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農業經濟中的問題及路徑

時間:2022-12-04 04:17:11

導語:探討農業經濟中的問題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討農業經濟中的問題及路徑

農民種什么,養什么,不是政府說了算,也不是農民隨心所欲的想種什么種什么,想養什么養什么,而是由國內外市場供求狀況決定的。近年來,一些地方在農業結構調整中,不研究市場規律,給予農業補助,讓農民搞一些“形象工程”,政府盲目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造成農業生產能力的大起大落,農民投資的巨大損失,要按照中央1號文件確定的“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基本思路,繼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力度,為農民增收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機制不完善,科技創新成果推廣轉化難在我國,從事農業科技創新研究的單位眾多,科研力量相對薄弱,各自在封閉的系統內活動,互相之間缺乏優勢互補,科研經費少,運行效率較低,科研條件和設施簡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風險防范機制不完善,造成科技創新成果推廣轉化水平較低。

“三農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三農問題”解決好了,我國經濟就會得到質的飛躍。針對農村經濟發展中現實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各級政府要從實際出發,認真調研,以提高農民增收為出發點,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優化市場環境,搞好服務指導,不斷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做好農業結構調整,促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1.完善和加大政府農業投入機制,切實增加農業投入

近幾年,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不斷加大了力度,政府部門要抓住機遇,大破舊的資金投入機制,建立和完善以國家財政資金為導向,以集體和農民投資為主體,不斷吸收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只要對農業發展有利的資金都可以投入到農業中去。

2.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調整農業結構

農業是一個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的產業。2008年8月,農業部修訂實施《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提出若干對策建議,各級政府要根據地方實際情況,根據當地實際條件和區域特點,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大力推廣良種工程,這是農村經濟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地方政府要及時轉變職能,建立健全各項服務流程,變管理為服務,幫助農民了解市場信息,搶抓市場機遇,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合同農業,實現企業加基地的經營模式,解決農產品的銷路,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3.加強農業知識培訓,提高農村勞動者綜合素質

要經常性的組織農業專家和農業科技人員深入農村傳授科技知識,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普活動。并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技術大比武、農產品名特優評比活動,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4.抓好強農惠農政策落實,促進產品產業升級

繼續加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增加農民的收益。逐步增加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全面落實國家對糧食、油料、肉類、奶類等農產品生產的各項扶持政策。加大對優勢農產品生產大縣的獎勵補助,鞏固、完善和強化水稻、生豬等現有農產品補貼政策。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補貼品種和補貼標準,制定補貼辦法。各級政府切實增加農業投資比例和總量,加大對優質農產品優勢產區建設的扶持力度,完善農民收入性補貼政策,加大技術應用性補貼和生產性補貼力度。進一步擴大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完善補貼辦法,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加強農業支持保護,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最低收購價和國家臨時收貯政策,保持合理的價格水平,保護生產者正當權益。

總之,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中第一產業比重過大,二三產業比重過小。在農作物的種植結構不合理,優質產品的比重低,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要按照農業部修訂實施的2008-2015年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總體規劃和16個優勢農產品分品種具體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構建起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我國優勢農產品快速、穩步、健康、可持續發展,使農村經濟得到健康發展。健全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服務設施,為投資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現代農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作者:鞏曉玲單位:章丘市刁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