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產業及可持續發展分析

時間:2022-04-23 03:10:32

導語:石斛產業及可持續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石斛產業及可持續發展分析

摘要:歷經5年的轉型升級,截至2018年12月,云南德宏種植石斛936hm2,全部投產,其中,芒市533hm2、瑞麗212.6hm2、盈江121.73hm2、梁河35.87hm2、隴川32.8hm2;鐵皮石斛784.2hm2、齒瓣石斛54.93hm2、兜唇石斛和其它96.87hm2;鮮條年產量5003t,產值24091萬元;有72個石斛種植加工企業,63個石斛協會和專業發展合作社,輻射帶動2175戶3247人種植發展石斛,吸收了1400余人固定勞動力和2000余人富余勞動力就業。在調研的基礎上,針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瀕危、種質不一、種源混雜、技術不規范、產業鏈短和人才匱乏等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石斛;產業現狀;轉型升級;德宏

我國石斛產業化始于20世紀90年代,經過近20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集科研、生產、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鏈。據中國石斛專業委員會在2016年中國石斛產業發展論壇上公布的數據,全國石斛種植面積2013年7月為8433.33hm2,2016年12月達14555.33hm2,3年時間種植面積翻了近一番,其中齒瓣石斛總產量約5萬t,鐵皮石斛總產量約3萬t。云南省是最早開展石斛組織培養育苗、人工栽培、產品開發并實現規模化生產的省份之一,上世紀90年代開始石斛規模化栽培探索,2007年以來發展加快,組培苗和栽培技術逐步成熟,全省石斛種植面積從2005年的不到200hm2擴大到2011年的近2000hm2,截至2013年7月,云南種植石斛約5333.33hm2。云南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石斛原料基地[1]。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和產業發展的深入,國內石斛產業已由快速盲目擴張進入到了理性的發展,增速放緩,市場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為掌握產業發展情況,推動德宏石斛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在德宏州林業和草原局的協調下,筆者對當地石斛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經實地考察主要生產基地、電話咨詢種植戶,在掌握銷售市場和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德宏州石斛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供同行參考。

