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策略

時間:2022-07-06 08:30:16

導語: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策略

摘要:現代林業與生態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林業兼顧生態、經濟協調的方向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對內蒙古賀蘭山自然保護區近年來發展情況進行概述,并對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方面分析保護區現存的問題,然后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提高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策略的科學合理性,突出賀蘭山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供參考。

關鍵詞:內蒙古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載體,在非生物界與生物界能量交換與流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促進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有必要探討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培育、保護、利用森林資源,進一步揭示森林生態系統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地位。

1內蒙古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現存問題

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我國西北干旱地區,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與服務陸地生態系統各項功能成為區域內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尤其森林生態發揮著巨大的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根據文獻記載,賀蘭山森林覆蓋率達13.4%以上,擁有690種維管植物、70多種保水治沙本土樹種、100多種可觀賞植物,還擁有5綱24目56科140屬218種的脊椎動物,并且蘊含豐富的礦產資源,是國家4A級生態旅游景區。近年來,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資源在人類過度開發下遭到了嚴重破壞,但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為森林生態系統經營帶來全新的轉機?,F階段,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策略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工作體制機制不健全、從業人員素質與能力不高、動植物種類過少、監督管理不到位、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這成為內蒙古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效益無法有效增強的根本原因。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擔子越來越重,資源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矛盾也逐漸突出,需要保護區在有計劃的直接利用基礎上,切實加強各項資源的間接利用,以此提高可持續發展策略實施的科學性,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現代化建設貢獻源源不斷的動力[1]。

2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2.1認真領會中央會議精神,推進制度管理規范化

黨的七中全會以“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專題聚焦的主題,制定的綱領性發展目標,對內蒙古賀蘭山區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修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黨中央進一步強調了堅持和完善13個制度體系和重大發展戰略任務,要求自然保護區生態建設執行的相關制度必須帶有全局性、根本性與長期穩定性。因此,自然保護區應將黨中央最新的會議、文件精神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全面貫徹落實原文學習,認證領會保護區可持續發展方略,明確全局發展方位,務必結合實際情況運行規范的管理局制度,以最嚴格的標準確保保護區現代化管理與監督工作的落實。首先,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意識,將賀蘭山區森林生態系統承載能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線,切實推進以保護為主體的現代化建設,嚴格根據“最嚴制度”對逾越生態紅線行為實行嚴肅處理。其次,實行完善的全過程生態環境管理制度。主要是將“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作為環境監管、執法、管控等各環節工作的剛性標準,以此保證“最嚴格”的制度融入進實際工作中,同時與生態環境、森林公安等部門聯合執行相關的體制、機制,以此形成非常嚴密的環境保護網。最后,實行最健全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制度。全局性、系統性、完整性作為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策略落實的重要角度,應從源頭上加強保護區空間與資源的規劃、利用工作,將環境損害、資源消耗、生態效益等作為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中,體現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為后續可持續發展與現代化建設工作的推進指明更加清晰的方向。

2.2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森林生態系統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面積最大、生產力最高,生態系統中蘊含的大量能量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依靠。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深入的前提下,自然保護區還應通過宣傳進一步強化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以此為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一方面,開展全方位的生態教育。自然生態教育不僅要針對林業保護人員,還要對當地居民、旅游客源與旅游組織、政府部門等進行多方位的教育,以此實現整體素質提高的目標,喚醒人們最深處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意識,樹立起優良的環境安全觀念。在對保護區從業人員開展專業培訓過程中,應進行生態道德倫理、生態環境科學知識、生態保護法制等全方位的教育,切實提高整體隊伍的專業知識與管理能力,為做出科學決策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在經營森林資源時,應始終可持續發展觀,正確處理短期與長期利益,做到有規劃的資源開發與利用,以此充分發揮出森林生態系統促進經濟社會效益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深化科技興林戰略。從保護區長遠利益出發,加強組織領導、充實科研力量、增強技術指導成為現階段可持續發展策略貫徹落實的關鍵。因此,保護區應積極與各大科研院校進行聯合攻關,充分利用優秀的科研資源,進一步夯實科研基礎、加強平臺建設,以此保證長遠發展目標的實現。同時,遵循系統性、漸進性原則設計科研方案,結合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中的問題逐步完善科研技術指導工作,切實完善科研儀器、設備、用品,以此推進科研在實用性方向的發展[2]。

2.3加強資源的管護與培育,增加區域生物多樣性

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凈化大氣環境、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育土壤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在經濟社會發展新環境、生態環境保護新形勢下,自然保護區應進一步加強資源的管護與培育工作,以此提高森林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實現森林資源結構的改善,保障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有效落實。在加強資源管護與培育方面,需結合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策略貫徹情況與林業工作進行主要方向,進一步加快高質量森林生態系統的建立:第一,利用移植、補植等方面保證幼苗存活率與生長率,進而增強森林資源的后備力量。第二,加大低質林木撫育與改造力度,同時加強高效林培育工作,以此實現林業投資結構的改善,對提升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豐富林木種植種類、增強林地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第三,積極運用科學管理方法對現階段森林生態系統進行監管,將質量作為各項監督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標,以此提升森林資源管理的合理性與規范性。此外,為提高森林生態系統內生物多樣性,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注重幼齡樹撫育工作,保證林木健康、快速生長。第二,加強珍稀樹種撫育工作,保證森林質量不斷提高。第三,注重系統外動植物的保護,以此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賀蘭山自然保護區進行科學的管護與培訓,才能為動植物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空間,同時還應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森林生態系統進行全方位監測,避免危險病蟲害的異地傳播與外來有害生物的侵入,以此促進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2.4強化監測管理系統建設,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28875.2hm2的林地,全部為特種用途林的水源涵養林,蓄積量達到2408975.4m3,覆蓋率在30%~70%之間。為進一步保證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性,有必要進一步加強綜合監測體系的建設,對保護區森林生態狀況進行全方位的綜合監測[3]。森林資源動態監測管理系統建設應對森林資源以及現有的其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同時利用3S技術以及其他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對森林生態狀況進行綜合監測,結合監測數據做出的全方位評價,是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策略制定的重要依據,對推進“數字林業”建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提高策略制定的科技含量與動態監測結果利用效率,還應從基礎設施、機構隊伍、監管能力等方面入手,切實加強保護區宏觀管理、科學決策的能力,以此推進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進程。此外,內蒙古賀蘭山自然保護區還應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生態監測保護工作,針對生態系統中的現存動植物物種建立起完善的監測數據庫,同時加強保護區內各項資源匯總、處理、分析與整合工作,以此為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立提供可行依據,通過自然恢復與人為干預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空間修復,為優化生態系統穩定性與服務功能注入強大動力,以此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3結語

綜上所述,在推動內蒙古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都得到的更好的保護與利用,森林生態系統維持生物多樣性、生態旅游、林木產品的功能也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有必要持續推進工作體制機制建設,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行森林資源的管理、培育與監督,以此為內蒙古賀蘭山區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袁麗麗,楊玉萍.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及存在問題與對策建議[J].內蒙古林業,2020,(11):17-21.

[2]黨玉龍.筑牢思想基礎提升治理能力推進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J].寧夏林業,2019,(6):16-17.

[3]胡詩睿,白依凡.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實施圍封轉移的生態發展戰略解析[J].法制博覽,2020,(5):187-188.

作者:楊玉萍 單位: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