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民間融資若干問題綜述
時間:2022-02-23 03:46:00
導語:農村民間融資若干問題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目前活躍于農村的民間融資問題為研究對象,分析指出了目前農村民間融資的主要特點及其發展的必然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法律建議。
關鍵詞:民間融資法律建議
一、目前農村民間融資的主要特點
從相關的調查報告來看,目前農村民間融資主要有以下特點:
1.覆蓋面廣。民間融資廣泛分布于城鎮、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過去借貸資金主要集中在以小農經濟為特征的農牧業生產流通領域,現已擴大到農、工、貿和服務等行業,企業和個人通過民間融資的比例越來越高。
2.交易活躍。近年來,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權限上收,經營重心向大城市、大企業集中,對縣級及縣級一下機構進行撤并、降格,農村信用社的借貸門檻過高,手續繁瑣,同時郵政儲蓄所“只存不貸”的情況為農村民間融資提供了客觀發展條件,部分經濟相對發達且有經商傳統的地區,民間融資活躍,借貸規模逐年上升,交易額逐步擴大。
3.利率高。民間融資的利率雖然各地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企業借貸利率水平一般在10%~15%之間;個人借貸利率水平稍高于企業,一般在20%左右。
4.業務分散,期限短,季節性強。“早借早還,再借不難”是民間融資的信條。企業借貸一般為一年左右,兩年以上不多見,個人借貸期限一般為3個月至1年。而且在冬春兩季年末歲首,金融機構一般要收回貸款,這時候是民間融資活動最為活躍的時候。
5.隱蔽性強,真實情況難以掌控。民間融資的最大特點就是借貸雙方均不太情愿向外界透露借貸信息,處于“保密”狀態,因此很難掌握真實和全面的情況,相應的法律也很難做到監控和保障。
6.生產性借貸為民間融資的主要部分。民間借貸的主要是用于企業的生產性借貸,農戶的擴大再生產借貸以及居民和農戶的一般消費性借貸。
二、民間融資活動發展的必然性
1.正規金融服務不足是農村民間融資問題發展的誘因
首先,我國以農業銀行為主體的農村金融體系(包括農村信用合作社)長期壟斷和封閉的運行體系,其主要職能是從農村吸收資金向非農產業轉移,因而造成了農村資金流向城市,對農村和農業發展的資金支持不足。而且如上文所提及的,近幾年,國有商業銀行都逐漸加大了防范金融風險的力度,縣級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縮減,信貸審批權限普遍上收,大額貸款必須通過省級商業銀行審批,基層行信貸權十分有限,大部分只有調查和申報權,可是一旦貸款出現風險,基層行又是第一責任人,并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這些舉措削弱了基層行投放信貸的積極性。
其次,國有商業銀行現行的銀行信貸政策和信用評價等級制度對于絕大多數的鄉鎮中小企業而言,缺乏現實有效的可行性。
最后,國有商業銀行繁瑣的貸款手續,也無法適應農村貸款急、頻、小的特點。
2.充裕的民間金融資產為民間融資提供了資金支持
改革開放近30年來了,我國的民間資本已經積累了相當規模,形成了穩定的民間資本來源。一方面,我國居民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農村閑置資金增多,一部分存入了國有商業銀行,還有一部分則成為民間金融資金的來源。另一方面,民營經濟的整體實力快速增長,使私人資本的規模迅速膨脹,成為民間金融的重要來源。
3.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相對旺盛的資金需求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以及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對資金的依賴程度進一步提高,農戶的擴大再生產,鄉鎮企業短期資金周轉、購建固定資產、投資新項目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三、規范、引導民間金融的法律建議
在當今中國的發展現狀之下,民間金融的存在是不受體制因素制約的,也與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沒有直接聯系,它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融資安排,而是一種與正規金融并存的必要的融資方式,簡單的打擊和取締并不是規范民間金融的正確方式。2005年5月25日央行的《200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認可了民間融資的重要地位,2006年以來,銀監會按照《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完善貸款風險定價、分賬核算、審批流程激勵約束、人員培訓、違約信息通報等“六項機制”,鼓勵開展小企業授信業務;制定《商業銀行小企業授信工作盡職指引(試行)》,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轉變經營理念,創新金融體制,通過流程改造和美化差別化管理,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但是這些并不能從跟本上解決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現狀,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問題,必須從體制入手,完善現有金融運行體制。因此,我們要在有效監管、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適度開放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標準,鼓勵各類資本按商業原則到農村投資,確立民間金融的法律地位,引導民間金融有序成長。
我國目前對于民間金融的政策界限是模糊的,對于同一行為,不同部門往往有不同的規定。例如,1984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9條和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6條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適當高于國家銀行貸款利率,具體標準由各地人民法院根據本地區情況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但卻沒有規定什么范圍的民間借貸屬于合法,什么樣的民間借貸屬于非法。而國務院1998年的《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對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做出了明確界定,按照規定界定是否合法的基本標準主要就是看這種活動是否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而這一規定的假定前提是,中國人民銀行總能正確無誤且及時的做出批準,顯然這一夾定是與現實情形相脫離,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相抵觸的。因而當務之急就是我們必須制定和完善《民間融資法》、《合同法》等法規體系,將民間金融合法化、規范化,將民間金融納入法律管理之中,為民間借貸提供一個合法的活動平臺,將一些合理的民間金融行為規范化,同時禁止違法的高利貸活動,以規范、約束和保護民間金融活動,促進正當的民間金融活動有序開展,充分發揮其拾遺補缺的作用,促進我國民間金融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麗玲,賈麗博,詹漫麗.我國民間金融行為的影響分析[J].廣西金融研究,2006,(9).
[2]楊新華.淺析農村民間信貸[J].安徽農學報,2004,(10).
[3]謝毅.民間金融發展現狀與理論思考[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
[4]胡濱等.中國金融法治報告2007[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3.
- 上一篇:黑龍江省科技園區發展對策探索
- 下一篇:金融危機時代貨幣政策的局限性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