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馬鈴薯產業經濟狀況與發展策略
時間:2022-03-11 02:06:00
導語:小議馬鈴薯產業經濟狀況與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馬鈴薯產業在固原市經濟社會中的作用,介紹該市馬鈴薯加工種植現狀,并提出發展對策,以為該市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產業;經濟現狀;對策;寧夏固原
近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固原市馬鈴薯產業按照《寧夏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及發展規劃》要求,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圍繞農產品競爭力增強、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標,堅持種薯繁育、淀粉加工和鮮薯外銷三者并舉的方針,依靠科技進步,優化資源配置,拓寬融資渠道,努力提高產業的科技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克服各種困難,加大工作力度,使馬鈴薯產業在固原市農業戰略性主導產業中始終保持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
一、馬鈴薯產業在當地經濟社會中的作用
1.1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固原市是一個水資源十分短缺的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的1/3,寧南山區大部分地區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尤其是春旱嚴重,主要作物小麥的產量低于1500kg/hm2,甚至絕收。近年來,在馬鈴薯產業化項目的帶動下,采取壓夏增秋、以秋補夏等措施,小麥種植面積由2000年的25萬hm2調整到目前的11萬hm2;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由2000年的6.67萬hm2增加到目前的26.6萬hm2,產量達到18t/hm2,作物布局進一步優化,抗災減災作用增強。
1.2促進農民增收
馬鈴薯種植已成為當地的致富產業,據統計,固原市2005年薯農人均馬鈴薯純收入達到260元,其中西吉縣高達550元,占當地農民純收入的40%,許多農民通過種植馬鈴薯而脫貧致富。馬鈴薯加工、貯藏、分揀、運輸、銷售為大量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
二、馬鈴薯種植加工現狀
2.1面積穩步擴大
寧夏馬鈴薯主要產區集中在固原市,引黃灌區有少量種植。20世紀80年代以前,固原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約6.67萬hm2,90年代以后,由于農業結構調整、淀粉加工業帶動和氣候變化影響,固原市馬鈴薯種植面積迅速擴大。“九五”期間年均達到10.00萬hm2,比“八五”期間年均擴大3.30萬hm2,增加1/2左右。2001年擴大到12.30萬hm2,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25.4%,2003—2005年擴大到13.00萬hm2,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29.0%,農民人均接近0.067hm2。2006年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突破20.00萬hm2。2007—2008年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26.60萬hm2。
2.2單產明顯提高
在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的同時,由于農業基礎條件的改善,生產投入的增加,特別是科技含量的提高,單產水平明顯提高。馬鈴薯單產鮮薯由“九五”時期的10.47t/hm2提高到“十五”時期的14.59t/hm2,2004年為歷史最高,單產達到22.34t/hm2,2005年單產17.53t/hm2,2006、2007、2008年單產穩定在15.00t/hm2。
2.3馬鈴薯品種專用化和種薯脫毒化進程加快
為加快馬鈴薯“品種專用化、種薯脫毒化”建設步伐,2001—2008年自治區政府連續8年對西吉縣馬鈴薯生產研究所(年脫毒苗生產能力150萬株、原原種生產1500萬粒)、涇源縣農技中心(年脫毒苗生產能力100萬株、原原種生產1100萬粒)、原州區農技中心(年脫毒苗生產能力120萬株、原原種生產1300萬粒)生產的脫毒原原種實行政府招標采購,補貼農戶種植推廣,累計為寧南山區九縣(區)采購馬鈴薯脫毒原原種薯5000多萬粒。截至2005年,已種植一級種4700hm2,種植原種400hm2。2004年全區脫毒薯種植5.66萬hm2,占馬鈴薯播種面積的40%;專用薯面積7.88萬hm2,占馬鈴薯總面積的60%。2005年以后脫毒薯種植7.33萬hm2,占馬鈴薯播種面積的50%;專用薯面積10萬hm2,占馬鈴薯總面積的68%。通過實施馬鈴薯種薯脫毒繁育推廣項目,逐步解決了馬鈴薯生產中長期存在的品種多、亂、雜,區域布局不合理,商品薯專用化生產程度低,退化嚴重,質量差等問題。
2.4總產持續增長
