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四大體系加快農村經濟論文
時間:2022-10-13 02:21:00
導語:構建四大體系加快農村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四新”要求,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幅度增加農民收人。實現這個目標,要有新思路、新舉措。
當前,農業發展正面臨著四大變化和四個轉移:一是人世給我國農業帶來深刻變化,促使我國農業發展的重點正在由資源密集型、以糧食為主的低品質農產品向勞動密集型、高品質農產品轉移;二是消費者需求發生了新的變化,正在由簡單量的需求向綠色無公害和營養保健轉移;三是生態環境、生存環境建設需要帶來新的變化,促使畜牧業特別是食草型畜牧業發展的重點正在由牧區向農區轉移,林業生產正在由林區向平原農區轉移;四是城鄉經濟布局發生了變化,城市“菜籃子”基地正在由城市近郊向遠郊和周邊農村轉移。謀劃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應從這一背景出發,抓住機遇,乘勢而上。
從衡水的情況看,基本市情是“三多一少一弱”,即:地多(人均耕地2.15畝,人均非耕閑散荒地0.5畝,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糧多(人均占有糧食700多公斤,位居全省各市第一)、剩余勞動力多(農村勞動力一產占67%)、水資源少,生態環境脆弱。謀劃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既要考慮市場需求,又要結合市情特點,揚長避短,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路子。
根據市場需求和市情特點,今后一個時期衡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堅持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針,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總攬,抓住一條主線,突出四個重點,構建四大體系,實現兩大目標。即:抓住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條主線,突出抓好畜牧業、林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無公害生產,積極構建抗旱節水農業種植結構體系、農林牧結合的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產加銷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和城鄉結合、一二三產業合理分布的農村勞動力就業體系,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其中,核心是構建四大體系,實現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構建抗旱節水型農業種植結構體系,就是針對干旱缺水的實際,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繼續壓縮高耗水、雨熱不同期的小麥面積,玉米加快向飼用型轉變,適度擴大棉花、甘薯等抗早耐早作物,蔬菜重點向設施、無公害生產轉移,大力發展用材林和飼草生產。到2005年,種植布局按占可用土地比例形成“三、四、三”大格局,即以小麥為主的糧田面積控制在300萬畝以內,林果草面積達到400萬畝以上,高效經濟作物達到300萬畝以上。
構建農林牧結合的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就是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協調發展農業、林業、牧業,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到2005年,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降到50%,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左右,林果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to%左右,林木覆蓋率達到26%左右;到2010年,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降到30%左右,畜牧業產值比重達到45%左右,林果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5%左右,林木覆蓋率達到35%左右。
構建產加銷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就是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切人點,以農業四大主導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運銷服務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農產品多次轉化增值。
具體目標是:通過實施“以優促優”戰略,建設“百、千、萬”工程,即: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促進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區的形成,到2010年形成覆蓋各個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較大規模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100家,能夠規范運作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00家,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農產品經紀人1萬人。到2005年,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40%左右,農產品商品率達到70%以上;到2010年,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0%以上,農產品商品率達到80%以上。公務員之家
構建城鄉結合、一二三產業合理分布的農村勞動力就業體系,就是堅持城鄉統籌,大力發展高效種植、舍飼養殖和庭院經濟,最大限度地發揮一產吸納勞動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的能力;以小城鎮為載體,以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為依托,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民;把組織勞務輸出作為一個戰略產業來抓,健全組織,加強信息服務和農民職業技術培訓,拓寬農民就業領域。到2005年,力爭城鎮化率由目前的23%提高到30%,農村勞動力中從事一產的比重降到60%以下;到2010年,城鎮化率達到40%左右,農村勞動力中從事一產的比重降到50%左右。構建四大體系,繁榮農村經濟,目標宏大,任務艱巨。應著眼長遠,狠抓當前,重點做好七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優化農業區域布局。
“壓糧(麥)、擴畜、增林、優菜”的調整方略,重點培育瘦肉型豬、肉(奶)牛、蔬菜、果品林木四大主導產業。每個縣(市、區)要根據各自實際,重點扭住一、兩個優勢產品和產業,集中力量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縣域主導產業。特別是要把畜牧業作為重點,提高其在大農業中的比重。二是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優化農產品質量結構。重點抓好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監測體系和營銷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三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利用政策支持和改革融資,發展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市場競爭力和帶動能力強的加工型龍頭企業,重點發展以畜產品、糧食、果蔬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業、以棉花為主要原料的棉紡織加工業和以速生木材為原料的林產品加工業;抓好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搞活農產品流通;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提高農民進人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四是堅持城鄉統籌,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優化農村就業結構。加快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積極發展小城鎮,正確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五是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
大力實施良種工程,發展設施農業,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搞好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加快重大實用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六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以節水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重點防洪工程、人畜飲水工程、集雨工程建設,搞好植樹造林,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開發力度,為農業發展奠定基礎。七是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積極推進農村改革。依法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繼續推進糧棉流通體制改革,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和完善配套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
- 上一篇:西部地區農村經濟隊伍建設論文
- 下一篇:能力導向職稱制度的設想論文
精品范文
10構建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