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創新驅動戰略
時間:2022-03-09 10:13:43
導語:對外貿易創新驅動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進一步研究外貿領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理論內涵、背景意義、存在問題、評價標準、實現路徑等,學者們進行了多方面的理論分析,認為我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向全球價值鏈附加值高端升級,加快培育出口產品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文章對創新與經濟貿易發展的關系、政策對創新促進作用等方面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創新與對外貿易之間存在互為影響的關系:創新驅動是中國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動力,R&D投入是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的關鍵;在一定的條件下,外貿對創新溢出的作用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關鍵詞:對外貿易;創新驅動戰略;路徑選擇
一、引言
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重大顛覆性創新,推動新產品、新需求和新業態的不斷涌現,世界經濟格局和全球產業布局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從國內方面看,傳統要素驅動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需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從國際層面看,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市場擴張速度明顯放慢,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外部需求明顯收縮。為此,只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才能繼續保持外貿持續增長,促進外貿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在此背景下,本文嘗試對我國外貿領域創新驅動戰略主要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和歸納,并試圖從多層面、全方位分析創新驅動外貿發展的理論依據,并發現該領域未來研究方向。總體看,學者研究的焦點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驅動戰略的理論起源及其內涵。二是通過分析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闡述了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必要性。三是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了創新驅動戰略的路徑選擇。因此,接下來本文將從以上三個方面對現有主要文獻進行梳理。
二、創新驅動戰略理論淵源及與對外貿易關系的研究
1.創新驅動戰略的理論起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后,一部分學者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經濟學理論起源進行了探討。李東興(2013)、陳宇學(2014)、楊朝輝(2014)等認為,創新驅動戰略理論可追溯于馬克思經濟學,馬克思對于“技術變革”、“勞動資料的革命”、“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等理念的論述與現代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脈相承,對創新驅動戰略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王蘭英等(2014)認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首創者是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的著作中,邁克爾•波特最早使用了創新驅動這一概念,并提出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中不同的驅動力,分別是要素驅動、投資取得、創新驅動和富裕驅動。袁崢嶸(2014)等認為,約瑟夫•熊彼特最先將創新引入了經濟學領域,并提出了創新具有破壞性創造的效應。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之一,可以分為技術創新、生產方法創新和組織形式創新等。2.創新驅動戰略包含的核心要素。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2007-2008》指出,當一個經濟體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7萬美元時,可將此經濟體稱為創新驅動型經濟體。施筱勇(2015)認為這一劃分標準不利于我國準確把握創新驅動的內涵,也不利于制定相關政策。作者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出發,認為創新型國家的三大特征是:知識資本投資的比例高、創新創業活躍以及勞動生產率或全要素生產率高。洪銀興(2013)認為創新包含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技術創新、科技創新等多個方面,其中,科技創新應成為創新驅動系統的核心。他指出,發展創新經濟的三個要素,分別是以知識密集產業和綠色技術產業為特征的產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互動結合、知識創新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協同是。同時,從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人力資本投資是否成為創新投資的重點、孵化和研發新技術是否成為創新投資的重點等三個方面提出了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閆坤等(2015)認為,創新驅動戰略實際上包括創新和創新驅動兩個環節,創新能夠通過拉動投資需求從而形成新的經濟資產和模式;創新驅動就是通過技術創新產生差異化的產品,并通過模式創新推動市場要素進行更高效率的重組。3.