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傳統游娛競技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06-14 08:54:32
導語:彝族傳統游娛競技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瀾滄江流域彝族傳統體育是少數民族傳統游娛競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承載著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與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密切相關;要繼承和發揚瀾滄江流域彝族傳統民族體育文化,就要對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現狀深入剖析,在此基礎上,針對性施行傳統游娛競技文化搶救策略,使其頑強地屹立于洶涌的文化浪潮之中,在歷史長河里開出燦爛的浪花。
[關鍵詞]瀾滄江流域;彝族;傳統游娛競技活動;可持續發展
彝族體育文化主要起源于古時彝族人民生產、生活勞動的需要,文化項目豐富多樣、各具特色。它是彝族人民生活習慣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生動地還原了彝族人民樸實、自然的生活圖景,有效地傳承和發揚了山地文化[1]。瀾滄江流域彝族傳統游娛競技項目包括:彝族式摔跤、射弩、彝刀、、射箭、棍術賽馬、追羊、趕牛、蕩磨秋、飛石索、爬油桿、擲葫蘆飛雷、頂頭、角力、踩蹺板、綿羊拉繩等。據統計,有高達四十多種競技性質的舞蹈流傳于彝族民間,由此可見傳統體育活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有效滲進了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之中。本文從瀾滄江流域彝族傳統游娛競技活動的特征進行研究,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娛競技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提出意見建議。
1彝族傳統游娛競技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生態失范
“失范理論”由法國經驗主義社會學家涂爾干最先提出,意指集體生活中的大部分領域已經超出了相應的規范與調節作用之外。而瀾滄江流域彝族傳統游娛競技文化的失范主要表現為現代社會變化和發展速度迅猛,它使得對彝族傳統游娛競技文化起到約束和規范作用的道德準則、宗教信仰和生活環境都被嚴重擾亂,也沒有制定出一種新的價值標準來維系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種失范主要有如下表現:
1.1傳統游娛競技活動的參與群體逐漸萎縮
彝族傳統游娛競技為面向大眾的一種群眾性文化活動,它在集體中產生,并在集體中發展或消亡,因此彝族傳統游娛競技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以強大的群體力量作支撐,需要大眾的積極參與。然而,受諸多因素影響,近年來彝族群眾體育活動群眾參與程度和參與積極性逐漸降低,現今已呈現出明顯的萎縮趨勢,更多彝族群眾開始熱衷于參加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體育項目。
1.2傳統游娛競技活動組織管理比較松散
彝族人本位為山寨,很多游娛競技活動都由山寨里輩分最高的老人或精英來組織開展,活動一般也是局限于祭祀活動、節慶娛樂等形式上。這無論是從活動形式,還是活動的刺激性、娛樂性來看都難以與現代體育運動相對比,極大挫傷了青年人的參與欲望。且改革開放發展戰略的推出,使很多彝族青壯年外出打工,彝族山寨平日里就呈現出明顯的空心化、老齡化趨勢,彝族傳統競技游娛活動缺失了群眾力量支撐。
1.3傳統游娛競技活動的價值觀逐漸淡化
傳統彝族人主要過著“村寨”生活,極其重視家庭或自身對當地的影響。因此,在一些與村寨聲譽密切相關的游娛競技活動項目上,他們表現出了較大的參與積極性。然而,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彝族人開始走出大山,到城里工作或定居,受居住環境的影響和現代體育文化的沖擊,以前有的傳統項目由于不能滿足現代的需要正在逐漸消失,或是順應時代需求以新的形式出現。相比起傳統的摔跤、斗牛、賽馬和蕩磨秋等,他們更愿意選擇籃球、足球和游泳等現代體育運動項目。
2彝族傳統游娛競技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途徑和對策
2.1打好扶貧攻堅戰,改善彝族同胞居住生活環境
瀾滄江流域的彝族人民居住環境多為山地,山地面積達到了70%以上。這些山地相對海拔較高,多在1000-2500米,以高山和中山為主,盆地、平壩、丘陵面積較少,僅占居住地面積的5%左右。瀾滄江流域的彝族同胞的居住地呈現出峽谷縱橫、高山林立、山川相澗的高山峽谷區。這就使得彝族同胞的居住區的耕地被高山峽谷、山川河流分割成零星小塊,由于人們必須隨耕地而搬遷,就形成了彝族同胞分散而居的現象。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彝族同胞經濟基礎脆弱,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在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這一革命性的新課題的情況下,各級政府應把區域開發和精準扶貧相結合,做好項目規劃,著力改善貧困鄉村和民族地區以水、電、路為主的基礎設施;整合項目資金,集中精力抓好以文、教、體、衛為主的社會文化事業;結合以傳統村落、中心村和特色村為重點的村容村貌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貧困群眾的自我“造血”功能,逐步解決貧困鄉村的脫貧發展問題,強化社會化服務平臺和支撐體系建設,留住人才,使更多的彝族同胞在家鄉就業,使傳統競技游娛活動的傳承人和主要參與者在當地安心居住、放心就業、開心生活。
2.2加大國家政策扶持力度,實現彝族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國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與傳承的根本保證。落實民族體育職能部門和政府職責,加大彝族文化軟實力建設投入,給予穩定、長期的政策扶持。投入彝族傳統競技游娛文化專項發展資金,制定系統、科學的文化發展規劃,組織和發動相關專家、學者深入研究傳統體育文化理論,剖析文化資源現狀[3],并為傳統競技游娛文化繼承、保護與搶救提供科學策略。既要保持原生態文化的基礎,又要融入現代優秀體育因子,這樣才能實現瀾滄江流域彝族游娛競技文化價值的繼承與提升,完善其體育文化結構體系。
