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探索
時間:2022-07-19 09:17:37
導語:農業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
不可否認,在現階段我國的生態環境面臨了嚴峻的挑戰,生態被破壞的面積與日俱增。當前,我國水土流失的面積已經超過了總面積的30%,而全國范圍內每年也有超過150萬平方米的土地趨向沙漠化,這些變化也導致了各種災害頻發[1]。在農業方面,出現了資源利用不合理的情況,盡管我國農業的化肥與農藥使用總量已經達到甚至反超了世界很多發達國家的水平,但在氮素的利用方面卻很低,而應用的很多農藥與化肥都流失,對地表地下水質構成威脅,同時大量使用化肥還使得土壤有機質減少,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另外,我國鄉鎮的各種企業迎來了發展的高速期,但同時加劇了外源污染,“三廢”污染嚴重,造成的年損失量巨大。只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2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容簡述
2.1基本原則———4R原則
4R原則中首先是減量化原則,就是為了確保生產或消費的目的在農業的生產周期中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以及廢棄物產生量。其次是再使用原則,指代資源或是產品以原樣經過超過1次的利用,比如農家各種養殖沖洗水還可以用以灌溉農田,多次利用,減少污水的排放污染,又提高其利用價值。再者是再循環原則,主要指生產消費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無公害、生態化的廢棄物,在循環生產和利用以后保證其功能并成為可利用的資源。最后是再回收原則,主要回收對象是人們生產生活出現的廢棄物,遵循的是盡可能減少廢物的產生原則。
2.2農業循環的層次
首先要保證清潔生產,這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應用模式,也是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整合下的精華。清潔生產要確保對農業生產基本目的的滿足,同時又要合理利用環保生產技術,具體包括如清潔能源、原料的投入、不危害人體與生態的清潔農產品的產出以及整個過程的無毒無公害。其次是產業內部層次,也就是物能互換的過程,實現互惠互利,并盡可能最少程度地排放廢棄物。比如在種植業中很多農作物都采用輪作的模式,養殖業中水體立體養殖、圈養等模式。再者是產業間層次,即對廢棄物資進行凈化,確保其資源化利用,這個層次遵循的是生態經濟學原理,要求在一個區域中配置動植物的生產結構,使其形成一種依存的關系,最終達到共同增產,同時又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2]。比如稻田養魚,在魚、雜草、害蟲等之間形成小的生態系統,控制污染,保護環境,同時也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益。最后是農產品的消費層次,農產品在消費時與消費后都呈現出循環的模式,其中廢棄物在生產時可得到再次利用,最終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2.3構建生態產業鏈
在農業的生態產業鏈中,主要覆蓋了種植業、漁業、林業、牧業以及這些領域所延伸的如生產加工業、農貿業等,這些產業之間形成廢物的交換利用,結合為一個網狀的且內部相互依存、共同協作的生態產業鏈。比如在蔗田的種植業中,包含延伸了制糖加工產業、酒精釀造產業、熱電聯產系統等,經過各產業之間的互相盤活、優化以及延伸與擴張,逐漸建立相互協作的生態鏈,形成產業網絡系統,使得所有的資源都實現最佳的配置形式,同時也有效利用了廢棄物,并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3循環經濟發展中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首先,要建立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前提,不斷開發無公害綠色食品為主的循環性經濟發展的模式。我國當前的農業發展正是結合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傳統農業的實情,并充分發揮生態經濟學的優勢,堅持整體協調、再生循環的發展原則,對農業生產進行全面合理的規劃,綜合治理各個農業地區,尤其發揮高產地區的強勢功能,推動產業的高效、優質及發展,實現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雙促進,最終整合經濟、社會與生態的效益,發展符合當下環境建設的現代化農業[3]。其次,要以有機農業建設為前提,生產有機食品,并優化產業運用手段,實現跨越式的經濟發展。當下有機農業主要包括了林業、種植業、漁業以及畜牧業,有機產業則整合了有機農業、農產品貿易、生產加工、生態產業等。其在遵循生態原理與經濟的規律下,堅持不施化肥、不發展基因工程的原則,積極研發生態農業技術,推動農業良性生態系統的恢復。在有機農業中,提倡的是各種微生物、農作物以及家禽與人之間的和諧,要求積極采用種植秸稈還田、生物防治蟲害等手段;有機農產品則嚴格根據國際標準進行生態的生產加工,加工的同時開發有機農業,保護環境,節約稀缺資源,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與產業的優化升級,確保當地及區域內的發展形成環保型資源型的經濟優勢,打破國際綠色壁壘[4]。總之,當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建立在推動這一模式應用的基礎之上。
4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保障對策
4.1加快農業循環經濟的立法事項
進入發展的新時期以后,當下的農業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了一種傳統變革的活動,必須有準確的導向和行為規范準則來推動這一場活動的展開。循環經濟無論是經濟理論還是實行中的經濟模式,都需要加以一定的道德規范進行約束,才能確保在執行過程中逐漸深入人心。但對我國當前的發展趨勢而言,在國民的道德水準及知識水平方面均呈現參差不齊的狀態,尤其是廣大農村農民的思想與觀念相對保守,這也就要求了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排除種種障礙,以經濟立法和普及教育等形式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2發揮循環經濟中經濟手段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中,循環經濟是其客觀的要求,必須遵循供求關系與價值規律進行調節,并通過生產方式的優化與改進來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從人們的需求角度而言,環境提供的資源是有限的,其中不乏稀缺性質,這就要求人們必須以生態經濟學理論為發展的基礎,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并實現優化配置的目的,減少廢棄物排放,增加產品使用種類,并不斷拓展循環鏈中的產品,從而實現更高效的服務,滿足人們的需求。
4.3強化公民的綠色生產與消費教育
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在廣大農村地區大力宣傳有關農業循環經濟的優勢,讓廣大農民認識到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經濟的取代,也是能促進農業更好更快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渠道,積極鼓勵社會上各大集團與社會大眾加入到綠色消費的活動當中,團結社會廣大力量,推行循環經濟,并保證這一觀念在人們的心中生根發芽、深入人心,以開發的高新技術推廣應用,建立生態示范園,起到帶動和影響的作用,最終實現少投入、低污染、高產出的發展型農業模式。
5結論
綜上所述,傳統農業所呈現出的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現象給現代的人們一個沉重的打擊,也使得人們了解到,只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堅持實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真正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并保證發展勢頭的長期性、穩定性與持久性。
作者:李宏偉 單位: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科學研究院
參考文獻:
[1]李峰.我國中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5(1):22-24.
[2]王建花.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以南平市為例[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9(1):13-14.
[3]李培哲.縣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3(15):147-149.
[4]韓苗苗,張榮現.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及立法規則[J].農業經濟,2012,5(15):21-22.
[5]楊建華,張淑琴,李雪芬,等.川東農業循環經濟中農民工個體參與激勵機制研究[J].中國市場,2015(9)
- 上一篇: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路徑探討
- 下一篇: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