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與中亞各國區域經濟合作模式論文
時間:2022-09-23 05:59:00
導語:新疆與中亞各國區域經濟合作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整合的實踐所帶來的示范效應極大地推動了各國和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以較大的熱情建立了許多不同形式的經濟合作組織,以求達到本國經濟的長足發展,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新疆是我國欠發達省份之一,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區,更應該發揮本地區的競爭優勢來謀求自身的發展。本文從新疆與中亞各國的經濟互補性和地緣戰略地位的角度出發,力求探索一種適合新疆與中亞各國共同發展,實現共贏的發展模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不斷加快,世界各國和地區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強,各國越來越廣泛地被納入國際經濟發展的軌道。新疆和中亞各國位于亞歐大陸的交接地帶,是連接亞歐大陸的橋梁,具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以及獨特的地緣戰略地位,尋求一條適合新疆和中亞各國經濟發展模式來開展區域經濟合作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疆與中亞五國經濟合作的有利條件
(一)經濟互補性
從資源稟賦看,新疆與中亞各國有很大的互補關系,存在著巨大的資源再配置的空間。中亞地區及俄羅斯是世界上至今未被大規模開采的最后一塊資源富集區,這里是世界公認的21世紀全球最具開發潛力的能源寶庫,其中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豐富的油氣資源是最大的亮點。
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能源供給不足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中國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石油消費大國,石油消費量占全球石油消費量的7.6%,每年有40%左右的石油需要進口。2004年,中國石油進口首次突破1億噸,達1.2億噸,預計到2020年,中國年石油進口量可能會在3~4億噸左右。據國際能源署(IEA)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占需求量的74%。而中國對外石油依賴的程度,已由1993年的5%上升到2001年的30%,2004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35%左右,且總體走勢是上升的,預計2020年將達到60%。①新疆與中亞各國在油氣資源領域的合作無疑將成為該地區未來經濟合作中最重要、最具戰略意義的領域之一。
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新疆與中亞各國處于同一層次,但是雙方在產業結構方面存在巨大的互補性關系。在中亞各國中,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工業基礎比較好,素有石油、天然氣、鋼鐵、煤炭、有色金屬基地之稱。但是,受到前蘇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片面發展資源型重工業,能源、原材料工業為其支柱產業,輕工業和農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在食品加工和輕紡工業方面幾乎是空白。新疆的農產品、紡織品、家電、棉紡等輕工業產品是中亞各國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商品。新疆和中亞各國已經形成從中亞各國進口初級工業品,出口輕紡產品和食品的貿易格局。到2006年為止,新疆向中亞各國出口貿易額占全部出口貿易額的82%,并且新疆與中亞各國的進出口貿易額也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新疆的輕工業、紡織業和食品加工業都具有一定的規模,而且已經形成一批知名的龍頭企業。正是由于雙方在產業結構上存在著多層次、不同程度的互補性,為雙方經貿關系發展提供了現實的物質基礎。依托強大的國內市場,新疆與中亞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將具有更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優越的地緣優勢
新疆位于亞歐大陸腹地,是我國面積最大、邊境線最長、鄰國最多的省份。新疆分別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與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雖不毗鄰,但也是近鄰。因此,與中亞各國發展經濟合作具有明顯的地緣優勢。目前,新疆面向中亞各國擁有開放一類口岸12個(包括2個空運口岸),二類口岸11個,這些口岸成為我國向中亞各國地區開放的重要通道。歷史上,新疆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今天橫貫新疆的新亞歐大陸橋是連接亞太地區和整個歐洲地區最便利、最廉價的運輸通道,同時也是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通道之一。烏魯木齊空港可直達阿拉木圖、塔什干等地。新疆有與哈、吉、塔相通的公路,已初步形成了與中亞各國相互交流的立體交通網絡。對于中國來說,新疆是向西發展的重要基地;對于中亞各國來說,中國的新疆是這些國家走向世界的東大門。
(三)上海合作組織提供了政治保障
2001年7月16日,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國共同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來,多國領導人在謀求區域穩定的同時又尋求經濟上的緊密合作,相繼簽署了多份有關旨在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文件。這些合作文件的簽訂為新疆與中亞各國開展次區域經濟合作提供了合作方向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二、中亞各國經濟合作對新疆的貿易造成的負面影響
