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縣地區經濟狀況考查及發展對策研究

時間:2022-04-27 05:16:00

導語:紅河縣地區經濟狀況考查及發展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紅河縣地區經濟狀況考查及發展對策研究

[摘要]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戰略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課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和體制的日益完善,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貧困地區實現脫貧步伐,加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措施。紅河縣作為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之一,其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增長緩慢。本文作者從調查實際情況出發,剖析了紅河縣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紅河縣;社會發展;特色經濟;政策措施;

一、紅河縣縣域經濟發展情況

紅河縣位于云南南部,紅河州西部,地處橫斷山脈縱谷區南緣,哀牢山脈盤踞全境。地勢中部高,南北兩翼低。境內大小河流20余條,均屬紅河水系。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20.3℃,年平均日照時數1700.4~2049.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340毫米。縣內主要有哈尼、彝、漢、傣、瑤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3.9%,是我國哈尼族主要聚居縣之一。其中哈尼族人口208177人,占全縣人口的75.7%,占我國哈尼族人口的15.2%。縣城迤薩鎮是滇南著名的僑鄉。縣內主要產品有香蕉、蔗糖、棕片等,其中棕櫚種植規模名列全國縣級前茅,享有“棕櫚之鄉”的美譽。境內石膏資源豐富。2003年末,全縣總人口274873人。其中農業人口258615人;非農業人口1625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6‰。截止2006年全縣公路1300多公里(包括省管公路)。①

2006年,紅河縣全縣國民生產總值(GDP)為75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35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2元,恩格爾系數為0.703。其相關經濟指標與全國和全省相比,(見下表):

表一:紅河縣經濟發展水平與全國和全省對比表①

全國云南省紅河縣

經濟增長速度10.7%11.9%6.5%

第一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11.8%18.8%50%

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48.7%42.7%13.1%

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39.5%38.5%36.9%

第一產業增長比例5.0%6.8%6.4%

第二產業增長比例12.5%16.9%3.0%

第三產業增長比例10.3%9.1%7.8%

農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2250.5元1235元

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0.430.490.703

二、紅河縣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通過表中數據可以看出,紅河縣的經濟發展與全國和全省水平相比,已經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能否解決直接影響著當地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著紅河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甚至直接影響到當地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通過筆者調查和走訪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發現紅河縣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精神文明建設落后。良好的精神文明風貌對經濟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對經濟發展起著間接而又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筆者走訪調查的情況,紅河縣的精神文明建設是十分落后的。例如:當地人們認為“禁毒防艾”的宣傳工作只是一種表面工作,對其生活沒有實際意義。究其原因就是當地經濟發展滯后,造成人們教育水平低,所以認為諸如此類的事情只是一種無用的空頭宣傳,但這卻恰恰是造成當地經濟發展不良的潛在因素之一。

(二)基礎建設滯后。根據筆者調查的情況來看,筆者認為紅河縣的基礎建設相當落后,例如:截止2006年全縣通公路里程(含省管公路)僅有1356公里;學生宿舍簡陋,食堂條件差等。筆者認為,紅河縣落后的基礎建設已經導致紅河縣在經濟發展方面信息不對稱,例如通信設施,交通設施,水利設施的不完善直接導致了外地投資資金不足,而本地資本卻又無力承擔當地企業的成長。即使有小企業能夠生產一定的產品,由于條件限制,也只能供內部消化,使其不能形成規模。例如甘蔗是當地的農作物之一,而當地糖廠所生產的糖價格比其他地區高出幾乎一倍,可見當地的企業發展沒有持續性和競爭力。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第二產業在當地經濟只占13.0%,遠遠低于全國和云南省平均水平。以上這些因素已經直接影響紅河縣目前的經濟增長并且將持續影響未來經濟的增長。

(三)產業結構不合理。從表一可以看出,在紅河縣的經濟比重中,第一產業的比重遠遠高于全國和全省水平,而第二產業比重卻又遠遠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而據筆者調查,當地的第三產業還沒有鮮明的特色和強勢發展的競爭力。因此可以說紅河經濟的不發達一定程度上是由其產業比例不合理造成的。究其原因,產業比重的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和人才匱乏所造成對的。但是由于當地的經濟的發展狀況導致政府無力大力建設各項基礎設施。而作為民族地區,應該具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高素質建設隊伍。來為當地的的經濟建設服務,但是由于當地的基礎教育發展狀況已經影響當地不具備培養一批本土優秀人才的能力,而當地社會教育事業卻又反過來影響當地經濟發展,因此造成了惡性循環。

