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區域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01 02:39:00
導語:工業區域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揮,是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工業在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當前,在我國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中,國防工業將發揮更加積極和主動作用。為了使國防工業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必須按照國防工業自身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認真把握和努力解決好一些關鍵性問題。
[關鍵詞]國防工業,西部大開發,老工業基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中國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國家。縮小地區之間發展差距,努力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當前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工業在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當前,國防工業在推進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應該繼續發揮更加積極和主動的作用。
一、國防工業在推進新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
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明顯特征,一是不平衡,二是東部發達,中西部地區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防工業幾次大規模的重新布局和調整,使我國落后地區的發展有了一定的科技和工業基礎,國防工業成為推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
1.“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建設,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中國近代國防工業產生于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從1889年張之洞在武漢創建我國第一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60年里,由于統治階級政府的腐敗無能,加上外國列強的侵略和破壞,中國國防工業的發展不僅規模很小,速度很慢,而且布局很不合理,多數集中在東部沿海和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區。國防工業的這一布局不僅使其國防功能受到嚴重的影響,而且其應當發揮的經濟功能,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功能受到嚴重的制約。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保障國家安全的需要,如何盡快地建立起自己強大的國防工業,是擺在我們黨和政府面前的一項迫切而艱巨任務。新中國國防工業建設的大規模展開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并集中體現在156項重點建設工程項目上。“一五”計劃時期,由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不僅安排了大量的國防工業建設項目,而且在地區分布上進行了比較合理的布局。
“一五”計劃時期,由蘇聯援建的實際施工項目工程為150個,軍工企業占了44個,包括航空工業12個、電子工業10個、兵器工業16個、航天工業2個,船舶工業4個。[1](P297)其它施工項目工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與國防工業相配套的基礎工業,如鋼鐵、機械設備制造等。“一五”計劃時期的工業布局,是按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備戰的需要來進行的。指出:“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新的工業大部分應當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備戰,這是毫無疑問的。”[2](P723-724)從工業布局的實際情況看,國防工業的新建項目主要安排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其比重遠高于被安排的中西部的民用項目。如,由蘇聯援建的106個民用項目中,被安排在中西部地區的只有32個;而在蘇聯援建的44個國防企業中,安排在中西部地區的卻有35個。國防工業是先進工業的重要體現,國防工業新建項目集中安排在中西部地區,為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一五”計劃完成后,內地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產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1](P298-299)
2.20世紀60年代展開的三線建設,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
“一五”計劃完成后,盡管我國地區之間發展極不平衡現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觀,但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先進的工業基礎仍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和邊遠山區的工業基礎還十分薄弱。到1964年,由于國際安全形勢的惡化,全國的經濟工作重點開始轉向戰備的軌道,并在三線地區(西南、西北內陸省份)進行了大規模的以國防工業為主體的戰略后方建設。三線建設初期的國防工業工程項目主要有: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以成都為中心的航空工業基地,以重慶至萬縣為中心的造船工業基地,陜西的航空工業、兵器工業基地,甘肅的航空工業基地,云南交界的攀枝花鋼鐵基地及酒泉鋼鐵廠等。[3](P2866)1969年,由于中蘇邊境沖突和周邊安全形勢的緊張,再度掀起了三線建設的高潮,要求把國防工業、科研重點項目迅速搶上去。在1970年擬定的“四五”計劃中,用于三線建設的投資和建設項目占全國計劃的一半以上。
從1965年到1980年,我國在13個省、自治區開展的三線建設,歷經三個五年計劃,共投資2050余億元資金,幾百萬人力,安排幾千個建設項目,建立了雄厚的軍工生產基礎和尖端國防科研試驗基地。三線建設的開展,初步改變了我國內地基礎工業薄弱,交通落后,資源開發水平低下的工業布局不合理狀況,初步建立起具有相當規模、門類齊全、科研和生產結合的戰略大后方工業交通體系。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內地共形成固定資產原值達到1400億元,約占當時全國的1/3。[3](P2869)盡管三線建設中出現了一些偏差,但它促進了內地省區的經濟繁榮和科技文化的進步,給內地建設帶來了發展機遇,為我國區域經濟的進一步協調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一些過去人煙稀少的荒山僻野現成了著名的新型工業城市,如攀枝花、十堰等,一些長期不發達的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涌現了不少中小工業城市,內地與沿海地區的各種差距有一定程度的縮小,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