種植面積擴大和單產水平提高,使馬鈴薯總產持續增長。1995年固原市馬鈴薯總產鮮薯110萬t,折主糧逾22萬t,占糧食總產29.3%。以后逐年持續增長,至2003年鮮薯總產逾190萬t,折主糧38萬t,占糧食總產42.7%。2005總產達251萬t,折主糧50萬t。2007、2008年總產450萬t,折主糧90萬t。
2.5科技含量提高
寧夏在馬鈴薯產業發展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現有脫毒中心進行重組改建、實行原原種政府采購、對種薯種植實行補貼、對加工企業進行技改、實行貯藏窖改造、新建直補、進行馬鈴薯三級種薯體系建設等。寧夏馬鈴薯種植科技含量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寧夏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基本建立健全。在自治區農技推廣總站建起了病毒檢測中心;在涇源、原州、西吉和永寧望遠建成了脫毒繁育中心。2003年寧夏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共擴繁脫毒苗315萬株,繁殖原原種微型薯642萬粒、原種2740t、一級種薯41710t,寧南山區馬鈴薯脫毒化種植面積達5.5萬hm2,以42.6%的面積生產了56.0%的糧食產量。2004年擴繁脫毒苗520萬株,生產原原種1200萬粒,建設原種基地160hm2,一級種基地0.47萬hm2。2005年生產原原種1400萬粒,建立原種繁殖基地160hm2,一級種薯繁育基地0.47萬hm2,種植脫毒薯面積達7.5萬hm2,占馬鈴薯種植面積的58.3%。二是品種結構和布局得到優化。以寧薯8號為代表,包括寧薯9號、內薯7號、青薯2號、隴薯3號等在內的系列高淀粉品種逐步替代了常規通用型品種,成為新一代主栽品種。以克新1號、青薯168號為代表,包括虎頭、晉薯7號、荷蘭7號等在內的外銷菜用型品種種植面積明顯擴大,全粉加工型的大西洋和美國5號、油炸加工型的大西洋和布爾斑克等一批優質專用型品種得到不同程度開發種植,專用品種面積達10萬hm2,占馬鈴薯種植面積的68%,實現了品種區域化布局。三是平種壟植、地膜覆蓋、豆薯套種等新法栽培技術和種植方式示范,推廣面積逐年擴大,生產覆蓋度不斷提高。四是實行優化配方施肥,肥料用量增加,施肥方式改進。五是加強病害的預測預報和綜合防治,有效控制了晚疫病、環腐病等主要病害的發生。
2.6馬鈴薯加工業壯大,產業利潤增高
該區通過投資興建、改造提升、聯合重組,先后建成以北方淀粉集團、四波淀粉公司、六盤山淀粉公司3家大中型企業為骨干的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20多家,目前形成淀粉系列年加工能力15萬t,收購消化鮮薯100萬t。與此同時,個體私營加工廠和手工作坊的初加工蓬勃興起,年收購消化鮮薯15萬t,加工粗淀粉、粉條、粉皮、粉絲等初級產品產量5萬t左右。近年來,淀粉加工企業新建和技改的勢頭強勁,生產能力、產品質量提高,2005年以后馬鈴薯加工企業增加25家,發展到3121家,共加工淀粉及制品12.5萬t(精淀粉約7萬t),創產值4億元。
加工能力的提高使馬鈴薯利用結構發生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前,寧南山區馬鈴薯總產的70%以上為自食、飼用和留種,加工與外銷不足25%。近年來,大致形成加工消化35%、自食飼用30%、外銷販運25%、留種10%的利用格局。
總體來看,固原市馬鈴薯及其加工產品銷路寬,銷售順暢,其中部分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價格較高;加工、營銷企業利潤空間較大,經濟效益較好。近年來,以早熟菜用型為主的馬鈴薯鮮薯外銷販運量一般為20萬t左右。2004年外銷菜用型鮮薯50萬t,2005年以來外銷更加旺盛,年達到80萬t。流向地主要為廣東、河南、安徽、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市,其中廣東約占40%。2001年以來全區馬鈴薯淀粉系列產品銷量5萬t以上,其中出口3000t,主要消費領域為食品加工、醫藥、紡織、造紙等行業。據有關部門調查,該區加工企業平均每噸粗淀粉可獲利潤500~600元,精淀粉可獲利500~800元;馬鈴薯加工成粉條、粉皮、粉絲等初級產品,一般可增值1倍左右。目前,全區有馬鈴薯外運協會、馬鈴薯生產、加工、銷售的農民經紀人、合作組織105家,活躍于城鄉之間,推進了全區馬鈴薯生產、銷售。在外銷協會、流通組織和農民經紀人的帶動下,鮮食外銷薯年訂單面積在6.67萬hm2左右,外銷鮮薯50萬t;精淀粉銷售在8萬t以上。馬鈴薯產業總產值超過20億元,帶動薯農人均增收300元。
三、馬鈴薯產業發展對策
該區馬鈴薯產業堅持“提高淀粉質量、擴大鮮薯外銷、開發種薯產業”三管齊下,推廣旱作高效栽培技術和最佳輪作倒茬模式,加快脫毒化、專業化、區域化、機械化進程,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開拓市場,培育品牌的總體發展思路,努力打造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種薯繁育生產基地、鮮薯外銷基地和優質淀粉加工基地。全面提升馬鈴薯的產業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3.1抓基地,著力夯實馬鈴薯產業基礎
擴大脫毒種薯生產規模,健全種薯質量控制體系和檢測機構,加快脫毒種薯推廣速度。在穩定面積的前提下,重點推廣馬鈴薯“六化”技術,即種薯脫毒化、品種專用化、布局區域化、輪作制度化、種植標準化、耕作機械化。實施馬鈴薯抗旱增產示范工程,利用綜合配套技術,抓好“種、肥、水”3項關鍵性增產措施,提高了馬鈴薯的單產水平和生產效益。
