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建設的技術經濟探索

時間:2022-11-26 05:04:38

導語:林道建設的技術經濟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道建設的技術經濟探索

本文作者:陳福昌工作單位:黑龍江省林業設計研究院

一、未開發林區的林道建設

過去的觀念和做法是,’修路只是為開發,一不開發就不修路。這里所說的開發,內函很窄,也只是指生產木材,為形成木材生產新增能力而修路。國家投資目標也很明確,給多少投資,修多少路,要多少木材,這個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林道建設方針及相應的技術經濟政策,顯然與以營林為基礎、全面經營森林的總方針及保護、利用、培育和發展森林的根本任務是不相符的。多少年來,在這方面吃了很多苦頭,甚至付出了血的代價,教訓是沉痛而深刻的。1987年大興安嶺林區的特大森林火災,延續時間之長,受災面積之大,損失之嚴重,舉世矚目。這場大火以釀成大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就是路網密度低,林道少。有的著火點不通路,致使撲火人員到達不了火場。當然,更談不上打早打小打了,汲取這一教訓,就不能不改變過去那種修路為了生產木材,不生產木材就不修路的舊觀念。未開發林區,包括今后要開發的利用經營區和防護林區以及自然保護區,一也要修一定數量的林道,主要是用于護林防火。同時,也為在防護林區開展必要的經營活動和在自然保護區開展科研活動、旅游活動創造條件。這種護林防火公路的數量,即要基木滿足護林防火工作的需要,又要從國家當前的實際經濟狀況出發。在這點上,不能從過去根本不修或很少修路的一個極端走向不顧國家財力的實際情況大量修路的另一個極端。為此,應分輕重緩急,做好統一規劃,分期逐年實施。對一個未開發的規劃局來說,首要的是把規劃局址到主要規劃的林場址的道路,也就是從局址到主要大的溝系道路打通,再與相鄰的已開發局的現有道路做必要可能的銜接。就能基本滿足護林防火工作的需要。至少要比現在的路無一米,橋無一座的閉塞局面能有根本改變。根據本人的調研資料〔‘〕,這部分道路數量用總面積計算的路網密度表示,其大小與林場的面積和個數有關。林場面積小,個數多,這部分道路密度就大;林場面積大,個數少,這部分道路密度就小。在大興安嶺林區,林場面積較大,都在3萬公頃甚至在5一01萬公頃左右,經調查統計,綜合分析,相應的密度值一般為0.4一o.6m/ha。在線路布局上,應考慮以后開發時與運材線路相結合,根據當前和今后一定時斯內采運設備和作業方式,還是以沿溝系布置的沿谷線為宜。為適應護林防火的需要,長大溝系的后堵之間、或與以嶺為界的鄰局之間,應越嶺銜接,使其環狀貫通。在技術標準上,本著遠近結合的原則,對現在用以防火以后用于運材的線路,既不能一次把標準搞得太高,投資過多,又要考慮盡量減少今后運材時改建的工程量。一般情況下,限制坡度、路基寬度、大中型橋梁等主要技術標準可按相應等級的運材路標準一次建成,而路面寬度、厚度,強度等能滿足護林防火的需要即可。在小興安嶺林區,因沒有未開發的規劃局,防火公路問題不顯得突出。已開發的林場,其運材線路的數量,一般地說可以基本滿足防火需要。對少數未開發的后期林場,一般情況下,也只是沿已開發林場的現有道路繼續延伸。為適俞防火需要,在大的溝系后堵之間,特別是鄰局之間做些必要的銜接貫通就可以了。關于防火公路的建設資金。防火路作為保護自然資源的基礎性設施的建設,可以說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因此,在沒有實行林價制度以前,防火路的建設,只能由國家撥給專項資金,而不能用還本付息的貸款資金。

二、新林區的林道建設

這里所說的新林區,是指從開發建設時起至按國家規定的建成標準建成時為止的建設期間的林區。對林業局來說,習慣土稱為在建局。其建設資金渠,道,過去是國家預算內資金即國投;現在已改革成為國家預算內的投改貸資金。處于建設時期的林區,在道路建設上的關鍵是數量和速度問題。也就是要在盡短的時間內,至少在批準規定的介理工期內,把按建成標準規定的道路數量都建成。既能盡快的形成設計生產能力,發揮投資效益,又能為全面鋪開、合理經營創造條件?;仡檸资炅謽I建設的歷程,在新林區的林道建設_貶是有教訓的。在以木材生產為f和心的經營思想指導下,往往是修很少的路,建很少的幾個林場,就急于達到全局的設計生產能力。結果是在僅有道路的可及吸引范圍內,在少數已建的幾個林場里,拼資源,搞集中過量采伐。常常是林業局還沒建成,有的林場資源就光了。鋪開面小,布局不合理,不能全面合理經營,營林工作跟不上,造成采育失調,林場資源采完搬家,有的道路、房舍閑置不用,再同時重復建設、造成浪費;建設期道路數量少,欠帳多,生產期里維持再生產的更改資金不足,.給企業增加經濟負擔;在建設布局和開發順序上,先近后遠,先好后次,生產成本越來越高蘿企業經濟壓力越來越大,吸取歷史教訓,新林區的林道建設,應本著“以場定居,以場輪伐”的原則,滿足全面鋪開,合理經營的要求,林業局在林道建設上的建成標準應該是把局址通往各林場址的常年通車的道路全部建成,林場址通往林場內部的常年路應滿足三年以上木材生產的需要。據大量的調查資料和實際布線的統計分析,這部份道路數量按總面積計算,一般在0.9一1.sm/ha,約占全部路網數量的30%以上,.為能在較短的幾年里,修建這樣多的林道,就必需提高機械化筑路水平,在橋梁建設上,應積極應用推廣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標準化設計,預制化、裝配化運土。應該指出的是用整個經營總面積計算的這樣一個林道密度值,是衡量鋪開面、升發穆度的指)標,不是生產中在道路可及吸引面積范圍內的實際密度值。實際上,東北內蒙林區,在正常生產情況下,按道路可及吸引面積計算,常年路的林道密度一般都在‘3一硒靦鹿左右,在此基礎上,為把拖拉機集材距離縮短至400一500m左右,尚需修建相當數量的凍板道和夏季晴天通車的簡易路,包括這部份道路在內,伐區作業的林道密度實際上是10山/ha左右。在新林區的林道網的布局上,根據采運設備類型、生產士藝、作業方式,經營強度等因素,應以樹枝狀的河谷線為主。(由于非逆坡集材,經營強度又不高,不宜采用門簾型或渦流型。既便考慮護林防火以及營林工作的需要,做局部的必要的環狀貫通也就可以了。:。-在技術標準上,、應以運量為基本依據,應固本減未,強千弱支,充分利用林區地產材料豐富的優勢,修建過渡式砂石路面。重視路基路面的共同作用,不能本末例置,不能搞弱基厚面。在重沼澤的過潮濕路段,可試驗應用土工織物,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三、老林區的林道建設