創新驅動戰略與對外貿易之間關系的研究。創新與對外貿易之間存在互為影響的關系,在一定的條件下,外貿對創新溢出的作用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闞大學(2013)基于1997年~2009年我國省級層面工業企業數據,采用系統廣義矩估計方法,對出口和技術創新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出口與內資企業技術創新外溢可能產生促進或抑制,在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條件下,出口對內資企業的技術創新外溢具有促進作用。汪素芹(2012)利用協整檢驗和脈沖響應函數,從實證的角度分析了1990年以來創新對我國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結果表明,技術創新是推動我國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最主要的方式,技術創新提升1%,將帶動外貿發展方式轉變1.9%。對于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出現的波動性,R&D投入強度的變化對其解釋能力最強。
三、我國外貿面臨的形勢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必要性
1.我國外貿面臨嚴峻挑戰。近年來,我國人口紅利減弱,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傳統貿易優勢正在逐漸減弱,加之發達國家高端制造業回流,我國想要繼續保持制造大國地位,并成功邁向制造強國,就必須尋找到新的增長驅動力。蔡昉(2013)指出,2012年是中國人口紅利的拐點,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供給減少導致勞動力資源供給不足。與此同時,勞動力成本快速增長和長期的資本和技術積累將進一步促使中國企業由低價競爭向高質量和高技術競爭升級。著名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2008)指出,2003年~2030年間,中國人均GDP的年增長率逐漸放緩。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外貿也隨之進入了“新常態”。依靠投資、出口和消費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有限。在這一階段,需要進一步提升市場效率、加速推進創新驅動戰略實施。依靠投資、出口和消費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有限。在這一階段,需要進一步提升市場效率、加速推進創新驅動戰略實施。不僅如此,張前榮(2015)認為,我國產業技術中缺乏核心專利技術,與我國工業品出口大國的地位不符,許多高端醫療設備、集成電路、半導體等高技術裝備仍依賴進口。2.創新驅動為外貿發展提供新動力。高波(2013)從經濟貿易全球化的角度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選擇,要充分發揮創新在推動產業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中的作用。王蓉(2015)認為,盡管我國對外貿易面臨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常態壓力,導致進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下降,但我國外貿發展的環境整體穩定,特別是創新驅動戰略實施使得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現代服務業也加速發展,這為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盤和林(2015)認為,一個國家的對外經貿活動,不僅取決于自然資源稟賦和傳統比較優勢,更取決于本國企業的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3.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為實施創新戰略提供了新契機。服務貿易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外貿開放程度和外貿水平的重要指標。Miozzo和Soete(2001)指出,軟件開發以及商業資訊服務業是創新驅動型服務業的典型代表,此類服務業需要在研發和技術創新方面投入大量資金,服務出口貿易發展仍是當前可行的戰略選擇。趙迪等(2016)通過分析美國、中國、印度等國服務貿易數據,認為創新因素對發達國家服務貿易推動作用更為顯著,而發展中國家的成本優勢依然具有挖掘潛力,現階段,發展中國家可以在保持成本優勢的同時,不斷積累創新因素,兩者并行不悖。綜上,學者對創新驅動戰略的理論起源進行了探尋,但應考慮到我國建立的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依據具體國情加以改進,使得市場和政府的力量發揮各自優勢。當前尚未形成系統分析框架,且研究缺乏連續性和整體性。創新驅動戰略作為我國未來一段時期內的國家層面戰略,應探索并建立起統一的分析框架,分析創新驅動戰略對于我國經貿、社會發展的影響機制,這樣才能針對薄弱環節,設計和改進支持創新的體制機制。
四、實施外貿創新驅動戰略的路徑選擇
1.外貿實現創新驅動的宏觀策略。學者大多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了創新驅動戰略的路徑選擇。馬相東(2015)認為在全球貿易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保持中低速、區域內貿易驅動常態化、格局調整呈現“南升北降”、全球價值鏈繼續收縮與重構。因此,中國在“十三五”時期應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向全球價值鏈附加值高端升級,加快培育出口產品國際競爭新優勢。周柯等(2016)指出創新驅動戰略能夠優化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和環保標準,加速成果轉化并形成滿足社會需求的創新型產品與服務,提升我國出口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降低了我國對國外技術的依賴,促進經濟和貿易的持續增長。美國耶魯大學教授Hibert(2015)指出,推進技術管理和轉讓是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途徑,要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上,推動科研機構、大企業的研究成果向創業公司轉移。2.創新驅動戰略的政策保障。為有效支撐創新驅動戰略和萬眾創新政策實施,學者從金融、財政、稅收、人才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張克中(2015)梳理了我國現行的促進創新創業的稅收政策,發現與國外稅收政策相比,仍存在較大優化空間。