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

時間:2022-12-08 05:21:51

導語: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

摘要:近年來,伴隨著國家政策的推出,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得到不斷的發展與完善,與此同時,農村經濟也隨著前者的不斷變化而變化,人們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高,在現階段由于經濟的增長使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需求提高,而農村金融機構僅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對此不能達到人們所期待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也妨礙了農村經濟的前進腳步,所以,當下我國應加快步伐深化對農村金融機構改革。本篇也是針對當前的背景進行了透徹的分析,首先分析了兩者發展的必要性及發展歷程,得出兩者在發展進程中的關系。其次,提出了在兩者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并闡明了解決存在問題的對應措施。最后,通過綜合分析,為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村經濟增長提出對策研究。

關鍵詞:農村金融機構;農村經濟增長;對策研究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1.研究背景。整體而言,相比于發展前期,現階段我國在內的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村經濟方面發展速度都較快,此種成效的顯現也是與我國的政策扶持是離不開的,有資料顯示,我國多次了關于增加農民收入的相關文件,足以表明我國對農村經濟的重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發展的還是很不成熟,過程中仍存留一些尖銳的問題亟待解決,因此農村的一系列問題客觀地成為國家經濟問題的重點所以開展本次研究。2.研究意義。農村金融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意義,主要為:(1)它的服務對象比較有針對性,能夠脫離許多邊邊角角的局限,切于實際,放寬政策,給農村、農民、農業更多優待,使農村經濟得到更大的發展。(2)農村金融機構給農村提供更多的機會,能夠促進其蓬勃發展。目前,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強促進作用,但伴隨一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加之國內故有的金融抑制傾向性問題,兩者發展的舉步維艱,這便需要國家和人民積極配合,自身應該科學、有效地調整策略,做出更好地應對措施,使兩者能夠呈上升趨勢發展,繼而提高我國的國民經濟。(二)研究目的。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農村金融機構,是在一定時期內對農業進行保護與支持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這也是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人們所需求的,時光飛逝,世事變遷,在現階段就是在推動市場經濟建設前提下,不斷的完成自身的發展,適應社會的需要,實現其最大的意義與價值。(三)研究方法。本篇文章遵循尊重事實的原則,將以往調查資料與實際相結合,由于調查期初對該課題的深層含義不能深入體會,所以運用了互聯網在萬方數據庫等網站查詢了相關資料及數據解析,并去圖書館借閱相關資料進行初步了解,然后通過詢問相關專業人員進一步學習。本文主要運用問卷調查、文獻查閱以及比較分析作為研究的主要方法,通過這些方法了解了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村經濟在其發展的進程中并不如意,因此應該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去解決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與對策。

