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城鄉統籌的規劃設計

時間:2022-04-10 03:29:00

導語:小議城鄉統籌的規劃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城鄉統籌的規劃設計

摘要:城鄉統籌發展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生產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選擇。其基本目的是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使城鄉共享現代文明;其基本內容是在加快城市化發展的基礎上,強化城市主體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之間各種要素的雙向流動,實現資源的共享、互補和合理配置。

關鍵詞:城鄉統籌城市主體土建論文地區經濟

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鄉發展的支撐體系,要突出以基礎設施為先導的方針,加強對城鄉基礎設施規劃的重視和研究,共建共享城鄉基礎設施,使其真正發揮對城鄉空間優化的促進與引導作用,為一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支撐和保障。

一、兗州市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問題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缺乏區域協調

城鄉化的發展使得較多發達地區在空間上已經呈現出連綿化趨勢。但是,各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仍堅持各行政界限內自成體系,各自發展,缺乏協調統一,并表現出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

兗州市作為全國百強縣之一,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均GDP已達到中等發達水平。經濟較好的大安鎮與新兗鎮從城市建設上來看,已與市區完全銜接,但基礎設施的供給由各鎮自行配給,且不成系統。兩鎮無論工業用水、生活用水都沒有統一的供水系統,采用大量的自備井,濫采現象嚴重,據不完全統計,超采量已達167.5萬立方米/年;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缺乏,大部分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境內主要河流泗河、府河、蓼溝河、府河等,均嚴重污染,屬劣Ⅴ類水質;集中供熱、熱源建設滯后,存在大量小型燃煤鍋爐房,10噸/小時及以下小型鍋爐臺數占鍋爐總數的90%,絕大部分以散煤為燃料,能效低,環境污染嚴重。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下

長期以來,我國城鎮體系發展中“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較為明顯,大多數的規劃都將城市作為主要研究內容,忽視農村發展建設,各級政府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城市,這就造成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下的局面。兗州市農村的基礎設施基本都是自建自用,缺乏系統的建設與管理,仍處于較初級階段。農戶用水采用自打井或者簡易供水站,污水采用滲井或散排,取暖基本為自建小鍋爐,垃圾隨處堆放,這些現狀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生態環境,而且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也不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兗州市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狀況沿襲了南方城鎮發展的老路,城鎮用地的無序擴展導致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與混亂,這也是內地城鄉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三、城鄉統籌基礎設施規劃的原則

1、區域性原則

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規劃要從城鄉區域的整體考慮,縮小城鄉基礎設施的差距為目標,突破傳統規劃的視角,打破各行政界限內自成體系的模式,注重區域范圍的城鄉統籌、全面覆蓋,構建城鄉共建共享的基礎設施模式。

2、協調性原則

城市規劃里的基礎設施主要任務是整合協調各類設施規劃,并對影響區域發展的大型基礎設施提出協調措施與建議。傳統總體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中的基礎設施規劃部分雖然面面俱到,但多數是將各專項規劃“納入”其中。因此,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規劃應從整體的發展方向,協調區域化的統籌規劃,避免重復建設、惡性競爭,同時要注重減少城鄉之間差距。

3、適宜性原則

城鄉統籌的發展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基礎設施建設亦是如此,且農村較城市有自身的特點,不能將城市的建設方式直接用于農村。因此,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規劃應結合城鄉現狀、立足長遠,既適于城市、農村各自特點的建設方式,同時保證遠期規劃的戰略性與近期規劃的可實施性,以適應城鄉發展不同階段的要求。

四、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規劃

兗州市城鄉總體規劃中引入和城鄉居民點體系規劃,在空間層次劃分及空間組織模式上轉變了以往的方法,將市域城鄉空間規劃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市域,第二個層面是空間發展片區,第三個層面是群落。群落包括中心城區、鎮區和村莊群落(農村社區)三種空間組織單元。其中村莊群落定義為“在一定自然和社會條件作用下,空間上結合較為緊密,經濟社會方面關系較密切的多個村莊,群落內的村莊以松散而有機的方式彼此服務和聯系。”

通過該居民點體系規劃,有效地聚集了散落的農村人口,有利于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本次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也基于該體系,滿足各層次生產生活需求。

五、區域性供水系統

第一,供水模式的轉變。目前對城鄉統籌背景下的供水系統的研究中,提出區域性供水模式,該模式有兩種,即區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和區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區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側重于管理系統,是對所轄區域的供水及其配套服務企業實行統一管理,但管網系統不一定連成一體,即水源和管網都可能是分散的。該系統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濃縮了一定數量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為整個區域服務,從而有利于供水系統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效能的發揮。區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不僅管理集中,供水也形成一體。該模式是水源相對集中、管網連成一片的供水系統,較多地實行長距離輸配水,是把一個區域內的若干凈水廠及其配套企業聯合成一體,統一開發和分配水資源,不僅為中心城市供水,還同時向周邊城鎮及廣大農村集居點供水,供水面積小至數十平方千米,大至數千平方千米。這種模式比原分散的、獨自的、小規模的供水系統,提高了系統的專業性、合理性、可靠性與經濟性。

第二,兗州市城鄉供水系統規劃。根據余杭、山東、山西等地城鄉供水系統建設的經驗總結,兗州市結合當地地勢平坦的實際情況,應采用區域性供水模式,近期以區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為主,遠期逐步形成區域性集中供水系統。