(四)二元經濟矛盾表現突出。美國經濟學家W.A.劉易斯提出的二元經濟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是由兩個不同的部門組成的:一是以現代化技術為特點的經濟部門,或稱現代部門、資本主義部門;二是以傳統的落后技術為特點的農業部門,或稱傳統部門。這兩種部門的并存被西方經濟學者稱之為二元經濟或二元結構。它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過程。城鎮和鄉村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就可以反映二元經濟結構嚴重程度。比較勞動生產率描述了產值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的偏離程度(沒有偏離時比值為1)。產值結構與勞動力結構偏離度的大小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特別是農業勞動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城鄉比較勞動生產率差值反映了城鎮和農村這種偏離程度大小差距的總和也即反映了二元經濟結構的反差。從紅河縣農村和城鎮的產值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的偏離程度(根據筆者調查估計比值為1.3左右),因此其比較勞動生產率比較低,一方面以現代化技術為特色點的經濟部門沒有發展起來。而以傳統的落后技術為特點的農業經濟卻嚴重滯后。所以導致紅河縣二元經濟矛盾在紅河縣表現的非常突出,雖然二元經濟是發展中國家必須經歷的過程,但是紅河縣也必須采取一定措施盡快改變這種現狀。

(五)經濟發展特色不鮮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到目前,經濟形式已經多樣化,同時各地發展水平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特別是東南沿海憑借資金、技術等在傳統經濟方面占據了很大的優勢。而紅河縣的經濟一直以傳統農業為主,即便是按照當地所說的特色產業,也是在政府保護下或者跟隨別人的特色產業,根本擔負不起當地經濟發展的重任。而經濟無特色的發展直接導致當地與外界沒有競爭力,造成經濟發展不能可持續發展。

(六)政府行政成本過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干什么,這是目前我們整個國家行政都在探索的問題。就紅河縣政府來說,可以說是政府什么都做,從農民基本經濟生活到當地宏觀經濟調控。按照公共經濟學的觀點,當政府提供的產品的邊際成本高于私人所提供的產品的邊際成本價格時,就必然造成資源配置的浪費。而紅河縣各級政府一切都做就必然造成行政成本過高和社會資源浪費。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背上了承重的包袱。當然目前來說政府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干預是必須的,但是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市場經濟觀念的樹立,政府轉變其職能作用是必須的。

三、紅河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紅河縣作為少數民族哈尼族主要聚居地,在其經濟發展雖然落后,在其潛在文化資源尚未開發,特色經濟不鮮明和基本沒有支柱產業的情況下,筆者認為,紅河縣必須領導干部必須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為人民服務的態度,用極大的耐心和帶領當地人民致富的決心,認真思考,仔細研究如何解決基礎建設問題,培育當地特色產業問題,如何發揚哈尼民族文化,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在整個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精神文明建設要作為經濟發展的先導工作。

紅河縣經濟發展滯后,主要是由于人們的市場經濟觀念和競爭意識比較差,而這些的提高就要求當地政府必須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來做。在精神文明的建設過程中,要必須注意民族文化特色。不斷開發文化內涵,為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保證。

(二)經濟發展以保護環境為前提,著重發展生態旅游。

紅河縣地處紅河上游南岸,其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其經濟發展的根本。生態環境的變化不僅影響當地,而且影響紅河的廣大下游地區。建設紅河縣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不僅可以改善當地的投資環境,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步伐,而且對改善整個紅河流域生態環境也具有重大意義。只有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紅河縣地區豐富的資源才能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只有具備良好的投資環境,才能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加快發展步伐,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邁進。

紅河縣作為一個旅游資源豐富而尚未開發區域,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旅游道路是縣委縣政府必要的課題之一。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抓水質,開展各項保護措施,讓重點湖泊的水質總體趨于穩定和改善,為生態旅游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讓到紅河旅游的游客能夠嘗到與眾不同的水,讓紅河的水成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并積極鼓勵以水為主要原來的產業開發。

2.抓關鍵,堅持生態、旅游與地方經濟的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以經濟建設促進生態建設。生態旅游主要表現當地的原生態風貌,讓更多的游客到紅河縣后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3.抓特色,積極探索紅河縣生態旅游的正確發展之路。組織專家學者進行生態旅游的研究和規劃,努力將旅游業建成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與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相依相融,使之成為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

因此紅河縣應該積極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讓旅游者領略原始生態的自然景觀,體驗民族文化風情,同時又充分保護旅游需求的生態環境,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是生態旅游的關鍵。

