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探討

時間:2022-06-14 09:04:59

導語: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探討

摘要:作為我國社會事業發展重要組成部分的競技體育,對提高我國國民身體素質,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競技體育已經從過去的競技運動逐漸擴展為社會體育活動,其屬性范疇更加廣泛。在當前我國經濟模式變革的背景下,要想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下去,就需要借助于技術、人力、資金等的支持。

關鍵詞:經濟模式變革;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競技體育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經濟基礎支撐,以龐大的群眾體育作鋪墊,以完善、科學的從業人員培養體系做保障。但同時,競技體育的發展也會給相關從業者帶來豐富的經濟利益,并促進體育產業的崛起,進一步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見,在經濟模式變革背景下,加強對經濟體育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十分重要。

一、競技體育的定義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一)競技體育

關于競技體育的準確定義,當前學術界內尚未有統一的說法,因此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想法與理解。我國著名體育學專家任海教授在其發表的《關于體育劃分問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大眾體育的質疑》一文中指出,“競技運動是一種最大程度發揮個人或集體在體能、心理、運動能力等方面潛能,并在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進行科學、系統訓練的競賽。”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在1990年出版的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中指出,“競技體育其實就是一種為了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創造優異成績,進而最大程度挖掘,并發揮人在心理、體力、智力等方面潛能的運動過程。”基于上述的介紹可以看出,盡管其在表述上存在一定差異,但其大體的意思是相同的。競技體育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體育技術水平,創造優異成績,采取的方式都是科學、系統的訓練與競賽,且都是在公平、公開、公正環境下進行的。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競技體育已經從過去的競技運動逐漸擴展為社會體育活動,其屬性范疇更加廣泛。

(二)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

截至目前,人們對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概念也未形成一個明確統一的論述,但仍然有不少學者根據《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相關概念對其進行了解釋。可持續發展最開始是針對人與自然及環境和諧發展而來的,但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競技體育,其社會屬性以及其具有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娛樂等功能,已經注定其要與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及人的全面發展相輔相成。因此,筆者通過分析認為,所謂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制度合理安排的構架下實現競技體育與參與者自身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不同經濟模式下競技體育的發展情況

(一)計劃經濟模式下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情況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同志還提出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重要思想,隨著1952年國家體委成立,給新中國體育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一五”計劃期間,在國家體委的領導下,我國先后成立了中國網球協會、中國排球協會、中國自行車協會、中國田徑運動協會、中國足球協會等。同期,在黨中央的號召和支持下,我國相繼建立了上海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等專業高等體育院校,為我國培養高水平運動員提供了保障。“二五”計劃期間,為適應當時計劃經濟發展模式,在中央體委的領導下,各省委陸續建立并完善了“體育工作大隊”與“國家集訓隊”。1978年,國務院明確提出,要建立省、市、自治區為一體,并在三至五年力爭完善層層銜接的訓練網,進而形成集中統一的訓練指揮體系。計劃經濟模式下,在黨中央的關心、領導與支持下,我國競技體育逐漸形成了以國家集訓隊和省級專業體工大隊以及業余體校為核心的三級訓練體制,同時還建立了以國家體委和各級體育部門為中心的體育行政管理體制。

(二)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體育發展情況

改革開放后,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為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持和動力保證。而我國在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的恢復也使我國的體育健兒能夠在國際大舞臺施展自身才能。同時,在我國體育行政管理制度的保障下,我國體育健兒在國際體育比賽中屢屢收獲傲人成績。新時期,我國競技體育在面臨新沖擊時,不斷與時俱進,尤其是在北京奧運會上,共參加了28個大項、262個小項的比賽,共收獲金牌51枚、銀牌21枚、銅牌28枚,創下4項世界紀錄。在里約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最終以26枚金牌、18枚銀牌、26枚銅牌的成績,位居獎牌榜第3。同時,在其他競技體育賽場上也全面崛起,姚明、易建聯、孫悅等成功登陸NBA,并在各自球隊取得了不錯成績,姚明更在今年入選NBA名人堂;我國優秀的運動員、教練也紛紛走出國門,在各自俱樂部擔任要職,如朱婷加盟了瓦基佛銀行隊;國際馬拉松比賽、環湖自行車賽、中國網球公開賽、F1大獎賽上海站等國際賽事在我國的舉辦,都充分展現了我國競技體育的硬實力與軟實力。