3.改革開放后國防工業的調整改革,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并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針。與此同時,對國防工業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革。國防工業的調整和改革主要表現為三線建設的調整和搬遷,以及以“軍轉民”為重點的改革。為適應改革開放形勢的需要,從1979年到1983年,中央和國務院決定三線建設進行三個方面的調整:一是縮短基本建設戰線,調整投資方向,停建、緩建一批基建工程;二是一些生產任務嚴重不足的企業轉向民品生產;三是對少數選址不當,難以維持生產,或者重復建設、重復生產的工廠和科研院所,實行關、停、并、轉。1983年底,國務院成立專門機構,對三線建設進行全面調整改造,一是調整企業布局,二是調整產品結構,三是技術改造。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三線建設的調整和搬遷,以及轉入以“軍轉民”為中心的調整改革,是發揮效益的再創業階段。它為內地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革開放后的調整和改革使國防工業實現了適應市場經濟的再造,許多企業通過轉型已經成為馳名中外的民用集團,如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車制造廠轉制為主要生產系列民用車輛的“東風”汽車集團、重慶兵器工業基地變成占世界產量第一的“嘉陵”摩托車集團。不少三線基地還走出國門,面向國際市場拓展業務,如西昌導彈基地用長征系列火箭為世界多個國家發射了衛星,并成為世界知名的衛星城。通過軍民結合的產品改造,到1990年,軍工企業的民品產值已經達到155億,占當年軍工企業產值的75%,比1985年增長了1.93倍。[3](P2873)經過調整和改造,中西部地區的高技術產業已初期規模,在一些具有相對優勢領域初步構建起高技術產業群,如光電子產業、軟件產業、新型電子元器件,智能儀器儀表、航空產業、衛星應用產業、生物醫藥等,形成了一批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高技術產業。改革開放后的國防工業的調整和改革,使國防工業成為催生西部開發、實現西部崛起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國防工業與我國當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成功實施
改革開放后,我國實施的是以發展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為重點,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的非均衡發展戰略。這一發展戰略的實施,雖然我國總體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區域經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傳統上比較落后的中西部地區依然落后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而且差距呈現不斷擴大趨勢。一些過去經濟相對比較好的地區出現了明顯的衰退現象,如東北老工業基地。為改變地區之間發展極不平衡的現狀,努力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近年來我國政府先后制定和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我國國防工業多數地處中西部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國防工業對國家西部大開發、東北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成功實施具有積極的作用。
1.發揮國防工業的優勢,可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加上自然環境等諸因素的制約,我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產品加工層次淺,耗能高、污染重,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低的問題十分突出。在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傳統產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且技術老化現象嚴重,技術層次比較低,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嚴重滯后。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促進產業結構向更高層次發展,不僅是西部大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所面臨的共同任務,而且是西部大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成功實施的關鍵。西部地區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升級需要重點解決三方面問題:一是特色產業的發展;二是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三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國防工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標志,發揮國防工業在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的優勢,可促進西部地區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升級。
西部地區在能源、礦業、機械、旅游、特色農業、中藥材加工等產業具有一定的優勢,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優勢產業主要是鋼鐵、機械、石油、石化、醫藥等基礎產業和原材料工業。因此,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發展特色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則是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揮國防工業的技術優勢,有助于西部地區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優勢產業的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促進特色產業的發展。比如,利用軍工遙感衛星等先進技術調查土地、林業、水利資源,監測生態環境、洪澇干旱、森林火災等,能有效地促進特色農業、旅游業等產業的發展。另外,發揮國防工業的技術優勢,還有助于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如軍工企業和科研院所通過向民用傳統產業轉移先進技術,可加快民用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進程;而軍工高新技術的商業化開發和產業化發展,則可直接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直接利用軍轉民成果,可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國防工業在調整、改造和市場化轉型過程中,普遍進行了軍轉民,涌現了一大批軍轉民企業和軍轉民技術成果。國防工業的軍轉民成果,已經或正在成為西部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重要經濟增長點。比如,陜西目前已形成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電子城、航天城、飛機城等高技術密集區域;四川的軍工涉及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機械冶金、化工醫藥、新型材料等多個領域,國防工業的軍轉民有力地促進民用航天、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汽車和零部件等領域的發展,其中綿陽被譽為“中國西部電子城”;重慶經過軍轉民的發展,以“嘉陵”、“長安”為代表的摩托車、汽車產業,已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的新興基地。一些軍轉民成果的產業化已經獲得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如云南軍工通過產業延伸發展的望遠鏡產業,已占世界望遠鏡的一半;由軍工和煙草行業聯手開發的煙草機械加工設備,已占全國市場的70%。