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的現狀綜述

時間:2022-02-18 03:49:00

導語: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的現狀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的現狀綜述

內容摘要:高科技作為更為先進的生產力,其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而高科技產業集群是區域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和集中表現。區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體現是產業競爭力,因此,研究國內外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對比分析國內外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對促進廊坊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具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區域競爭力創新

產業集群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商學院的競爭戰略和國際競爭領域研究權威學者邁克爾•波特創立的。高技術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受經濟發展及投資環境的影響,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從國際來看,美國發達的經濟取決于高科技的發達,高科技的發達取決于硅谷等高科技產業集群的發展。從國內來看,浙江省產業集群在數量和質量上在全國領先,因此浙江省的競爭力和人民富裕程度也在全國名列前茅。由此可見,發展高科技產業集群是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國外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產業集群理論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一種西方經濟理論。其涵義是:在一個特定區域的一個特別領域,集聚著一組相互關聯的公司、供應商、關聯產業和專門化的制度和協會,通過這種區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構建出專業化生產要素優化集聚洼地,使企業共享區域公共設施、市場環境和外部經濟,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區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外部效應和區域競爭力。

(一)美國擁有比較完整的研究與開發體系

美國硅谷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高科技創新中心,引領著世界科技革命和技術創新潮流。在美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歷程中,美國硅谷形成了以微電子為主的高科技產業集群,其高技術產業集群以小企業為主。硅谷高科技產業集群各企業雖同在一個行業,但類型多樣、發展重點不同,企業在相互競爭和學習中尋求發展。據統計,在目前全球100家最大電子和軟件公司中,有20%是在硅谷創業成功的;美國100家大科技公司有1/3總部設在硅谷。

從研究與發展(R&D)的投資來看,盡管美國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但研究經費卻不斷增加。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用于基礎研究的開支,按不變價格計算增加了60%,工業部門用于基礎研究的投資增加了70%。1989年美國在研究和開發方面的投資達1292億美元,比英、德、法、日、加的總額還要多。由于在高科技制高點競爭地位的變化,使得美國在27個關鍵技術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總之,在美國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的歷史上,美國產業集群發展思路對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再加上政府的有效扶持,成就了美國世界科技強國的現狀。

(二)歐洲被稱之為“世界科技革命的搖籃”

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以電力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都發源于歐洲,因此歐洲被稱之為“世界科技革命的搖籃”。借助這兩次產業革命的浪潮,歐洲一度在世界高科技產業中獨占鰲頭。然而,20世紀7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性石油危機,給歐洲各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此前20年的經濟繁榮景象猶如曇花一現,歐洲陷入了長達數十年的經濟滯脹。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盟國家為了盡快擺脫石油危機給歐洲經濟發展造成的嚴重影響,普遍重視并加快了在高科技政策領域的一體化進程,通過建立和協調歐洲國家的高科技產業政策,力爭改變歐洲國家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不利局面。歐洲國家將高新技術視為一個動態概念,不作硬性的統一定義,一般而言,它通常是指那些集知識、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為一體的現代科學技術產業和科技產品。

歐盟先后了七個科技框架計劃。這一系列科技框架計劃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官方綜合性科研與開發計劃之一,具有投資規模大、研發領域寬、參與機構和人員多等特點,是近20年來歐盟實施其科技戰略和行動的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作為歐盟科研活動的主體,科技框架計劃已經發展為歐盟最重要的發展戰略計劃。隨著科技框架計劃的發展,歐盟的研發投入規模顯著增加,由最初的32.7億歐元上升到第六框架計劃的175億歐元,翻了近6倍。金融危機后孕育的“歐盟2020戰略”,將在未來10年為歐盟國家實現在科技上趕超美國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和政策基礎。在歐盟看來,如何在全球高能源價格時代保持歐洲國家競爭能力,關鍵在于:迅速從傳統經濟向低碳經濟結構轉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高新、綠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幫助歐盟國家迅速擺脫經濟衰退、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鞏固歐洲國家高新制造業基地的地位,利用低碳節能技術、清潔能源技術來實現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目標。這些思路應為我國高科技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借鑒。

(三)日本更重視“技術立國”戰略

日本發展高科技產業集群,筑波科學城就是一個典范。筑波科學城的建設與發展受到世人關注,并在1980年名噪全球。科技進步對日本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30%左右提高到60%。20世紀90年代,日本推出新的“科技政策大綱”,其發展重點都是放在高科技產業上。為了實現提出的目標,政府通過信貸、稅收、財政補貼等經濟手段,扶植高技術可獲低息貸款,若開發成功,按低息還本付息,若開發失敗,則免付利息。政府還規定對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產業實行優惠稅制與折舊制,對企業的高技術研究開發給予補助。由上不難看出,日本高科技產業集群屬于資本與技術結合型的產業集群。研究日本高技術產業集群發展現狀,我國最好能借鑒的是其兼并收購方式。這有利于加快我國高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降低我國高技術產業前期研發風險。

