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能力的企業成長機理探究

時間:2022-06-25 10:44:23

導語:技術能力的企業成長機理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技術能力的企業成長機理探究

1案例背景簡介

永光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大中型股份制性質的企業,由多家民營企業組成,包括郁南縣電池廠、永光電池機器有限公司、永光電池材料實業有限公司等,主要從事電池、電池零配件、電池生產線及配套機械設備的生產.1964年,郁南縣電池廠作為縣里第一家電池生產的企業,至80年代中期依然處于手工和半機械化生產的狀態,業績慘淡.然而依靠著低成本的加工優勢,吸引了廣州電池廠與之代工合作,代工業務逐年擴張,如今成為發包商最大的碳性電池代工廠家,代工品牌主要是“555”和“虎頭”牌碳性干電池.除了完成委托企業70%代工量業務外,郁南電池廠從2008年起每年承接委托企業10條左右電池生產線的轉移,成為當之無愧的電池代工企業.1988年永光電池機器有限公司成立,主要從事電池生產線的機械設備生產.為了吸收先進的機械生產技術,1992年與專業生產機械設備的萬興企業開展了十年的合作,期間以郁南電池廠為試驗基地,致力于對電池生產線及其配套機械設備的改進和研發.經過20多年的成長,目前已成為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單位,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998年,永光又成立了專業從事電池零配件生產的永光實業材料公司.至此,永光集團成長為一家多元化經營的郁南縣龍頭企業,生產的電池品種由最初的R20S糊式電池發展為R6、R03、R14、R20等多型號的C型及P型紙板電池.近年研發的200R20糊式電池、200R20C/P紙板電池的高速生產線及120R6彩色PVC套裝機等新產品,其技術已居全國前列,且已成為國內生產R6、R03、R20電池的主導生產線,在國內所占的市場份額超過八成.其組織結構圖見圖1.

2案例研究

根據相關文獻回顧并結合案例實際,本研究認為永光持續成長的背后支撐力量是其不斷提升的技術能力.所謂企業技術能力,是指企業將從外界獲取先進技術和信息與內部知識結合,創造出新的技術和信息,實現技術創新與擴散,同時又使技術得到儲備與積累的能力[9],即技術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搜索能力的綜合,包括物質的、人力的、技術的或組織的資源資產,以及能夠使組織執行企業活動的實踐知識[10].

2.1吸收先進生產工藝技術拓展產品系列

對代工企業而言,當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并且選擇了代工的生產方式時,可通過“干中學”提高企業價值[11],然而企業的學習能力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知識積累基礎上.永光在代工前自身技術知識存量極少,自身成長的最大制約便是生產工藝技術的落后.以電芯包扎工藝來說,當時永光生產的只有R20S型糊式鋅錳電池這一種產品,采用的是被許多電池廠家淘汰的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極費材料和人力的包紙扎線工藝,為了改善落后的局面,永光將目光瞄準了當時工藝領先的廣州電池廠,決定采取“借殼生蛋”的發展戰略,為企業技術更新尋找外源.由于當時的廣州電池廠正處于戰略轉型時期,將發展重點放在市場營銷和品牌培育環節,逐步將利潤較低的生產制造環節外包,由此促成了技術差異顯著的兩家電池廠的代工合作.從發包商的角度來說,向代工廠家單向轉移相對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可以讓其盡快達到發包商對產品的技術、質量等方面的要求,因而發包商在代工合作初期有意愿轉移技術.廣州電池廠多次派技術人員駐廠指導,重點傳授先進的電池生產不包扎工藝技術.該工藝省去了包紙、扎線兩道工序,相應的對正極碳棒與電芯之間的良好接觸要求也更為嚴格.此技術的掌握需要學習者在實踐中不斷的領會,即在“干中學”過程吸收這些默會知識.此外,不包扎工藝技術的推廣應用使永光對產品的品種進行延伸,令生產模式由原來的糊式電池向糊式紙板相結合轉變.在發包商的協助下,永光成功開發出R6C型(高容量5號)紙板電池,改善了R20S型糊式電池產品單一的缺陷.隨著技術的進步,永光對電池產品及生產工藝進行各種改進與創新,豐富了產品系列,目前生產的電池主要有R03、R6、R14、R20等C型P型紙板電池以及R20S糊式電池,增強了企業的產品競爭力.永光吸收委托企業先進生產工藝技術拓展產品系列的成功例子,充分說明利用外部資源可以實現企業自身的成長.我國大多數企業屬于加工制造型,技術能力低下、缺少有影響力的品牌等問題長期存在,其內部知識存量完全不足以支撐自身成長.面對如此困境,選擇代工合作模式無疑是這類企業生存及成長的有效方式.企業不僅可以避免與品牌廠家在研發、營銷等環節的正面競爭沖突,還可以通過“干中學”等方式從品牌廠家處學習先進的技術知識、管理經驗等,吸收和利用企業外部資源.更重要的是,企業可以通過內外部資源的有效整合,突破自身成長瓶頸,提升技術能力并形成企業競爭力,為企業持續成長奠定基礎.