中心城區:將擴建的兩座現狀水廠與規劃新建的兩座水廠供水聯網,形成中心城區集中供水系統,由兗州市自來水公司管理,加強各水廠的聯通性,保證質與量的安全性。

鎮區與村莊群落:規劃在鎮區或中心群落村莊內建設集中供水廠,由各水廠直接向鎮區及中心群落村莊供水,周邊村莊群落及村莊建設供水站,由供水站供水,各水廠建設管網至就近供水站,各水廠之間由供水主干網連成環狀,最終形成“水廠—供水站—用戶”兩級供水的網狀結構,形成鄉鎮集中供水系統,由兗州市農村供水管理部門統一管理。

遠期隨著城鄉的統籌發展,中心城區供水系統逐步與鄉鎮供水系統聯網,并建設統一的管理系統,最終建成覆蓋全市域的區域性集中供水系統。

六、集中、分散相結合的排水系統

第一,排水系統的發展。近些年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適合小規模污水處理的設施有了較快的發展,這為分散的污水處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目前在城鎮應用較多的小型簡易污水處理設施主要有傳統化糞池、沼氣發酵池、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等,基本特點是結構簡單,費用低廉,易于管理,實施方便。在以往城市建設中,老城區排水體制大多采用的雨污合流制,隨著污染的嚴重,老城區逐步改為雨污分流制,城市新區、小城鎮一般實行雨污分流制,而農村地區基本沒有排水系統。隨著城市擴張并逐步與周邊村莊毗鄰,可將周邊村莊污水排放納入新區、小城鎮統一規劃,打破行政區劃的界定,集中處理,促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節省周邊村莊的污水處理成本。對于不宜排入周邊污水廠的村莊,可分散的設置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單獨處理。

第二,兗州市城鄉排水系統規劃。在兗州市城鄉總體規劃中,結合居民點體系規劃,因地制宜的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加快兗州市治污工程建設。

中心城區:采用雨污分流制。工業廢水由企業自行處理達標后排入市政管網,與生活污水統一由規劃新建及擴建的兩座污水廠集中處理,同時加強再生水的處理回用,可將再生水回用于低質工業用水、澆灑綠地、道路,補充景觀河道用水等,以緩解地下水超采嚴重的局面。

鎮區與村莊群落:采用雨污分流制。鎮區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處理鎮區及周邊較近村莊的污水;距離中心城區較近的村莊群落可納入中心城區統一處理;其他村莊群落可因地制宜地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及濕地系統集中處理。鎮區及村莊群落雨水可以建設雨水管網或采用造價較低的明渠排放;一般村莊沿地面自然排放,可緩建雨水排放系統。

七、多元化能源供應系統

第一,能源結構的發展趨勢。近年來,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越來越重視可再生能源對未來能源供應的重要作用,采取立法和各種政策措施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生物質能,其次是太陽能。我國在《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提出:逐步提高優質清潔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力爭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到2020年達到15%。北京已開始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法》地方實施細則以及鼓勵發展風能、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專項政策措施。

第二,兗州市城鄉能源系統規劃。即滿足供應又保護環境的能源供應系統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有利保障,隨國內外能源結構的調整,兗州市堅持能源開發與節約并舉的發展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強化節能措施,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創建電力、焦爐煤氣、天然氣、煤炭及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同時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用能條件。中心城區發展以電力、煤炭、天然氣為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為輔的能源系統。

鎮區與村莊群落:除電力、煤炭、液化石油氣等傳統能源外,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有兩種形式,即太陽能與改良的生物質能。太陽能可用于供暖、供應熱水。生物質能有沼氣和生物質成型燃料,沼氣利用逐步發展大中型沼氣池,依托養殖場等建設鎮區級、村莊群落級大中型沼氣池,集中供應村民生活或進行發電;生物質成型燃料直接用于家庭炊事、取暖、小型熱水鍋爐。同時要推廣節能爐灶、太陽房、房屋節能改造等技術。

八、建立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

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農村發展的重視。規劃的實施需要各級政府制定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區域性的協調機制、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制度,從根本上改變各自為政的發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場化管理體制,城鄉統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多方籌集資金,可按照國家、集體、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多層次、多渠道增加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可嘗試性的吸引外資,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把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向社會。

《城鄉規劃法》中明確提出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原則,將具有密切聯系的市、鎮、鄉和村莊納入統一的規劃,實施統一規劃前提下的管理,加強市、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保證一定空間距離范圍內的城市、鎮、鄉和村莊在資源調配、生活供應、設施共享等方面能夠實現相互依存、緊密聯系、避免各自為政、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則。

參考文獻:

1.王鵬.城鄉統籌背景下鄉村規劃的空間層次與GIS方法[J].2008年城市規劃論文集.

2.趙洪賓,周建華.新型供水模式探討[J].哈爾濱工業大學,2003,35(11):1354-1356.

3.何維華,鐘澤斌.區域性供水模式的研究[J].給水排水,1998,24(4):11-14.

4.趙燕菁.理論與實踐——城鄉一體化規劃若干問題[J].城市規劃,2001,25(1):23-29.

5.張霞.基于國內外城鄉統籌發展模式比較的幾點思考[J].湖北經濟學學院學報,2007,3(4):51-52.

6.葛廣宇,朱喜鋼,馬國強.區域和城鄉統籌視角下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6,23(2):87-90.

7.楊建軍,曹靜.城鄉一體化的供排水系統規劃初探[J].浙江大學學報,2006,33(1):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