3.2抓龍頭,著力提升馬鈴薯產業加工水平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投資環境,吸引龍頭企業投資固原市馬鈴薯產業,對龍頭企業在稅收、用地、租金、審批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支持他們投資置業。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加快組建集種薯繁育、基地建設、產品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馬鈴薯產業集團公司,積極引導各類專業合作組織聯強靠大,真正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完善和建立“企業+基地+農戶”的運行機制,嚴格規范品種、生產技術、加工工藝、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程序。
3.3抓投入,創建馬鈴薯產業建設多元投資的機制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加大政府、社會特別是企業對馬鈴薯種薯產業的投入,推動企業成為馬鈴薯種薯產業投入的主體。通過申報項目,爭取中央、地方財政的支持,形成新的投融資體系。自治區在馬鈴薯良種補貼上推行原原種0.23元/粒的原原種政府采購政策和原種生產補貼1500元/hm2、一級種生產補貼600元/hm2的良種補貼政策,擴大生產規模和提高經濟效益;在馬鈴薯貯藏窖建設上,2007年規范化高標準10t馬鈴薯貯藏窖每座補助500元,60t馬鈴薯貯藏窖每座補助5000元,2000t馬鈴薯貯藏窖每座補助15萬元。積極鼓勵種薯營銷龍頭企業和經營部門開展種薯營銷業務,對從事馬鈴薯種薯營銷企業的貸款實行政府貼息,對馬鈴薯種薯營銷做出貢獻的龍頭企業實行以獎代補政策,充分調動種薯企業經營的積極性。
3.4抓服務,創造馬鈴薯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條件
各級政府加大了宣傳和產品推介等工作力度,積極搭建營銷平臺。新建了原州區(火車站)和西吉縣(袁河)2個馬鈴薯批發市場,不斷完善市場信息、交易結算、倉儲運輸等基礎設施,改善流通環境,暢通“綠色通道”,千方百計搞好市場流通服務,提高市場預測分析和開拓能力,不斷提高流通效益和外埠市場占有份額。在充分扶持發揮現有馬鈴薯運銷協會作用的同時,著力扶持和發展馬鈴薯產、加、銷協會,培育建立了一批馬鈴薯中介人才隊伍,通過販運大戶把鄉村收購點和大市場連接起來,建立信息網絡,引導企業和農戶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幫助農民搶抓市場機遇,大力發展馬鈴薯訂單生產、合同生產。
3.5抓科技,著力提高馬鈴薯產業科技支撐能力
以固原市農科所和西吉馬鈴薯高科技示范園區為依托,進一步加強與中國農科院等區內外科研機構的技術合作與交流,積極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以實施百萬畝馬鈴薯抗旱高產栽培示范工程為基礎,重點抓好鋪地膜、雙行靠、換品種、秋施肥、機耕作、一鋤二壅三追肥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抗旱高產栽培和田間管理技術,提升馬鈴薯單產水平和效益。不斷創新科技入戶機制和辦法,以科技特派員的形式和允許科技人員兼職的優惠政策將科技人員吸引整合到馬鈴薯繁種供種的經營主體中來。實現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切實提高馬鈴薯生產技術的入戶率和到位率。
3.6抓品牌,提升寧夏馬鈴薯產品知名度
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以西吉“中國馬鈴薯之鄉”和“六盤山種薯”品牌為依托,統一注冊商標,統一品牌,統一包裝。大力推進馬鈴薯產品和產地的無公害、綠色認定和認證工作,積極吸引更多國內外投資者加盟馬鈴薯產業開發,切實做大做強寧夏馬鈴薯產地這塊金牌,推動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四、參考文獻
[1]郝建鋒,楊建太.泰州區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甘肅農業,2010(9):64-65.
[2]趙永健.商州區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思考[J].陜西農業科學,2010(5):125-127,141.
[3]馬文,王昱力,司懷軍.民東縣馬鈴薯產業鏈拓展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馬鈴薯,2010(4):249-252.
[4]胡高峰.鹽池縣大水坑鎮馬鈴薯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8):373.
[5]程素林.太原市馬鈴薯產業發展探討[J].中國農技推廣,2010(9)6-7.
[6]侯志原.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促進張家口市馬鈴薯產業化發展[J].現代農村科技,2010(15):70-71.
- 上一篇:農場工業經濟推進經驗交流材料
- 下一篇:談論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