(三)基礎建設要作為經濟發展前提保證。

根據筆者調查發現,紅河縣的基礎建設嚴重滯后,直接影響了當地發展。因此,紅河縣必須要加快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基礎建設的過程中不斷融入當地的文化內涵,為當地的旅游文化產業做好準備。只有這樣,才能讓紅河縣的經濟發展具有前瞻性和持久的競爭力。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創造前提,提供保證。

(四)積極努力融入昆明—玉溪—思茅經濟發展帶。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紅河縣的經濟發展滯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當地的交通不暢,信息落后造成的。因此的發展就必須有經濟發展較快的相應地區帶動才能夠更好的發展起來。而在所有的經濟發展帶中,筆者認為加入昆明—玉溪—思茅這一經濟帶是比較好的。因為這一地帶交通基本是一體化的。同時產業相似而非趨同。因此可以說加入這一經濟發展帶對紅河發展是十分有利的。而加入這一經濟帶就必須要做好以上準備,只有這樣才能在經濟的發展和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五)努力減少城鄉二元經濟的矛盾和沖突。

許多經濟學家經過認真研究認為:地方的經濟落后不是由于本地與其他地方的差距太大,而是由于當地的城鄉之間的差距太大,若有效較少城鄉差距就可以使得當地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變化。①因此對于紅河縣的發展來說,努力減少城鄉之間的差距(即較少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矛盾和沖突)也就成為政府必須努力的事。而這種減少城鄉差距是要在大力發展城鎮經濟的前提下,努力減少城鄉二者之間的差距,而不是壓制城鎮經濟的發展來達到二者的平衡。

(六)加快地區金融建設,實現地區經濟發展又快又好發展。

一些學者研究認為:農村的不發達主要是由農村的金融資本不發達所造成的。②特別是在像紅河這樣的民族地區,由于人們長期處于傳統的自給自足經濟模式當中,人們更加認識不到資本對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加快地區的金融建設,使得像農村信用合作社這樣的機構在地區的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七)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和優化,加強對棕櫚等主要農作物的支持力度。

在紅河縣的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處于非常低的水平。因此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紅河縣主要應該以棕櫚、石灰巖和和甘蔗等農林經濟產物為主要資源。引進先進技術,不斷發展第二產業。同時也要在當地的農業發展中加入科技成份,使得種植科學化、規范化,實現農業高效增產增收。

(八)培育特色產業,為經濟發展提供充分保證。

特色產業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內只有分布在本地區而其他地區沒有卻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產業。而并不像目前紅河縣養殖的童子豬等在農民還沒有得到收益之后就損失大半,極大的床上了農民的積極性。因此特色產業的培育則需要當地人們仔細研究,反復論證并積極準備條件。讓其在地方的經濟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經濟長遠發展提供充分保證。

(九)轉變政府職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在紅河縣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可以說是管的很周到,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的發展只有市場說了算,政府的強迫并不能給人民帶來什么福祉,相反政府強迫下的經濟發展只有勞民傷財。那么政府應該做什么,而不應該做什么呢?經過和當地農民交談后筆者發現:農民缺少的是信息,缺少的是產品運輸的擔心以及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科學發展。而這些卻恰恰是農民自身的努力所完不成的艱巨任務。自然而然就市政府的事。因此紅河縣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努力轉變自己的職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四、結語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就必須發展有自主特色和可持續性發展的新型的縣域經濟格局。希望紅河人民在政府的帶領下,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引進先進技術,面向國際市場,巧打生態旅游牌,大力支持旅游和棕櫚等支柱產業,使綠色環保、可持續性、科技型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主打產業。相信在紅河人的共同努力下,當地財政收入會持續增加,就業持續增加,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不斷提高,創造處獨具特色的和諧民族地區新農村。

參考文獻:

[1]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十點建議.宋桂蘭[J]青海金融.2003(7):7—9

[2]加快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法律問題.施文正、戴燕[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66—68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胡恒松[J]北方經濟.2005(12):16—19

[4]金融發展理論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研究.劉梅[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8):15—19

[5]文化產業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探析.趙靜[J]桂海論叢.2003(6):85—87

[6]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與西南民族經濟.黃定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0

[7]民族經濟與社會研究.楊文安[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6

[8]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理論透視?發展分析?模式構建.李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

[9]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資金瓶頸及資本形成的途徑.李昌南、魏潤卿[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57—61

[10]云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者麗艷[J]云南社會科學(2003年理論專輯):21—23

[11]關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問題和建議.趙顯人[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5):7—14

[12]中國縣域經濟發展論: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與出路.楊蔭凱[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9

[13]縣域經濟發展及結構優化的理論與實踐.隆少秋[M]廣州:華南工學院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