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時間:2022-11-27 11:22:38

導語:農村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摘要】經濟管理可有效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較高的管理水平將使當地獲得比較優勢,其經濟也可獲得快速的發展。本文將對我國農村的經濟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并詳細介紹制約鄉村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的各種因素,同時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農村經濟;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策略分析

依據2017年的最新統計,我國共有農業戶籍人口5.9億人,占我國總人口數量的41.1%。但2017年農、林、牧、魚的總產值約為114696.2億元,約占我國GDP總量的13.7%。由百分四十的人口分享百分之十四的經濟成果,村民的增收問題愈發困難。同時近年來的基建項目大幅減少,農民工的就業渠道不斷縮窄,城鄉差距將進一步擴大。

一、農村經濟的主要問題

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首先,我國農村的產業結構普遍較為單一,農牧業是我國多數鄉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在后工業化時代背景下,農業生產的利潤難以得到保障。其次,生產效率低下是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國地域廣闊但地形較為復雜,多數的農村地區無法開展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因此家庭仍然是我國農村的基礎生產單位。同時我國6億農業人口共有耕地21億畝,人均不足3.6畝耕地。有限的土地資源也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小農經濟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再有,我國農村地區吸引資源的能力普遍不足。城鎮的發展必將吸引大量的社會資源,加之我國城鄉建設的巨大差異,鄉村資源流失的問題將更加嚴重。經濟管理是整合資源的關鍵因素,也是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解決農村經濟問題必先優化鄉村地區的經濟管理水平

二、農村經濟管理中的突出問題

(一)缺乏經濟管理人才。經濟管理需要由優秀人才執行,但我國鄉村的經濟管理人才普遍較少,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我國鄉村的教育水平相對滯后,居民的綜合素質普遍不高。在這一環境中,具備潛質的人才難以得到鍛煉。同時我國鄉村地區的工商業相對落后,經濟類人才也缺乏適合的成長空間。其次,由于管理機制的問題,部分優秀人才以及大學生村官難以得到應有的尊重,其專業特長也無法獲得發揮。再有,經濟管理人才通常對生活條件以及子女教育具有較高的要求。但由于鄉村地區的發展普遍落后,因此這部分人才難以在鄉村地區長期工作。經濟管理的顯效周期較長,因此其需要具有連貫性與規劃性,短期的工作難以為當地帶來明顯的改變。(二)基層管理混亂。我國部分鄉村地區的基層管理較為混亂,這一問題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例如,部分地區存在“新官種新田”的問題。這一現象是指,部分新上任的領導會依據主觀判斷,在本地區推廣新型的種植品種,但這樣的管理模式往往存在較大的風險。其次,由于鄉村地區的監管工作較弱,因此部分地區的財務管理較為混亂,人際關系也比較復雜。在這樣的環境下,經濟管理常常會夾雜著個人利益,普通村民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三)“一事一議”制度的弊端。“一事一議”制度是指農村地區的公共設施建設,需要在獲得多數村民的同意下方可開展,這一政策的初衷是要遏制鄉村基層建設的亂象,并減輕農村居民的負擔。但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多,部分居民對于公共設施的建設意愿不斷減弱,相關項目也難以開展。基礎建設是發展新型產業的必要條件,也是促進商品流動的重要因素。例如,兩村的果熟作物同時面對滯銷的困境,擁有完善交通體系的鄉村可利用更低的交通成本,低價出售滯銷產品以減低損失。(四)市場對接不充分。我國部分農村地區仍然游離于主流經濟體系之外,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部分鄉村居民通常會消極等待收購商的上門服務。被動的銷售方式,會使糧食的收購價格與市場零售價相差數倍。其次,部分鄉村消費市場的開發不夠充分。完善消費市場會使本地形成消費循環,就業將大幅增長。深入開發消費市場會有效吸引外部資金的進入,總體消費價格也將相對下降。

三、提升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我國鄉村地區普遍缺乏優秀的經濟管理人才,這一問題成為了制約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提升鄉村經濟管理水平的過程中,該地區應當完善本地的人才引進機制。例如,當地的縣委組織部可要求即將被提拔的經管干部進入鄉村地區鍛煉,在這過程中,鄉村可得到優秀的經管人才,而經管干部的編制與生活條件都將得到保障。其次,經濟發展離不開企業家的參與。因此我國應當著重培養鄉鎮企業家的綜合素養。例如,各縣市的經管部門可與教育部門聯合開辦短期培訓班,并邀請鄉村地區的企業家參加。通過該培訓班,鄉鎮企業家的理論水平將得到提升,視野也將更加開闊。同時通過這一平臺,企業家之間可建立更為穩固的聯系。(二)加強基層經濟治理。當下我國多數農村地區采用了選舉的方式任命村干部。但由于農村的人口基數較小,因此在選舉村長干部的過程中人情因素往往會起到關鍵的作用。受此影響,部分村干部常常會將家族或親友利益置放在村民集體利益之上,其財務管理以及經濟管理水平也難以得到提升。針對這一問題,上級政府可在提升農村經濟治理水平的過程中,制定“選、管結合”的治理方式。首先,上級部門可在基層選舉的基礎上,對村集體的財務工作進行更為有效的監督。同時,上級政府可充分利用大學生村官的作用,及時了解基層的真實信息,從而使鄉村農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三)以縣財政為基礎引進社會資本。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多,“一事一議”制度的弊端愈發凸顯。這一問題嚴重制約了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上級政府可利用新農村建設的契機增設鄉村基礎建設基金,并以此為基礎積極引入社會資本的參與。在當下的環境中,鄉鎮財務統管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因此以縣財政為基礎建立農村基礎建設基金,是較為有效的治理策略。同時考慮到縣財政的規模普遍較小,因此中央政府可制定定向的撥款計劃。其次,在建設鄉村基礎建設的過程中,基層政府應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并通過明確法律義務的方式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例如,部分鄉村在建設蓄水池的過程中,可首先向縣財政申請周邊的道路建設資金,之后可邀請社會資金建設蓄水工程。同時為了保障投資人的利益,村集體可將蓄水池的養殖權長期轉讓給對方,并在合同中明確規定最高用水量,以保障水池的蓄水深度。通過這樣的措施,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將得到提升,經濟建設也可獲得更好的支持。(四)與市場充分對接。部分鄉村地區與主流市場對接不充分,以至居民的經濟利益嚴重受損。針對這一問題,基層政府可聯合當地村民共同組建農產品產銷公司,通過企業化運行的方式,鄉村居民的利益將得到保障。同時,基層政府可增設招商引資部門,通過該部門的工作,鄉村地區的消費市場將被激活。

我國鄉村的基層治理往往較為混亂,這一問題嚴重阻礙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此,我國應當通過完善治理體系等措施,提升當地的經濟管理水平,以增加普通居民的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武衛敬.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淺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02)

[2]陸洪彩.農村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企業研究,2013(14)

[3]張鳳岐.簡議農村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4(36)

作者:郭寶林 單位:河南工程學院經濟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