1德宏石斛產業發展現狀

1.1具有發展石斛得天獨厚的優勢。德宏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豐富,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花開四季、終年結果,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光、熱、水、土條件優越,年均氣溫18.4~20.3℃,年降雨量1436~1709mm,年日照時間2281~2453h,有適宜石斛生長的海拔和氣候條件,石斛資源非常豐富。據文獻資料,胡永亮報道德宏分布有石斛30種[2],袁玉美報道德宏州有石斛32種、潞西市有石斛14種[3],李桂琳報道瑞麗市有石斛40種[4]。德宏具有發展石斛得天獨厚的資源和氣候優勢。1.2石斛種植面積。至2018年12月,德宏全州有石斛種植加工企業72個,其中芒市19個、盈江18個、隴川31個、瑞麗4個;合作社63個,其中芒市41個、盈江5個、隴川9個、瑞麗4個、梁河4個;輻射帶動2175戶3247人種植,其中芒市1613戶2705人、梁河181戶101人、盈江53戶53人、隴川98戶98人、瑞麗230戶290人;吸收了1400余人固定勞動力和2000余人富余勞動力就業。2010年德宏州種植石斛271.6hm2,2011年增加到408hm2,2012年種植面積大幅增加,有849.47hm2;2013-2015年,受產品價格調整影響,大量散戶和部分企業退出種植,有技術和實力的企業穩步發展,種植面積增幅穩定,至2015年發展到1098.13hm2;2016-2018年,兜唇石斛、齒瓣石斛和其它石斛品種退出種植,鐵皮石斛陸續替代種植。截至2018年12月,全州石斛種植面積有936hm2(圖1)。德宏州石斛種植始于瑞麗,2010年以前,瑞麗種植石斛最多,有164.07hm2,其次是芒市66.8hm2,盈江16.67hm2,隴川18.53hm2,梁河5.53hm2。2011-2015年是全州石斛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芒市以其地理、環境和投資優勢穩居第一,種植面積持續穩步增長,到2018年有533hm2,占全州石斛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瑞麗市種植的石斛品種較多,面積從2015年的345hm2縮減到2018年的212.6hm2;盈江縣以種植鐵皮石斛為主,發展態勢良好,面積從2010年的16.67hm2發展到2018年的121.73hm2,連續9年穩步增長。梁河縣主要以散戶種植齒瓣石斛為主,面積從2010年的5.53hm2到2015年的70hm2,增幅超過10倍;受齒瓣石斛產品價格影響,2016年以后,大量散戶和企業退出種植,至2018年面積只有35.87hm2。隴川縣主要種植鐵皮石斛和兜唇石斛,2010年面積有18.53hm2,2014年有56hm2,之后,兜唇石斛逐漸退出種植,至2018年面積只有32.8hm2(圖2)。1.3種植的石斛品種。2003年以前,因為種苗缺乏,以散戶種植當地本土齒瓣石斛、兜唇石斛、金釵石斛、大苞鞘石斛、關節石斛、球花石斛等野生種質為主。2003年以后,鐵皮石斛和齒瓣石斛種苗陸續上市,部分有經驗的農戶和企業嘗試種植鐵皮石斛和齒瓣石斛組培苗,但因為技術問題,走了不少彎路。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經驗積累,規模化種植石斛獲得成功。(1)鐵皮石斛。適宜全州各個縣市種植,因種苗供不應求,2010年僅種植66.67hm2左右。其后,在高利潤的拉動下,2011-2014年種植面積暴漲,至2014年12月,全州鐵皮石斛種植面積達459.8hm2。經過2014-2018年的市場轉型升級,市場穩定的企業逐年穩步投資鐵皮石斛,加之前期種植兜唇石斛和齒瓣石斛的企業轉型種植鐵皮石斛,截至2018年12月,全州種植鐵皮石斛784.2hm2,其中芒市499.93hm2,瑞麗140.2hm2,盈江121.33hm2,隴川13.67hm2,梁河9.07hm2。2017年至今,鐵皮石斛又經歷一次轉型升級,浙江種逐漸替代其它來源的種質(圖3)。(2)齒瓣石斛。德宏本土原產地石斛,2007年以前全州各個縣市都在嘗試種植,但是因其對環境要求比較嚴格,全州只有梁河、芒市和瑞麗的高海拔鄉鎮種植成功,2010年種植有66.67hm2。在經濟效益的帶動下,2010年以后種植面積暴漲,至2014年發展到266.13hm2。受齒瓣石斛產品價格跳崖式下跌影響,2016年以后大量散戶和企業退出種植。2018年全州種植54.93hm2,其中梁河24.53hm2,瑞麗24.93hm2,隴川0.47hm2(圖4)。(3)兜唇石斛。因野生資源豐富,加之管理粗放,兜唇石斛率先實現規模化種植并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2010年全州種植面積超過133.33hm2,占總面積的50%以上,2013年超過266.67hm2。2013年以后,受兜唇石斛產品滯銷的影響,種植面積大幅縮減,到2018年面積只有96.87hm2,其中瑞麗42.47hm2,芒市33.07hm2,隴川18.67hm2,梁河2.67hm2(圖5)。目前,德宏全州石斛種植以鐵皮石斛浙江種為主,來源混雜的鐵皮石斛、兜唇石斛、齒瓣石斛和其它石斛品種逐漸退出市場,高端品種如梳唇石斛等將逐漸投入種植。1.4石斛產品價格走勢鐵皮石斛鮮品已從2010年的800~1000元/kg滑落到2018年的100元/kg,齒瓣石斛從2010年的180~240元/kg降至2018年的24元/kg,兜唇石斛從2010年的60~80元/kg低到2018年的滯銷,其它品種也從2010年的40~100元/kg跌到2018年的10~20元/kg,整個行業產品價格呈現斷崖式下跌(圖6)。1.5石斛產量和產值。德宏州2010年石斛產量556t,產值6984萬元;2011-2014年,產量從1248t漲到3716t,產值從18991萬元漲到23647萬元;2015年產量4433t,獲得66045萬元的歷史最高產值。受產品價格調整影響,2016-2017年產量雖高達7020~8087t,比2015年翻一番,但產值只有33954~43203萬元。2018年受大量種植園更新影響,產量下降到5003t,產值僅有24091萬元(圖7)。受市場和品種影響,近年來石斛產值并未隨產量的提高而增加。