中亞各國的區域經貿合作關系日趨緊密,合作的領域日趨廣闊。尤其是在2000年歐亞共同體成立以后,中亞各國都注重區域整合,建立以關稅同盟為目標的區域經濟合作。在這種情況下,新疆與中亞各國之間原有的經濟互補優勢和地緣優勢受到很大的挑戰。
(一)中亞各國加快了經濟合作的步伐
2000年10月,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共同成立了歐亞經濟共同體,以進一步推動其成員國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后來,烏茲別克斯坦加入到歐亞經濟共同體,至此,除土庫曼斯坦以外中亞國家均加入到歐亞經濟共同體當中。2005年9月,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舉行的歐亞經濟共同體政府首腦會議上,塔吉克斯坦總理阿基洛夫宣布:從2006年起,歐亞經濟共同體成員國將開始實施統一關稅制度。實行統一關稅制度將為該組織成員國之間最終形成統一商品市場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歐亞經濟共同體的建立,降低了中亞各國和俄羅斯之間的貿易與投資的交易成本,促進相互之間的貿易和投資的快速增長。新疆與中亞地區的傳統貿易優勢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新疆與中亞各國的貿易依存度存在很大差異
新疆是中國經濟欠發達地區之一,而且又是連續多年來對外貿易嚴重依賴中亞各國的內陸邊境省份,中亞各國的經濟整合必然對新疆與中亞經貿合作產生排他性不利影響。從中亞各國與新疆的貿易額占雙方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來看,中亞各國占新疆對外貿易的比重遠遠超過新疆占中亞各國對外貿易的比重,2006年,中亞各國的進出口總額為925億美元,其中與新疆的進出口總額為74億美元,占中亞進出口總額的8%;新疆的進出口總額為91億美元,與中亞的進出口額占其總額的81%,這說明相互貿易的依存度很不平衡,新疆更依賴對中亞各國的貿易。②而且,隨著經濟整合的不斷加深加快,這種不利影響也會越來越明顯。
(三)新疆作為向西開放前沿的地緣優勢受到挑戰
中亞各國地處亞歐大陸腹地,為加強與國際經貿關系,中亞各國在與周邊國家加強聯系的同時,也逐步同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聯系,設計全方位的經貿合作新途徑。與此同時,在中亞各國中,新疆最大的對外貿易伙伴——哈薩克斯坦逐漸認為,雖然兩國貿易的80%是在新疆完成的,但是新疆屬于中國經濟欠發達地區,新疆每年出口的商品有70%以上是由中國內地生產的商品,即使是新疆本地生產的商品,與內地生產的商品相比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在款式上都有很大的差距。③因此,更多的哈國企業與商人開始與中國沿海發達地區直接進行貿易聯系,這嚴重影響了新疆與中亞各國貿易的發展。對新疆來說,這種貿易形式增加了貿易轉移,減少貿易創造效應,使新疆僅成為一個中亞與內地的商品物流中轉基地。
新疆與中亞各國有很強的經濟互補性和地緣戰略優勢,但是,伴隨著中亞各國產業格局的調整和優化,區域整合進程的加快,這種優勢受到很大的沖擊和挑戰。當務之急,新疆必須制定一條能夠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科學發展模式。
三、自由貿易區是新疆與中亞各國次區域經濟合作模式的必然選擇
根據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一些相對成熟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程度的不同,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在學術界有比較一致的看法,具體可分為: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經濟一體化。這些不同階段的發展形式反映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從低級向高級所經歷的一般過程:從商品市場的自由貿易到資本、貨幣市場的金融系統整合,再到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大市場形成,直至形成產業改造、經濟體制、司法秩序等方面的一體化,從而最終實現名副其實的“深層次的經濟一體化”。④
優惠貿易安排是跨國區域經濟合作的最低形式,只需在協定國之間簽訂有優惠關稅安排即可。優惠貿易安排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低于其他的經濟合作模式,不足以作為區域經濟合作未來發展的目標模式。⑤而且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各成員國已經在優惠貿易安排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中國與中亞各國已經在貿易便利化方面達成了共識。2004年4月,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四國在烏魯木齊達成協議,按照四國政府簽署的《過境運輸協定》規定,對過境運輸車輛各成員國免征政府規定的過境費和通行費。
哈、吉、塔和烏雖然已經加入歐亞經濟共同體并且向“一體化”的目標努力,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些國家達到共同體要求的目標還有很多基礎性問題沒有解決。首先,中亞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資本、管理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在大多數產品的生產上都處于劣勢。各成員國的產品不僅在國際市場不具有競爭優勢,即使在區域內也面臨來自進口產品的競爭和沖擊。建立關稅同盟以后,國際商品可以通過貿易轉移沖擊本國內的民族產業,對本國傳統產業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其次,中亞國家在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方面不具備明顯的互補性。中亞國家的國內產業多以能源、原材料和初級工業品產業為主,各成員國之間的產業和產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難以形成緊密的產業分工,使各成員國難以分享產業分工和規模經濟帶來的收益。最后,2005年,中亞各國GDP總額接近1000億美元,每個國家的GDP和人均GDP都不大,屬于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地區,無法大量吸納其他國家的商品,為其他國家的商品提供廣闊的商品市場。建立關稅同盟以后,各國僅有有限的產品能在區域內得到關稅同盟帶來的收益,而大部分產品仍然要參與國際競爭。