[4]而東北老工業基地依靠國防工業的軍轉民,在民用飛機、船舶、燃氣輪機、汽車、精細化工等高技術產品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從我國國防工業軍轉民的總體情況看,地處我國西部地區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國防工業的軍轉民成果,在成為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經濟增長點上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防工業的軍轉民力度不夠,一些能用于民用生產的技術、人才、設備等還未得到充分利用,甚至處于閑置狀態;二是軍轉民成果的產業化程度較低,軍轉民成果主要以個別技術或產品形式存在,不僅規模小,而且未形成系列化,更沒有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集群;三是軍轉民成果的市場開拓不夠,有的成果還未形成能夠用于市場交易的商業化成果。有些進行商業化開發的軍轉民成果,由于不能滿足市場的有效需求,其自身的價值難于實現;有的成果沒有充分發揮軍工的技術優勢,由于軍轉民成果同其它民用部門產品雷同,不僅缺乏市場競爭優勢,而且造成資源的重復配置和浪費。進一步發揮國防工業軍轉民的技術優勢,使之不斷成為西部大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需要重點抓住以下幾點:一是進一步擴大國防工業的軍轉民力度;二是進一步擴大軍轉民技術的商品化和市場化開發力度;三是進一步擴大軍轉民技術和產品的產業化發展力度。通過將軍轉民技術和成果進行深層次開發,可逐步培育成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3.依靠產業鏈拉動效應,可帶動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
國防工業是由一連串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的企業構成的產業鏈,并由此形成橫向產業鏈和縱向產業鏈。在縱向產業鏈中,只有最后部分生產成品,直接面對消費者,其它部分則隱蔽在生產者之間,并通過市場交易發生聯系。橫向產業鏈,則是整個產業鏈都直接面對消費市場,一起組裝一件“產品”。傳統軍民分離體制下的國防工業,是一個典型的封閉型國防產業鏈,處在國防工業產業鏈上的科研生產部門,共同服務于軍品生產目的,很難對民用部門和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起到拉動作用。隨著我國國防工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特別是建立“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國防工業體制改革發展方向的確立,國防工業正逐步由封閉的產業鏈向開放的產業鏈轉變。在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依靠國防產業鏈的拉動效應,不僅有助于國防產業自身的發展,而且可帶動其它相關產業和地方經濟的全面振興和發展。
國防工業作為一個開放的產業鏈,它對其它相關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是通過產業鏈的縱向和橫向延伸來發揮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民用部門廣泛參與軍品科研生產,延伸民用部門的產業鏈,起到擴展民用部門發展空間和提高社會經濟資源利用效率作用;二是通過國防工業部門參與民用產品的科研生產,使之不斷向民用產業延伸,起到提高軍工資源利用效率和提升民用產業層次及民用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作用。在我國西部和東北等老工業,市場的供求矛盾比較突出。一方面由于居民購買力有限,民用品市場內需不足,不少資源長期處于閑置狀態,資源的利用效率比較低;另一方面,由于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產品的技術含量低,市場競爭力較差,本地產品不僅難于走出去開拓外部市場,而且滿足不了本地市場對某些特定產品的需求。通過發揮國防工業產業鏈的拉動效應,努力延伸產業鏈條,有助于當地形成極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這不僅能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在投資乘數效應的進一步拉動下,可促進地方經濟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如通過擴大就業,可增加居民收入,拉動投資和消費需求,促進企業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外,國防工業科研和生產部門還可主動投身地方經濟建設主戰場,依靠自身的實力和能力廣泛地參與國家在西部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等一系列經濟建設活動,如西部的“西氣東送”、“西電東送”等重大能源和交通基礎建設。
三、發揮國防工業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功能需把握的關鍵點
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基本格局,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點。為了充分發揮國防工業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功能,有幾個關鍵因素需要重點把握。
1.堅持觀念更新和體制創新,不斷激發國防工業的發展活力
國防工業能否在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發揮更加積極和主動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防工業自身的實力和發展活力。如果國防工業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活力,甚至自身難保,那么它就很難在振興地方經濟和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有更大的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國防工業體系并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然而,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國防工業體制和機制的變革與創新嚴重滯后于其它領域,效率低下和活力不足成為當前軍工企事業單位的一個比較突出問題,國防工業總體上還不能完全適應新軍事變革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這不僅直接影響到國防工業自身的發展,而且將嚴重制約國防工業在振興地方經濟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從目前我國國防工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觀念陳舊、體制僵化是導致國防工業發展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為了激發國防工業的發展活力,不斷增強自身的發展實力和潛力,更好地服務于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從而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上能夠扮演更加積極和主動角色,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自身發展特點更新觀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破除面向政府“等、靠、要”觀念,牢固樹立憂患意識,積極面向市場自謀出路、自主創新、自我發展;二是破除自成體系、自我封閉、自我服務的觀念,牢固樹立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平等合作的開放意識;三是破除只重視社會效益而淡化經濟效益的觀念,牢固樹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意識;四是破除單純軍品任務牽引的“尾隨型”被動發展觀念,牢固樹立任務牽引與技術推進相結合的“超前型”主動發展意識。觀念的更新是國防工業發展充滿活力的前提,而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則是使國防工業發展保持活力的重要保證。國防工業的體制和機制創新需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按照“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發展要求,建立一個開放的、協調的國防工業管理體制,將國防科研生產納入到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基礎中,使國防工業的資源配置不斷趨于優化;二是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要求和國防發展的自身規律,建立一個高效而廉潔的國防采辦體制,為軍品的科研生產創造一個公平競爭和有序的市場秩序;三是建立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的軍工現代企業制度,使國防工業能夠更加靈活高效地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特點和變化規律。