2.3以現代旅游形式帶動彝族傳統游娛競技文化發展
心理學將競技游娛活動定義為讓參與者與觀賞者均獲得審美享受和休閑愉悅。傳統游娛競技活動在保全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能從經濟學和心理學視域下對活動帶給旅游者的審美享受作出探討和要求。如在彝族火把節期間、彝族年期間、“十一”黃金周期間鼓勵游娛者親身體驗彝族的傳統文化,積極參與到游娛競技活動中去,讓游客領悟和感受彝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風貌,利于提高對彝族游娛競技文化的認同度。斗牛、賽馬、斗羊等可讓游娛者獲得視覺上的滿足和刺激,蕩磨秋則帶給游娛者參與之樂。將游娛者的身心引領到活動之中,感受活動帶來的活力、生機與愉悅,有利于實現彝族傳統競技游娛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做好整體規劃,保護地區文化的原生態。
2.4實現彝族傳統游娛競技活動、本地群眾與體育學校體育的有機結合
廣大各族人民是傳統游娛競技活動的創造主體,因此該活動呈現出群眾性的特點。在發展競技活動的過程中,必須保證這一特點,積極發揮其鍛煉身心的作用。大力推廣一些規則簡單,操作方便,受器材或場地限制較小的項目,如賽馬、摔跤、射箭等,這樣容易提高群眾的接受程度。此外,突破傳統彝族體育文化的局限,將活動對象面向各民族人民,歡迎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當然,體育活動推廣要緊密聯系全民健身,將活動的普及性、健身性、靈活性和娛樂性充分發揮出來。例如,可以定期開展群眾競技活動大賽,并成立專門的群眾體育協會,組織和監督競技活動的開展情況。適當在健身俱樂部中增設一些具有較強健身性、娛樂性的彝族體育項目。在公共場所,包括學校、小區、公園等地方引進一些彝族傳統體育項目器材,如蕩磨秋、爬油桿等,促使傳統體育文化真正融進該區域民眾的生活中去。學校可以作為重要載體傳承和發展體育文化,是實現原始體育形態的科學化、普及化和規范化的必由之路。以學校教育作為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中介,發揮其重要的推動作用,才能實現傳統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在保全傳統體育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改造與完善,使其有利于開展教育與訓練活動和體育競賽[4]。當前,我國不斷對學校體育教學體制進行深化變革,很有必要在這一環節中融進彝族傳統體育文化,但在傳統與現代體育文化融合過程中,應該堅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理念,讓更多的學生接觸到彝族體育項目及其相關的背景、規則、歷史等內容,將愉悅身心、強身健體、傳承彝族體育文化擺在第一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采用這一方法,一方面使得民族地區的學校體育經費、體育設備緊缺情況得到有效緩解,另一方面又利于增強民族地區學生體質,更好地普及彝族傳統競技游娛文化,為培養彝族體育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推進彝族傳統競技游娛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5利用相關新農村建設政策,促進其科學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下,對瀾滄江流域彝族的民族傳統競技游娛文化進行細分,加快地方性行政和民事法規、綜合性和單項性法規的立法工作;加強“民族傳統體育基地”、“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基地”、“民族生態文化區”的規劃與建設[5]。加強當地文化站建設,充分發揮社會指導員的服務職能,調動各級有關部門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來做好文化保護工作,建立一個完善與實效的長效機制來保護和傳承瀾滄江流域彝族傳統競技游娛文化。在當前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下,瀾滄江流域的少數民族一定要結合當地的有利資源,利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傳承和保護[6]。
3結束語
瀾滄江流域的彝族傳統游娛競技文化源遠流長、活動項目豐富多彩,有效構建和完善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和珍惜它,深入挖掘其價值,對挖掘好的資料進行整理、傳承與推廣。為切實保證彝族傳統游娛競技文化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傳承,應當收集彝族傳統競技文化相關資料和信息,汲取前人研究的精華,發現其不足之處,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進行深度挖掘,探討其價值功能及文化內涵。對目前逐漸走向消亡的部分項目進行原因分析,制定好相關的搶救策略;對開展情況較好的項目,有效借鑒其成熟經驗。從社會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三個層面出發,掃除發展障礙,找準可持續發展的關節點,制定傳承和發揚彝族傳統游娛競技文化的長遠發展計劃。
作者:楊紹昌 胡 俊 單位:保山學院
參考文獻:
[1]徐縉.臘羅巴文化在彝族民族傳統體育起源與傳承中的作用[D].西南大學,2012.
[2]潘文斌.多元文化視角下四川彝族傳統體育發展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3.
[3]宋曉琳,王亞瓊.文化軟實力與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14(7):85~88.
[4]楊紹昌,胡俊,易長江,等.瀾滄江流域彝族傳統競技游娛文化研究[J].保山學院學報,2011(6):59~63.
[5]孫德朝.彝族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模式構建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4):12~14.
[6]楊紹昌.新農村建設下瀾滄江流域民族體育保護的思考[J].科技風,2015(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