2德宏石斛產業發展歷程

2.1起步階段(1999-2006年)。德宏州人工種植石斛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瑞麗市勐秀鄉雷家寨有個別村民率先在自家房前屋后用瓦片搭簡易層架種植齒瓣石斛,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帶動周邊農民效仿種植。但是,由于沒有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控不當,種植石斛成活率不高,沒有實現可持續發展。2000年,云南省德宏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獲得云南省科技廳首次立項支持開展石斛相關研究,掌握了種苗繁育和人工種植技術,解決了桎梏石斛人工栽培的種苗和種植技術瓶頸,為石斛產業化發展奠定基礎。2002年起,該所免費提供石斛種苗,指導勐秀鄉小街村麻坎地的農戶在柑橘樹、茶葉樹上人工仿野生種植石斛,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隨之,農戶在總結仿野生栽培成功的基礎上,在杉木邊皮上進行集約化種植,并推廣開來。2003年起,齒瓣石斛種苗在全州少量推廣,梁河扶貧辦投入4.5萬元到該所購買齒瓣石斛種苗3萬叢,扶持貧困戶發展石斛產業,部分村民種植成功,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受種苗不足限制,畹町農場職工利用加工兜唇石斛楓斗的廢料,率先利用竹木邊皮種植兜唇石斛,并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之后,大量浙商在收購德宏野生石斛鮮品之余,看到德宏優越的自然優勢,分別在德宏的芒市、盈江、瑞麗、梁河、隴川、畹町租地種植石斛。2.2飛速發展階段(2007-2012年)2007年,德宏全州石斛產業發展現場會在瑞麗市戶育鄉嶺瑞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召開,德宏州種植石斛的企業和農戶代表紛紛到會觀摩;緊接著,在德宏州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首屆石斛產業發展論壇”在芒市順利召開。部分有遠見和有技術的農戶和企業陸續投資,規模化發展石斛。德宏州也出臺相關政策,把石斛作為當地優勢特色產業重點培植扶持。2009年,各個縣(市)政府紛紛牽頭成立石斛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林業局,由市政協牽頭負責當地石斛產業的發展,政府及林業、財政、金融等部門相繼出臺政策扶持石斛產業發展。2010-2013年,德宏州財政局持續4年撥付專項資金,林業局負責實施,實地測量農戶種植石斛面積,按面積以獎代補的形式扶持當地農民發展石斛產業。從此,石斛在德宏落地生根,產業惠及千家萬戶。種植石斛初期的市場高價位讓先吃螃蟹并掌握技術的人狠賺了一把,個別種植戶和企業畝收入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當地農民種植石斛積極性高漲,企業投資蜂擁而至,德宏石斛產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2012年12月,第六屆中國石斛產業發展論壇再次回到發起地芒市召開,同時中國中藥協會授予芒市“中國石斛之鄉”的美譽。緊接著,國家質檢總局審批通過了“芒市石斛”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原產地保護,芒市、瑞麗先后被云南省科技廳認定為“云藥之鄉”,以石斛為主導藥材重點發展。德宏在全國石斛產業有了一定的影響力。2.3理性回歸階段(2013-2018年)。2013年以后,國內石斛市場行情急劇變化,產品價格遭遇滑鐵盧,產業發展理性回歸,石斛產業由快速盲目擴張進入到理性的發展,增速放緩,市場也出現了新的變化。歷經4年調整,兜唇石斛、金釵石斛、大苞鞘石斛等品種逐漸退出種植,齒瓣石斛受種植地環境限制,只在梁河、芒市有少量種植,鐵皮石斛牢牢占領市場。2016年以來,德宏州引入大量投資,發展多樣化產業經濟,征用了大量連片石斛園;同時,受管理技術和投資成本限制,大量散戶逐漸退出種植,有種植經驗的散戶和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穩定支撐產業。

3存在的問題

(1)人為“掠奪性”采摘和生境日趨破壞,導致德宏石斛野生資源嚴重受損,多種石斛種質處于瀕危狀態,石斛資源保育刻不容緩。(2)種植的品種不一,兜唇石斛、齒瓣石斛和其它品種石斛亟待調整。(3)種質來源混雜。隨著人工栽培的迅猛發展,栽培品種出現性狀分離,產品質量難保證,云南地道品種選育刻不容緩。(4)栽培技術不規范。為追求高產,栽培過程中化肥、農藥施用過量,導致藥材質量下降、功效減退、安全堪憂等問題日益凸顯。(5)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夠,深加工不足,產業鏈短。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石斛產品主要為鮮條、干品、楓斗、膠囊、石斛花、石斛茶、石斛酒等初加工產品,無深加工產品,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6)品牌輻射帶動能力弱,整體實力不強。產業鏈以石斛原料輸出為主,本土消費市場依舊沒有形成規模,抗產品過剩和價格下降的風險能力不足。(7)產業人才匱乏。石斛產業發展涉及多學科領域知識和技術,科技含量高,風險大,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但由于邊疆地區條件艱苦,待遇不高,專業化人才的引進、穩定已經成為地方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影響了產品升級換代和管理水平提升。

4發展對策

4.1堅持政府引導,科學規范發展。在國家、省、州政策引導下,政府應充分發揮在統籌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環境優化、產業標準建設、產業化示范、行業監管等方面的作用,加強宏觀指導和政策協調,引導當地石斛產業科學、規范的發展。4.2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強化科技支撐。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要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特別應加強對本土石斛資源的遷地保育及鐵皮石斛云南地道品種選育,促進生產技術提升和全產業鏈技術研發。4.3突出特色,以品牌帶動發展。立足區位、生態、環境、資源等優勢,因地制宜,以云南“綠色食品牌”創建“有機化、產品化、規模化、名牌化”四個關鍵點為引領,建設鐵皮石斛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和優勢聯盟,集成推廣有機鐵皮石斛種植技術體系,促進全州鐵皮石斛優勢區域的龍頭企業強強聯合,全力打造德宏鐵皮石斛綠色品牌,實現共贏發展。致謝:本調查得到德宏州各縣市林業和草原局的支持,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云南省科學技術廳.云南省石斛科技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Z].

[2]胡永亮,白燕冰,趙云翔,等.德宏地區藥用石斛資源調查與保護利用[J].熱帶農業科技,2009,32(1):33-35.

[3]袁玉美.潞西市石斛種質資源及栽培技術[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2):112-114.

[4]李桂琳,胡永亮,周侯光.瑞麗石斛資源調查及產業化發展現狀[J].中國熱帶農業,2012(4):28-31.--33

作者:李桂琳 李澤生 高燕 姜艷 楊桂芹 楊恩菊 單位:1.云南省德宏州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 2.保山隆陽區國營新城青年農場 3.德宏州林業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