三、經濟模式變革下我國競技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體制仍需進一步完善

當前,我國的經濟還處于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但是在計劃性的經濟發展條件下所形成的“舉國體制”,實質上來說就是一種具有政府性發展的管理體制,其具備很強的行政干預能力,這種單一模式的競技體育管理,對于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會造成我國競技體育在基礎方面的發展和長期效應機制方面完全喪失。此外,我國的競技體育正處于從計劃性經濟向著市場化經濟過渡,要想讓競技體育都歸納到市場經濟體制下,將會存在非常大的風險。所以,我國一定要建立健全競技體育方面系相關的管理體制,適應我國的基本國情。

(二)競技體育的發展與學校體育、大眾體育的發展失衡

當前,我國的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大眾體育三者都形成了各自獨立發展的趨勢,三者都有著自己的體育運動指導思想、體育目標評價體系以及未來發展的戰略。此外,當前我國的競技體育發展取得不錯的成效,但是學校體育、大眾體育的發展與競技體育相比較就顯得非常的落后。本質上來說,三者之間應該是存在互相制約、互相轉化以及互相促進的關系,然后三者之間的發展狀態是相對獨立的。但是從目前三者之間的發展態勢以及長遠發展的關系來看,對于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甚至有可能會出現相互排斥的情形。

(三)競技體育人才流動不暢

對于競技體育的發展而言,人才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競技體育人才主要是由高等體育院校和體育協會予以培養,隨著我國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人才的供應已經滿足不了競技體育發展的需求。并且,部分體育院校由于經費不足、發展前途不樂觀而處于分崩離析的地步,同時受到奧運爭光戰略實施的集中培養、精簡編制,招收專業運動員的單位也隨之減少,另外絕大多數的體校學生文化成績本身就不好,平常主要就是進行本專業的訓練,如果在體育方面沒有明顯的優勢和天賦,畢業之后是很難在適應社會的,也就是說這部分學生可能面臨著畢業就失業的困境,致使選擇從業競技體育的機會成本要比其他行業高的多,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競技體育資源入才緊缺的現象。所以,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匱乏直接對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

四、經濟模式變革下實現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一)加強完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

當前,我國要不斷提升競技體育管理的能力,建立健全競技體育管理體制,不斷進行創新,以此來適應我國競技體育快速發展的局面,要將單一模式的競技體育管理轉變為多元化的管理,從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轉變到市場經濟體制以及政府和社會共同管理的體制,政府在政策、法規方面要體現出強有力整體宏觀性調整控制能力,在微觀層面的操作上,該放手的則要放手,全部交給市場、社會去進行管理,建設具有我國國情和特色的競技體育管理體系。

(二)協調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大眾體育的發展

在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大眾體育的發展之間,大眾體育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創造出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相反,競技體育則可以幫助大眾體育在發展中具有科學合理的鍛煉方法,給大眾體育的發展提供幫助。而學校體育實質上就是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之間的橋梁,給二者的發展提供所需要的服務,所以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大眾體育三者之間是缺一不可的,而是互相制約、互相轉化以及互相促進的關系。

(三)加強體育后備人才的建設

當前,我國競技體育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漸漸在世界的大舞臺上站穩腳跟。但是要想使我國的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加強體育后備人才的建設,構建競技體育人才發展體系,培養出高質量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近幾年,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發展給競技體育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激發因素,讓我國的競技運動員職業化體系建設更加完善,很多退役之后的運動員可以憑著自身體育項目的經驗來從事教練、教師的工作,從而為我國競技體育輸送高質量、高素質的后備人才,促進競技體育的發展。

據上述分析可知,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完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競技體育受到了強力的沖擊。同時,競技體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一直滯后于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所以說在當前市場經濟背景下還有許多因素影響了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我國一定要合理構建競技體育發展模式,促進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使我國從體育大國發展為體育強國。

作者:袁永彥 單位: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鮑明曉,李元偉.轉變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方式的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9-70.

[2]王楠.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演變[J].體育文化導刊,2013,(6):60-62.

[3]姚樂輝.經濟模式變革下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研究[D].鄭州:河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