(四)大德科技園是亞洲最大的產、學、研綜合園區及韓國的經濟增長動力

大德科技園是韓國最大也是亞洲最大的產、學、研綜合園區,被稱為韓國科技搖籃和二十一世紀韓國的經濟增長動力。為發展高科技事業,增強國際競爭力,韓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仿效美國、日本等國家,建立起一批集科研、教育、生產一體化的高科技園區。韓國大德科技園規劃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現已成為與美國硅谷、日本筑波相媲美的科學城。大德科技園從一開始就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當首批院所遷入后,特別強調為科研人員提供優厚待遇和配套服務。此外,在引進人才方面,他們也注重從旅外本民族科技人員中吸引人才的引進戰略,這些成功的措施可為我國科技園的發展提供借鑒。除此之外,大德科技園緊密配合韓國骨干產業的發展,從重化工的技術開發,逐漸轉向電子通信等高技術工業,帶有較明顯的階段性,而且在園區規模和產學研聯系方面,也是先由小區起步,然后根據需要向周圍地區擴展,逐漸發展成為目前規模的科學城。而且大德科技園為使產品更快的進入海外市場,還努力加強與國外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的聯系和協作,開設科技市場,進行科技成果的展示和營銷。在研究新興市場國家—韓國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思路的啟發下,我國最好借鑒的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即建立科技園區應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內而外的規模化發展,繼而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一流的高科技產業集群基地。

我國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步走向深入,產業集群的發展也逐漸從民間層面進入政府視野,從低技術、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甚至微型企業的集聚發展到高技術、創新型產業集群嶄露頭角,從東南沿海向內地蔓延滋長。目前,《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規定我國未來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戰略目標是:到201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0%;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一)我國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的成功代表當屬北京中關村

以高新技術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基礎,依托強大的科技基礎設施和豐富的專業服務資源,以及以創新型企業、行業協會、產業技術聯盟為代表的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關村形成了我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結構最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實現了從單打獨斗、封閉式創新向開放式協同創新的轉變。中關村擁有以聯想、方正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為代表的科研院所130多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5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9個;各類孵化器50余家,大學科技園14家;以清華大學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中科院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為代表的技術中介機構上千家;企業自發設立、自主管理、職業化運作的新型協會組織超過30家。

近年來,中關村出現了產學研結合、協同創新的多種模式,一批企業與大學院所成立聯合實驗室;3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面向企業開放,提供研發檢測服務,并掛牌為“中關村開放實驗室”;由企業牽頭、圍繞核心技術和標準成立的產業技術聯盟達到22個;形成了中關村軟件園、中關村生命園、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等10多個產業特色明顯、集聚效應突出、創新活躍的國家級專業園和產業基地。

(二)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享譽世界

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自1992年成立以來,一直被國際同行稱為“TheSiliconandMedicineValleyinChina”而享譽世界。經過近二十年的開發,園區構筑了生物醫藥創新鏈、集成電路產業鏈和軟件產業鏈的框架。在科技創新方面,園區擁有多模式、多類型的孵化器,建有國家火炬創業園、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一批新經濟企業實現了大踏步的飛躍,目前的張江正向著世界級高科技園區的愿景目標闊步前進。2010年園區經營總收入達到1100億元,年總收入增速達15%左右,成為我國高科技產業化的龍頭區域。張江高科技園區管委會透露,“十二五”期間,張江物聯網產業將設立百億元級產業基金,成長為千億元級產業集群。由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辦,上海浦東軟件園承辦的“2010年上海軟件外包國際峰會—中國軟件園區高峰論壇”于2010年11月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舉行。本次由上海浦東軟件園承辦的“2010年上海軟件外包國際峰會—中國軟件園區高峰論壇”,是首次將全國知名軟件園區管理者聚集起來,共同探討關于我國軟件園區如何建設、經營、發展的大型論壇。各軟件園區代表在論壇上溝通運營經驗,并就“園區發展形勢、軟件產業特點、品牌向外輸出、集成服務體系以及園區與政府關系”等方面展開深入討論,從而探尋軟件園區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基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特殊要求,北京、上海在發展高科技產業方面都注重發揮自身的優勢,突出體現在都把挖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資源潛力為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突破口,都努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都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加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發展社會化科技中介服務,培養及吸引各類創新人才,實行財稅優惠政策,開展科技風險投資服務。在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環境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使京滬同時被公認是我國發展高新科技的二大板塊。上海提出在2020年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經濟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著眼于這樣一個跨世紀宏偉戰略目標,上海市作出了加快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進程,發揮高科技產業集群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的領頭羊作用這一重大戰略抉擇。

結論

綜述國內外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可以發現高科技集群發展的可持續性核心在于企業的技術自主創新力。21世紀,世界經濟增長的熱點在我國,我國應以國情為出發點,以企業為本創新出適合我國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新模式。既要學習借鑒又不完全照搬才是我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之道。

參考文獻:

1.池仁勇,王會龍,葛傳斌.英國企業集群的演進及分布特征[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2)

2.錢平凡.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的狀況、特點與問題[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12)

3.劉春香.美國硅谷高科技產業集群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工業技術經濟,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