2.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當今我國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還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其中一些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地區的工業化水平則更低。推進中西部等落后地區工業化發展步伐,是縮小我國地區之間差距,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走什么樣的工業化道路問題上,我們黨在認真總結工業化國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并結合我國的國情,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方向。也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發展路子。”[5]我國中西部等經濟落后地區,科技發展水平低、自然環境十分脆弱、資源瓶頸日益突出。在中西部等落后地區的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只有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實現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落后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戰略的確立,為國防工業的發展明確了方向。一方面我們必須依托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來發展國防工業,以便更好地實現武器裝備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國防工業必須更好地適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以便更好地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在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過程中,國防工業應當發揮自身優勢,探索一條適合當地發展特點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正如2004年頒布的《國務院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的,要“充分發揮國防科技工業優勢,推進應用信息技術,在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探索一條適合西部地區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對此,需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要利用國防工業的信息技術優勢,加強信息技術基礎建設、促進信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幫助民用部門進行信息化改造,努力促進地方的信息化水平;二是要通過軍轉民技術與產品的產業化發展和產業延伸,對地方有關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努力降低資源消耗量和嚴格控制排污量,并大力發展低能耗和低污染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三是要發揮國防工業的產業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并可通過創辦或依托地方的“科技園”、“工業園”或“產業園”等高新園區,使之成為吸納和擴散科技成果及工業性項目的重要基地,從而不斷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
3.堅持軍民結合和軍民互動,力求確保國防與經濟協調發展
國防工業是為軍隊提供武器裝備等物質技術手段的戰略性產業部門。國防工業在支持和服務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過程中,不能忘掉自身履行的主要職能——國防職能,要始終把自己承擔的國防職能放在首位。國防工業要考慮如何在提高國防科研生產效率,認真履行國防職能的前提下,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事業,并力求確保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對于國防工業部門來講,既要履行好自己承擔的國防職能,同時又要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進而在縮小地區之間差距,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發揮更加積極和主動的作用,應當貫徹軍民結合和軍民互動的原則。
軍民結合,就是在軍品生產上打破軍民分割的格局,不僅國防工業必須承擔軍品科研生產任務,而且民用部門也可以承擔一定的軍品科研生產任務;不僅民用部門承擔民品科研生產任務,而且國防工業也應當承擔一定民品生產任務。也就是說,國防工業要打破單一軍品科研生產的格局,做到“亦軍亦民”;民用部門要打破單一民品格局,做到“亦民亦軍”。對國防工業來講,軍民結合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主要包括:在產品的構成上,做到軍用產品和民用產品相結合;在生產環節上,做到軍品生產與民品生產相結合;在資源分配使用上,做到軍用生產資源與民用生產資源相結合;在管理體制上,做到軍工生產管理與民用生產管理相結合;等等。通過軍民結合,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克服資源重復配置現象,緩解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爭奪有限資源的矛盾;通過軍民結合,可提高軍品和民品的生產效率,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當然,在軍民結合的層次和具體方式上,可因行業、產品的性質,以及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軍民互動,就是要在國防工業部門與民用部門之間實現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也就是說,既要發揮國防工業優勢,通過“軍轉民”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同時又要發揮民用部門的技術、資金、人才等優勢,通過“民轉軍”,促進國防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歷史回顧》(上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
[2]《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武力:《中國經濟發展史》(5),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
[4]梁清文、石金武、楊新:《關于國防科技工業參與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思考》,《中國行政管理》2000年第7期。
[5]黨的十六大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
- 上一篇:民營企業申報工作通知
- 下一篇:區域經濟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