2.2橫向技術聯盟帶來上游供應鏈整合優勢

技術能力理論源于“干中學”、“用中學”思想,其提升的途徑是技術學習[12],雖然永光代工初期初步的技術知識積累改善了原有產品并豐富了產品系列,推進了企業的發展與成長,然而作為代工廠家,其生產量始終受到發包商的制約,而獲得發包商訂單的關鍵在于生產速度、產品質量以及不斷降低的生產成本,達到以上要求必須對上游資源進行整合與控制.永光在上游資源整合階段,其技術能力的提升體現在與萬興合作期間.萬興是當地一家專業生產電池生產線機械設備的企業,集聚了機械設備生產專業技術人員,在機械生產技術上占有優勢.然而萬興自身沒有研發試驗基地,基于此,永光提供郁南電池廠作為雙方合作研發機械設備的試驗基地,于1992年成功與萬興開展了十年的橫向技術聯盟.此次合作為永光吸收生產線工藝技術提供了機會,在“用中學”中轉移默會的技術知識.此外,永光運用從萬興學習到的機械設備生產技能解決了電池零配件的質量問題,同時也在解決零配件生產問題中成功研發配套生產的專用機械設備,達到在滿足零配件生產要求的同時改進生產線的效果.橫向技術聯盟成功帶動上游資源整合,給永光帶來了規模經濟效益,其吸收的技術也由原來的電池生產工藝技術增加到電池及生產線兩方面的生產工藝技術,增加了企業的知識存量并提升了技術吸收能力,從而在整體上提升了企業的技術能力,將企業的發展推向OEM/ODM并存的階段.代工企業能否成功轉型升級實現自身持續成長,依賴于企業能否準確把握其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并適時的進行戰略調整,而上游整合正是企業有效控制生產成本、保證產品質量而采取的策略.代工企業在加工生產環節能獲取的利潤幾乎為零,整合上游供應商可以擴大利潤空間,穩固OEM業務量,為企業向ODM轉型提供技術和資金的雙重積累,使企業成功嵌入價值鏈上游增值環節,拓展了代工企業的成長空間.代工企業要實現成長,首先要“做大”OEM,在產業鏈上進行拓展和延伸,實現規模經濟,為將來發展高附加值產業環節打下堅實基礎,然后才是“做強”,推進企業成長升級.

2.3產學研合作創新向“技術領先”轉型

企業技術能力提升的過程被Dore表述為“搜索技術-學習技術-創造技術”的鏈式過程,對代工企業而言,向價值鏈ODM研發環節攀升離不開代工初期的基礎技術學習能力以及對自身產品改進能力,也對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出了挑戰.2004年之前,永光受所處環境限制,其技術創新活動都選取一些企業亟需解決而且容易解決的項目,屬于基礎性創新;為了突破一味的“搜索技術-學習技術”的模仿性創新瓶頸,永光需要挖掘并培養出前瞻性的自主創新能力.隨著2004年“廣東省電池機械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的成立和2007年“郁南縣永光集團有限公司企業技術中心”獲得審批,永光參與到與高校聯盟的產學研合作中,為永光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提供了便利,其技術骨干人員參加了當地技術局組織的在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學院和廣東省機械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了技術人員水平.產學研階段的學習為永光之后的一系列創新奠定了基礎.在基礎性模仿創新的引導下,永光借由產學研合作的平臺,開始向前瞻性創新挑戰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2005年,在省研發中心的支持下,永光首次獨立承擔了廣東省火炬計劃項目:“R6/03電池套彩套膜聯動機”和“全自動R20S型不包不扎高速電池生產線”.前者研究開發的R6/03電池套彩套膜聯動機是R6/03電池包裝工序專用設備,該機屬國內首創,主要技術參數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獲2007年廣東技術專利優秀獎;后者研究生產的全自動R20S型不包不扎高速電池生產線采用間歇三工位和轉子式多工位工作形式,生產能力達250只/min,實現了糊式電池生產的現代化、國產化,提高了生產效益.這些成果使永光由“技術追趕”向“技術領先”轉型.代工企業持續成長的最佳路徑是從簡單的代工制造到研發設計,最終到自主品牌.依靠自主創新,企業可以實現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的目標.產學研合作平臺為企業前瞻性自主創新提供支撐,使代工企業不再受限于只做價值鏈最低端的加工生產業務,而是通過向多元化發展實現持續成長的戰略目標,用創新推動企業不斷成長.代工企業通過形成初步的研發設計能力,逐漸過渡到ODM,向價值鏈的上游產品研發和設計環節攀升,實現了企業進一步發展.

3結論

企業的成長需要技術能力的內在推動,技術能力需要不斷積累,這個積累是一種動態的成長過程.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代工企業要實現生存和發展,根本出路在于提升自身的技術能力.通過對基于技術能力提升的永光成長歷程的案例分析,得到如下結論:1)代工企業在代工初期應以實現技術知識初步積累為目標,遵循技術追趕型企業提升技術能力實現企業成長的一般路徑,即復制性模仿和創造性模仿,從發包商處獲取技術,依靠“干中學”等方式,在實踐中掌握技能,為企業持續發展奠定技術基礎.2)對上游資源的整合控制成為企業發展的轉折點,開始由單純的OEM向OEM/ODM并存轉型.代工企業若要持續成長,需要在激烈的成本競爭中挖掘新利潤源,即向價值鏈上游環節攀升.此時企業擁有主動搜索新技術的能力,并將新技術合理應用到對上游資源的整合控制上,以便有效的控制產品價格、質量及交貨期,保證代工業務的規模,為后面的自主創新奠定資金基礎.3)產學研合作可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契機,前瞻性自主創新將企業技術能力提升至更高的平臺.在技術積累和規模經濟效益的支持下,企業的發展由“技術追趕”向“技術領先”轉型,不再是為解決問題而創新,更多的是在創新中發現更多問題,用創新推動企業持續成長.

本文作者:張紅周卓琳工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