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探究

時間:2022-10-10 02:40:45

導語:現代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探究

1國內外都市農業發展現狀

尋根溯源,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首先提出了都市農業的概念,并于1977年明確提出“都市型農業”一詞。我國都市農業的提出與實踐探索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地處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灣地區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開展得較早。1998年,在北京召開了首屆全國都市農業研討會,我國學者對都市農業的內涵各抒己見,有些學者認為都市農業是一種與城市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農業現象;有的認為都市農業是在都市圈內進行的農事作業,包含“市區農業”和“郊區農業”兩個層次;有的則認為都市農業是現代都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郊農業的高級階段,是發達的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來看,都市農業在我國發展的歷史較短,國內對都市農業的研究也還是停留在理論性探索、國外發展經驗介紹和對各地都市農業發展做初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政策性建議的層面上。

2烏魯木齊市發展都市農業是多方因素綜合影響的必然趨勢

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全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中國西部橋頭堡和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地處亞歐大陸中心,天山山脈中段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早在2000多年前,這里就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鎮。全市轄7區1縣,總面積1.38萬km2,建成區面積339km2,全市常住人口已超過300萬。根據2010年數據統計,烏魯木齊現有耕地65430hm2,占土地總面積的5.55%,其中水田990hm2,菜地4618hm2,水澆地面積56872hm2,山旱地2950hm2;現有園地1007hm2,占土地總面積的0.09%;林地57712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89%;牧草地804679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8.23%;城、鎮、村莊及工礦用地30702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6%;水域總面積36204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07%;未利用土地178412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5.13%。近幾年,隨著城市建設的規模化發展,現有耕地面積在不斷縮減,這勢必造成以很少的耕地來保障和供給龐大城市人口正常生活所需的局面,并成為該市經濟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一大瓶頸和短板。雖然烏魯木齊市農業生產總值在全市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較少,但其關乎民生、社會穩定、經濟有序健康發展,戰略意義不容小覷。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正是從現有農業耕地和種植技術現狀出發,追求科學、環保、合理、高效利用土地,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產出和產值的一種全新模式,進而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達到解決城鎮人口就業、提高經濟收入、新興農產品產業化、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3深刻認識都市農業發展特點,以務實創新、科學合理的原則發展現代都市農業

都市農業發展因所處地域不同,其特點、類型、功能也不盡相同,應以務實創新、科學合理為原則發展烏市現代都市農業。農業自身發展的生物性、適應性和區域性決定了都市農業的多樣性,不同國家、省份和地域,其形式、內容和功能獨具特色。只有以務實的態度從本地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大局出發,借鑒和吸取國內外寶貴經驗和成功模式,并在實踐中勇于創新、不斷完善,制定科學合理的實施規劃和細則,才能確保烏市現代都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結合城市地域、人文、科技、消費習慣和水平、從事農業及相關產業人員素質等諸多情況,本人認為烏魯木齊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應具有五大功能和七大類型。

3.1五大功能

3.1.1生產功能

能為都市居民生產并提供更多的生鮮活嫩、名特優新的農副產品,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要,同時,還要確保農民和農業經營者有較高的穩定收入。

3.1.2生態功能

保護生態平衡是現代都市農業不可或缺的功能。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創建一批生態園林區、休閑農業區和綠色食品生產園區等,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基礎,達到保護生態資源與生產綠色食品相結合的目的。

3.1.3旅游功能

通過開發農業旅游產業,為都市居民和國內外游客提供潔凈、優美的休閑、游覽場所,提高人們的休閑生活質量。

3.1.4教育功能

通過興建教育農園、觀光農院和科技示范園,為城市生活的兒童、中小學生打造農業教育基地。

3.1.5輻射功能

現代都市農業在農業設施裝備、農業高科技開發應用、農業生產力水平等方面的優勢,將對區域內農業發展起到良好的示范輻射作用。

3.2七大類型

3.2.1產業型

都市農業直接面對450余萬都市人口的“菜籃子”問題,首先要進行農副產品的規模生產,要成為都市農副產品的保障、供應基地。

3.2.2休閑型

都市農業依托地域文化、旅游、生態環境、交通等優勢,合理開發、建設休閑設施,滿足都市居民休閑度假的需求。

3.2.3庭院型

都市農業針對目前已初具規模的農家樂、認領地、采摘園等功能單一的郊區農業,采取整合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規劃和布局、高新技術扶持、轉變經營方式等措施,建成規模雖小、功能巨大的庭院式現代都市農業。

3.2.4文化型

都市農業利用區位優勢,以人文景觀、鄉村文化藝術等形式,建設集休閑度假、文化參與、旅游觀光、民俗民風體驗等多重功能的現代都市農業。

3.2.5示范型

都市農業可遴選和引進適合本區域發展的國內外先進種植技術、先進設備、高附加值加工手段、名優特稀品種等進行試驗示范,對區域農業發展起到相應的輻射帶動作用。

3.2.6公園型

都市農業應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條件及資源優勢,建設一批花木繁茂、碧草藍天,或牧野風情、影視基地等生態公園,既起到退耕還草、還林的環境保護作用,又提高農民收益。如烏魯木齊縣已建成的“花海南山”,就是這種模式。

3.2.7親子采摘認養型

都市農業在已有小規模認領地、認養家畜的基礎上,可建立合作社,組織整合土地、家畜資源,形成規模化管理、科學種養、服務一流的產業聯盟模式。兼顧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進行農業知識傳播、展示。總體來說,結合烏市農業發展現狀、人口增長情況和城市建設遠景規劃等諸多因素,如何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是一個重大而嚴峻的問題。在安全生產、保護生態、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等前提下,立足根本、加大創新,務實合理地吸收和引進、科學有序地統籌規劃、實事求是地認真落實,才能實現烏魯木齊市現代都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歐陽煒 劉杰 單位:烏魯木齊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