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必要性

(一)農村金融機構。1.農村金融機構的基本含義。含義:農村金融機構是一種通過提供經濟服務以增長農村經濟的業務平臺,該機構的服務對象比較有特殊性,主體人群是農村的居民,因此是實現農村經濟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載體,能為人們創造意想不到的價值。實質上,它僅是金融機構的一小部分,但卻類型眾多,極具特色,不可或缺。2.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我國的農村金融機構主要有存取款、查詢、結算、信貸業務,經過一次次的嘗試與更新,我國目前的農村金融機構也依附著保險、投資、證券、期貨等業務,但是這后面的幾種業務在目前發展趨勢上看還不是很被國家和人民重視。當前我國的金融服務包括正規的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也包括一些民間的金融服務,然而兩者的發展還在不斷的摸索中,并未達到最好的效果,使農民不能得到周到的服務,滿意程度不佳,因而還需一直革新改進,切實做到為民服務。(二)農村金融的深化改革。事物的發展往往是呈現持久的向上走勢才會得到人們的一致認同。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在固定期限內得到了較大的成績,人們對其要求也逐漸增多。另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農村金融的進步,近年來經濟基礎數不斷地上升,加強改革又是農村致富的重要項目。由于這種背景的長期存在,改革是大勢所趨,然而事事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順利,在過程中還是會存在不盡人意方面,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國家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措施,例如,除了進行一些有益的金融嘗試,還引進GB模式[5]等,使問題找到了有效的解決出路,這些措施的應用我國也可以積極借鑒。農村金融革新和深化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問題,每一步都有反對和質疑的聲音,使得改革不能及時地抓住時機推進,這一點是我們值得注意的,加緊深入研究探討,使我國的經濟建設更上一層。(三)農村金融體系的相關理論。都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實踐終究回歸于理論,再經過實踐反饋于理論,因此透徹了解理論研究,才能將其更好地結合運用到我國的發展中去,相關專家研究出了幾種相關的理論。例如,經過不斷的研究分析,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金融發展模式論,強調“需求追隨”和“供給領先”模式,意在表明是金融需求導致了金融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的理論被提出,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通過實踐并沒有達到目標,但是還是使各國重視了金融的發展。后期又有專家研究出來“金融束縛論”,使發展中國家通過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來規范金融組織行為,促進金融服務供給。20世紀90年代中期,茲維•博迪和羅伯特•默頓提出了金融功能觀理論,又名“功能范式”[2]。通過以上對金融體系理論的了解,各國更加的重視了它的發展,又將金融理論的發展更加具體化、細致化,派生出農村的金融理論,并進行相應的改進和完善。1.農村信貸補貼論。在那時農民的生活水平較低,一些商人為謀取利益大肆的提高借款利率,這種情況只能使農民更加貧困,對此國家提出農村貸款補貼論,給予農村地區更多的財力支持,并很大程度的降低借款利率,雖然由于人群的特殊性此項理論很難從中賺取利益,然而一定基礎上也增加了人們的收入。所有的事物都是利弊共存,此項理論也不例外,由于國家支出的財力過多,一方面也加重了國家的壓力,另一方面現實的發展往往是背離理論的理想方向,一部分金融機構更愿意將資金投入到收入頗多的農民手中,這樣農民的收入發展水平依然是不平衡的,此項理論的發展沒有發揮到極致的作用[2]。2.農村金融市場理論。由于第一種理論的局限性,例如,它主要是針對農村這種區域性較強的地區,它的發展只能是政府扶持的對象,卻不能為農村商業金融發展提供價值,這樣就會存在很大的資金漏洞,因而這種理論不可用。而農村金融市場理論從其字面意義就能得知從市場切入,發揮它的光與熱,合理安排,政府減少干涉,對于非正規的農村金融機構也應該朝著正確的方向引導,而不是直接取締。農村金融市場理論的發展相對于農村信貸補貼的發展就較為全面,因為它不僅使國家、農村的整體經濟能夠有所增長,更能促使每家每戶居民的經濟能夠提高,加快全面提高小康生活的進度,但是此理論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它在某種程度上過分的依賴市場的作用,成本相對較高[3],而且在某些方面發展的不夠完善還是需要國家的扶持,得不到理論所期待的效果。(四)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必要性。一個國家的發展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是唇齒相依的,發現一些歐洲國家工業革命的誕生,得益于國家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的作用。農村金融機構與農村經濟兩者從屬于前者,之間的關系也是與前面相似,兩者融為一體,互為影響,美國本身對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比較關注,又深刻的意識到了這一點,實質上它從事農業的人口數量極少,然而它農業的發展程度卻位于世界前列,是因為農村金融機構在資金提供上覆蓋到美國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和各個區域,成效極為顯著,這個例子的提出充分表達了發展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的深遠影響,這些也需要我國深刻的思考,作為農業大國,但相對于其他行業農業卻遠遠落后于他們的發展速度,因而要抓緊發展兩者的關系,這樣我國總體經濟才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韓俊.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建設[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2]霍焰.農民收入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互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3.

[3]葉維武.金融深化與中國農村經濟發展[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

[4]趙海燕,刁海娜.美國農村金融體制及其借鑒[J].世界農業,2014(04):78-82.

[5]李巧莎,趙英英,吳宇.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研究[J].北方金融,2015(04):18-22.

[6]陳茂林.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0.

作者:黃彬 單位:沈陽市汽車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