由此可見,中亞國家建立關稅同盟仍然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艱巨任務。所以,關稅同盟這種合作形式更不能成為新疆與中亞各國的合作目標模式,基于關稅同盟之上的更高級的合作模式就更是無法實現。
目前,自由貿易區在世界范圍內得到相當廣泛的支持。其主要特征為:成員國之間相互完全免除關稅,并大幅度削減乃至完全消除非關稅壁壘,使商品得以在成員國間自由流動,但自由貿易區對成員國以外的國家并不規定共同關稅,成員國可自行確定對區域外國家的稅率。新疆與中亞各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可以在區域內部實行互惠關稅和消除貿易壁壘的同時,通過設定科學的原產地規則有效地避免區域外商品通過區域內其他低關稅國家流入本國市場,對本國市場造成沖擊和損害。建立一種外向型、制度化的自由貿易區,將是新疆與中亞國家經濟合作的最優形式。
四、采取漸進策略推進新疆與中亞各國的次區域合作
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方式開展新疆與中亞各國的經濟合作具有十分可行的操作性。采用設立邊境自由貿易區、實現區域內貿易投資便利化和在此基礎之上的區域內自由貿易區,這種漸進式的合作模式來實現這個最終目標是最佳選擇。
(一)借助地緣優勢,設立邊境自由貿易區
在中亞各國當中,無論是從經濟實力還是從政治影響力來說,哈薩克斯坦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雙方有7個一類貿易口岸,而且新疆與哈薩克斯坦的貿易額占新疆對外貿易的82%以上。為了提高經濟合作的層次,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中哈經濟的互補關系和地緣優勢,優先設立和扶持邊境自由貿易區,使之成為新疆與中亞各國經濟合作的核心地區。阿拉山口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西橋頭堡,也是中國西部地區唯一鐵路、公路并舉的國家一類口岸,設立阿拉山口邊境自由貿易區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應該給予充分的論證和政策扶持。喀什是新疆南疆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國接壤,在喀什建立邊境經濟合作區,不僅能提升喀什綜合性城市的功能,而且能促進南疆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鑒于喀什的優越地理位置和基礎條件,可以在未來幾年內把喀什建設成為面向中亞地區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制造中心。
(二)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由于中亞各國的經濟基礎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貿易自由化程度不同,各國所存在的貿易投資障礙也就有所不同。在今后一段時期,消除貿易投資障礙是促進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的主要目標。
中亞各國均是歐亞經濟共同體的成員國,對外實行統一的關稅,對內實行互惠關稅的政策。所以,關稅壁壘主要存在于新疆與中亞各國之間。消除關稅壁壘是新疆與中亞各國之間促進商品流動,推動區域內貿易發展的重要條件。在非關稅壁壘方面,應該把標準一致化、海關程序、電子商務和交通運輸等確定為今后一段時期內新疆與中亞各國貿易便利化的主要領域。在投資環境方面,加強合作軟環境建設。建立以更高層次的“烏洽會”為主的多種經貿交流平臺,設立邊貿發展和對外開放專項基金,為對外貿易和投資的企業提供信貸擔保。開展雙邊和多邊協商和會晤機制,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礎上完善法律機制,為區域內貿易和投資提供良好環境。
(三)在貿易投資便利化基礎上建立自由貿易區
在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基礎上,通過多方磋商,適時地啟動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并促成新疆與中亞各國自由貿易區的早日建立。新疆與中亞各國自由貿易區以消除貿易和投資的障礙為前提,必然會最大限度地實現在區域內的商品、資本和勞務的自由流動,達到跨國界的區域內商品、資本和勞務的最佳配置,促進新疆與中亞各國共同繁榮和發展。建立自由貿易區將使新疆與中亞各國的經濟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同時,也會提升本地區在世界經濟和國際經濟關系中的地位。
注釋:
①何一鳴、劉廣慧.加強中印能源合作的可行性研究[J].2006,(06).
②王海燕.新時期新疆在中國與中亞地區經貿合作中的地位[M].新疆社會科學,2005,(03).
③黃一超、賀湘焱.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經濟合作現狀與制約因素分析[J].中亞論壇,2007,(07).
④徐奇淵、劉力臻.中國參與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文獻綜述[J].開發研究,2006.
⑤鄭雪平、米軍.上海合作組織(SCO)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模式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
- 上一篇:安監局執法監察工作意見
- 下一篇:發電企業安全生產執法監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