這里所說的老林區,是指除極少數的后期林場外,都已全面鋪開,以干線和主要支線為主的整體路網已基本形成的林業局。小興安嶺、完達山林區,除了東方紅、沾河等尚屬在建局外,都屬于這一類型林區。這樣的老林區的林道建設,有的盡管為開發個別少數的后期林場或開發已建成林場的新的溝系,_尚需修一定數量的支岔線,隨伐區的不斷延伸,逐年加大林道密度。但其林道建設上的主要矛盾已由數量的增加轉到質量的提高上來。這些老林區的林道現狀,大多是質量差,路況不良,車速低,運材效率不高,車輛磨損大,維修費用高,運輸成本降不下來。改變這一現狀,除了應加強養路,搞好路面路況升級外,從林道建設角度,道路的改造,路面等級的提高應該提到日程上來了。林區現在只修車,不重養路、不修好路的狀況已到了應改變的時候了。本著強干弱支的原則,應該逐步把那些運量大、路基條件好的主干線的砂石路面改建成為高級或次高級的混凝土路面或瀝青路面。一般萊說,千線其長度應僅占同時使用道路總長度的20寫左右,但卻承擔著兒乎全局的全部運量,而目.,在干線丘的運材距離一般都占整個平均運材距離的60一70%。修建占林道網總長度的20%高級路面的干線,卻能分擔整個平均運材距離的60一70%,應該說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難想象,如果把干線改造成為高級路面,使木材的整個平均運距的60一70%在高級路面上通過。那么,林道建設及木材運輸的現狀將會有很大的改觀。由于道路養護款和車輛維修費的減少,油耗降低,車速加快,效率提高,設備使用量減少等等,運輸成木自然會降低。修建高級路面的林道,這是林道建設發展的總趨勢,事在必行。洲歐國家早就這樣做了。筆者曾參觀考察過法國林區。在相比之下,林業還不算發達的法國,鋪設瀝青路面的林道都已伸人林區腹部。有的就在這樣的林道上直接裝汽車,就是從這樣的林道上岔出的砂石路,其長度一般也不超過1一2km。當然,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國情,有我們的一定困難,立即大面積推廣,遍地開花是不現實的。但在看準趨勢,看準方向的基礎上,作為一項技術經濟政策總該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這一問題的提出,不算為時過早。應注意的是不能無動于衷,應該搞好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廣。試點時的資金渠道,可考慮在預算內資金中安排一部份,再在伐區延伸費調增部分里擠占一點,這不是不能做到的。我省老林區(原為林業部直屬的大興安嶺林區除外)常年路路網密度平均已達2.18m/ha。除在建局和森鐵局以外的單一公路局,其路網密度一般都接近3m/ha,個別的如帶嶺局早已超過4m/ha以上。根據包括筆者在內的多數林道工作者的研究結果,認為東北內蒙林區公路運材林道網合理密度為3一sm/ha。在這種情況下,除了開發少數后期林場或新的較長的溝系,需修少量的常年路外,一般三公里以下的溝系,盡量不修或少修常年路。為縮短集材距離,降低生產成本,應充分利用冬季冰雪期長的自然條件,多修凍板道和少量的夏季晴天通車的簡易路。為使常年運輸比重適當,貯木場生產均衡,要統籌安排、合理搭配冬夏伐區。必要時可在常年路旁增設中楞,用以銜接季節與常年運輸。致于營林工作,參照筆者撰寫的《關于營林路網密度的初步探討》一文,其合理密度為3m/ha左右。達到這一密度時,其營林工作平均建設一般為1km左右。按當前的經營強度和營林生產的技術水平,營林土人手持簡單工具或攜帶輕便設備行走和工作,是不會有什么困難的。當前,對這樣的老林區來說,不是道路密度滿足不了營林的需要,而是營林工作量太小,養不起路面造成棄養。據調查了解,有的局棄養道路占已建道路總長的1/3左右。因此,在這樣的老林區,無論從木材生產還是營林工作角度,都應盡量不修或少修常年路。如果有錢,倒不如用在改造干線,鋪設高級路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