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行業發展現狀及對策調研論文

時間:2022-04-29 03:08:00

導語:中藥行業發展現狀及對策調研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行業發展現狀及對策調研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安國中藥產業發展概況;安國中藥產業現存主要問題分析;發展思路與對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大規模引入“種植加工+科研提純復壯+制藥”基地模式、中藥產業是安國傳統特色支柱產業、藥材種植方面缺乏技術創新是最大障礙、根莖類藥材多有重茬問題、加工生產方面標準化程度低、企業大多處于高消耗、低效益狀態、產品市場占有率低、另外大批有經驗的老藥工藥農被排除在專業技術隊伍外、中藥產品流通市場呈低效率、低收益和低信用度的特點、科技、政策和產業環境方面粗線條管理是弊端、轉變思路是關鍵,由單一環節轉向全方位系統化發展、進一步壯大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規模、嚴格實施標準化與國際接軌等,具體請詳見。

一、安國中藥產業發展概況

河北安國史稱“藥都”,是我國17大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是全國最大的中藥信息平臺。藥材資源豐富,種植面積從1998年的9萬畝擴大到2007年的15萬畝,總產量占全省70%,年產4萬噸。現有成規模規范化飲片加工企業21家,17家通過GMP論證;經銷企業44家,40家通過GSP認證;制藥企業4家都通過GMP認證,年產值18億元,藥材出口占省藥材出口總量70%以上。

為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大規模引入“種植加工+科研提純復壯+制藥”基地模式,初步形成19個藥材加工專業村,3000畝良種繁育基地,5000畝規范化種植核心區。

中藥產業是安國傳統特色支柱產業,每年對全市地方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度均占1/3。

二、安國中藥產業現存主要問題分析

(一)藥材種植方面缺乏技術創新是最大障礙

根莖類藥材多有重茬問題。地黃一般需換地倒茬,否則第三茬幾乎無產量。安國1991、1992年種祁黃芪數萬畝,連續種植地力下降,根皮現斑病,2003、2004年僅種千畝,黃芪產區轉遷山東、陜西,安國幾乎失去此品牌。白術受氣候影響,安國7、8月下種11月轉冷,不再生長,而浙江11月氣候適宜,安國以低價出售種苗給浙江,收益大減。與土質氣候“隨機應變”的創新技術是提高藥材品質和收益的關鍵。

(二)加工生產方面標準化程度低

加工點分布散、規模小,簡單手工和機械為主的家庭作坊式初級加工占主角或為大部分藥材企業的前身。企業大多處于高消耗、低效益狀態。廠長經理多起步于個體家庭作坊式散戶,未經系統專業培訓,知識層次偏低,或多或少保守自大、缺乏開放意識和遠大抱負,外界交流少,理念不完整,企業家精神的帶動作用小。

(三)產品市場占有率低

2004年僅占全國的0.7—1%,全省的10—15%,與“藥都”不符。品質低檔,有效成分含量低。歐洲人不以成色和刀工作為標準鑒別飲片,最關注可提取有效成分含量,提取物價值要遠高于飲片本身價值。產品供應難迎合國際需求。另外大批有經驗的老藥工藥農被排除在專業技術隊伍外。鄭章村是黃芪甘草專業加工村,數百名藥材加工農戶自制加工機械,切出甘草片、黃芪片質量好片型好,卻被歸為非法藥工。應將“原生態”藥工登記注冊,與“學院派”取長補短交叉融合。

(四)中藥產品流通市場呈低效率、低收益和低信用度的特點

部分藥商進行初級藥材期貨生意,低價錯季購進各地優秀藥材儲存,待時機高價賣出。隨著商業化信息化加快,藥材市場集散功能減弱,傳統交易方式和小規模個體藥商期貨交易的市場效率偏低。目前安國正著手搭建集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包裝整理、質檢商檢、期貨交易一體的全國最大產地與中轉結合型中藥材物流基地。藥商素養參差不齊引起“誠信危機”大大侵蝕安國藥材市場,藥商的道德規范直接關系藥材品質、交易過程、產品信譽等市場綜合競爭力的評價,提高信用度須在藥商素養上下功夫。

(五)科技、政策和產業環境方面粗線條管理是弊端

長期忽視對歷史資料的整理和相關數據的統計,管理工作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較混亂,難以為鑒。2008年初在原隸屬市政府的藥業辦公室基礎上專門成立的負責中藥產業組織協調和規劃工作的藥業發展局是安國藥業專門化、專業化對口管理的第一步。

三、發展思路與對策建議

(一)轉變思路是關鍵,由單一環節轉向全方位系統化發展

中藥產業是種植培育、加工制藥、市場流通、科技創新、政策支持和產業環境等環節相互帶動、相互制約的復雜經濟系統。長期一直以藥材種植和流通為重心,附加值高的工業比重偏低,導致安國中藥產業嚴重不均衡、逐漸低迷萎縮。之前的發展是割裂各環節“各自為天”,尤其缺少環節間的“橋梁”建設,各環節資源信息流通不充分,難以有效配合,相互制約。

(二)進一步壯大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規模

擴大“八大祁藥”道地藥材的集約型種植,增加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僅靠協會、農委、科委遠不夠,應建立完整的藥材種植推廣體系和統一的專業技術服務體系,發展“企業+科研機構+農戶”模式,企業提供資金、構建規劃、聯系銷售渠道,高校等科研機構負責藥材品種的選育和提純復壯,派出專家和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指導和應對自然和市場風險的措施,實時監控GAP標準的實施情況,為農戶解除后顧之憂的同時,提高農戶的科技素質。“企業+基地”可為中藥企業的加工、制藥提供良好藥源,降低藥材采購成本。

(三)嚴格實施標準化與國際接軌

標準化體系是中藥質量的保證,更是安國藥業國際信譽的保證。應嚴格執行GAP、GMP、GEP、GSP等國際標準體系,建設藥材含量檢測中心,對企業和加工戶進行標準化培訓、長期監督和不定期檢測。增加與國際市場的交流,第一時間把握國際藥業標準更新情況,對有退貨現象的貨物及時做出反饋,對相關企業或加工戶進行標準化整改。

(四)豐富企業家才能,培植龍頭企業

在實體和網絡兩方面建立藥業企業家信息交流平臺,構建交流信息網站、增加企業家培訓和外出考察交流的機會,擴大眼界,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應有重點的扶持發展一批民營龍頭企業,帶動一大批資金實力強、市場前景好、帶動作用大的企業群的形成。

(五)重振“祁藥”品牌,優化產業環境

“祁藥”品牌的競爭力不足,應從名牌意識、知識產權、產品設計、產品宣傳等入手,在保證生產加工品質基礎上,依托歷史古跡宣傳中藥文化,將文化、健康和旅游產業作為中藥產業的支撐。同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服務衛生等環境都應積極配合和改良,為國內外藥商以及游客提供良好的環境。

(六)強化藥業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

相關管理人員應多深入基層實地調研,從各環節收集原始真實數據,掌握第一手資料,同時應及時了解全國17個重點藥材專業市場及國際中藥產業的發展動向,縱、橫向比較,及時發現差距,保證藥業發展戰略與時俱進。在監督藥品質量同時,亟需整治藥市風氣,提高藥農藥商的道德素養,減弱“誠信危機”的侵蝕,如對藥商進行誠信法制教育及專業能力培訓、文明誠信商戶評比等活動。嚴格規范執法人員的執法行為,加大監督查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