學,2015(09):19-23.

作者:崔德萍 單位:昌樂縣紅河鎮財政經管統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