發達國家對企業投資新設備、新資產和無形資產給予稅收減免,引導天使投資、長期投資使用投資收益進行再次投資。羅天舒(2015)指出,為了降低企業創新風險,需要實行投資抵免、稅收減免等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以進一步增強處初創期、成長期企業的創新能力。Wu(2012)認為,產業競爭程度是影響企業創新行為的重要因素,產業競爭程度越高,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越強。在創新過程中,政府財政資金引導、各部門政策支持、金融機構資金扶持等將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曹興,2014)。陳等(Chen,2013)指出在企業創新活動中,來自政府的資金支持,對于企業投資創新型項目會產生積極影響。3.創新驅動戰略需要制度創新。黃寧燕等(2013)認為,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首要任務是建立遵循科學發展規律的頂層制度設計。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厘清政府、市場的邊界和職能,能夠為創新驅動提供保障和動力(陳波,2013;錢箭星,2013)。郝璐等(2015)通過對傳統比較優勢理論進行反思,從對外貿易的制度因素角度分析后發現,在對外貿易制度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能夠在國際貿易中獲利更多。制度創新是加快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途徑,因此,中國對外貿易創新戰略應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調整我國對外貿易制度,有序推進與國際市場貿易制度并軌。同時,要轉變傳統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引導企業出口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徐元(2013)認為新形勢下,制度創新比技術創新更為重要,應該結合政府職能,市場機制和企業制度三方面進行改革,將制度創新納入戰略框架之中。4.知識產權保護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環節。知識產權制度是創新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健全知識產權制度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環節。馬一德(2013)指出,知識產權制度將為創新驅動戰略發展奠定基礎,應在知識產權立法、執法、司法審判等方面加強制度建設。邵樟培(2013)認為,知識產權制度不僅要有效保護創新成果,還要鼓勵綠色創新,不能盲目對與綠色發展相悖的創新或專利進行保護。除以以外,不能忽視創新創業文化的重要作用。辜勝阻(2013)指出,創新動力不足、創新風險太大、創新能力有限以及創新融資太難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創新,使得創新主體不想創新、不敢創新、不會創新、不能創新。因此,他提出,要建立文化促進創新機制,筑牢創新文化基石,大力弘揚創業文化、創新文化、合作文化、信用文化和開放文化,激活大眾創新的活力。5.發揮企業外貿轉型升級和創新主體作用。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是我國外貿發展的重要體現,因此,學者從推動企業創新的角度進行了研究。路甬祥(2013)指出,推動創新驅動,需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此外,知識創新、技術創新、金融創新也是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余淼杰(2016)認為我國應以對內改革激發企業創新潛能,優化資源配置,將資源從產能過剩行業向新興和高附加值行業轉移,從低效的國有企業向活力更高、盈利能力更強的中小企業轉移,進而提高企業的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水平,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提質增效。綜上所述,學者大多從宏觀理論的角度對戰略的影響、對策進行了分析,較少學者從實證分析角度進行研究,對評價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指標、評估體系缺乏深入研究。市場主體在進行投資決策,以及政府部門在出臺支持政策時缺少較準確的參考,這就需要結合地域、行業、企業類型進行實證研究。
五、總結
自十八大之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政策路線更加清晰,報告更是將創新驅動戰略推上了新高度。在此背景下,許多學者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為我國對外貿易領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政策建議。大量研究表明,學者對于外貿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背景條件、必要性等方面觀點一致,即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達到極限,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壓力日益突出,外貿必須通過創新驅動戰略和大眾創新戰略與國內經濟改革和國際經濟發展趨勢相匹配,更重要的是,我國從貿易大國、制造大國向貿易強國、制造強國轉變的過程中,創新驅動戰略的發展模式是最佳選擇。但也應看到,由于外貿領域創新驅動戰略提出時間短、基礎理論研究少,因此研究存在不足在所難免。總體看,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研究尚未建立起基本分析框架,研究方法注重理論分析,實證分析的質量和數量不能支撐起,且停留在宏觀層面,對于微觀創新主體的研究不足等問題。針對存在的不足,希望學者可以在基礎理論框架構建、實證檢驗、國際比較等方面進一步深入研究,初步建立起創新驅動外貿發展的理論分析體系,并用實證分析加以證明,以更好地發揮創新驅動戰略作用,促進我國外貿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邊春鵬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 上一篇:自由貿易區政治經濟分析
- 下一篇:中國國際經濟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