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動與經濟區域經濟增長探討論文

時間:2022-10-08 03:52:00

導語:人口流動與經濟區域經濟增長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口流動與經濟區域經濟增長探討論文

[摘要]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勞動力遷移會加快地區人均產出收斂的速度,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出現了地區差距與人口流動規模不斷擴大并存的現象。本文根據我國歷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總結了人口遷移的基本特點,分析了人口遷移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口流動人力資本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地區之間人口流動性日益增強,大批外來務工人員被城市部門所雇用,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政府限制人口流動政策的適當放寬,全國范圍內的人口流動規模迅速擴大。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勞動力由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的遷移會加快人均產出收斂的速度。但是伴隨著勞動力流動規模的擴大,我國的地區經濟差距卻并沒有因之而縮小,反而出現了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與勞動力流動規模不斷擴大并存的現象。本文謹從我國異質性人口流動現狀出發來分析人口遷移對我國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我國人口遷移的基本特征

流動方向為向東部地區集中。從省際人口的地區流動來看,1990-1995年遷入東部地區的人口占全國各省區人口流動總量的65.09%,遠高于中西部地區的總合,而1995-2000年人口向東部地區流動的趨勢進一步加強,期間遷入東部地區的人口占總量的76.24%,較1990-1995年增加了10多個百分點。

遷移人口年齡結構偏輕。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我國的流動人口中,遷移年齡高度集中在青年人口:其中遷出率最高的是20-24歲之間的人口,遷出率達到了10.21%,其次是25-29歲的人口,遷出率為6.71%,15-19歲的人口遷出率為5.98%,位列第三,呈現出年輕人口省際外遷的空間格局。

遷移人口教育程度普遍較高。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從受教育程度來看,我國遷移勞動力所受的平均教育年限為10.1年,其中67.6%的遷移勞動力所受教育程度是初中、高中和中專等中等教育水平的學校教育,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占遷移勞動力總量的15.5%,后者的比例明顯高于全社會勞動年齡人口中所受高等教育的平均4.8%,甚至高于城鎮的9.9%。

二、我國人口遷移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選擇性是人口流動的基本屬性之一,在我國表現為年輕人、技能人口的流動性更強,這種選擇性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作用可能截然不同。

對遷入地區而言,人口的流入增加了遷入地區勞動力總量,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極大的推動了遷入地區的經濟增長,且高質量的勞動力流入和集中,會使流入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得到整體的提高。但大量勞動力的涌入,增加了當地的就業競爭,造成了失業率的上升,不利于社會的穩定,且遷入地人口密度的增加,也對當地的公共基礎設施、環境帶來較大壓力,也可能因社會、醫療保障等體系的不完善,產生各種社會問題。對遷出地區的經濟增長而言,人口流動的作用則是雙向的。一方面人口遷出降低了人口密度,緩解了人口對本地資源、環境的壓力;且人口從資本勞動力比率低的部門流出,流向資本勞動力比率高的部門,這種生產要素的流動最終會使地區間的資本勞動力比率趨于一致,減少了就業競爭,提高本地的工資水平,與此同時,從內陸到沿海的技術性勞動力源源不斷地向家鄉匯款,從而促進了內陸地區的收入增加。另一方面,當人口流動具有選擇性時,對于技術性的勞動力而言,跨省跨地區的流動相對比較容易,他們趨向于在沿海地區找到報酬較高的工作,這種技術人才的流出會抑制家鄉生產力的提高,遷出地因為遭受了人力資本的損失而經濟增長放緩,從而可能拉大地區差距。如果將遷移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水平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考慮在內的話,勞動力的遷移對地區增長的差距可能會帶來更為深刻的影響。公務員之家

三、促進區域平衡發展的人口遷移政策

中國的經濟屬于典型的轉型經濟,人口流動的結構與規模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現階段人口區際流動對地區經濟增長差距的擴大具有一定強化作用,需要從多方面對此進行調整和引導,而不能靠政策進行人為限制,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進一步放寬對人口區際流動的限制。當前中國勞動力、資本向東部沿海地區的集中,是地區集聚力的作用,這種集聚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逆轉,面對這種情況,并不是要限制人口流入,而是應該進一步放寬人口遷移的政策限制,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速東部地區的生產活動向外圍的擴散,滿足各地對勞動力的需求,平衡地區之間的工資水平,隨著東部分散力的提高,使人口流動自然調節到均衡水平,實現從控制流動到公平流動的轉變。

加強地區基礎社會建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隨著人口流動規模的日益擴大,大量涌入的人口給沿海發達城市的基礎社會、就業、社會保障等帶來了巨大壓力,需要改善與生活條件有關的因素,如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開發,構建一個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并為遷移人口建立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將使得進城農民有長久遷移的選擇。實現主要輸入、輸出地區間的人口流動就業實現有序化,建立針對流動人口的用工管理、監察、權益保障、管理服務基本制度,發展各種服務組織,強化區域協作和部門配合。

緩解欠發達地區的人才流失。在人口流動的過程中,對欠發達地區而言,人才流失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應該采取有力的措施緩解欠發達地區人才流失問題。首先需要“開源”可以通過加大開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力整體機能水平,從源頭上不斷增加本地的人力資本存量。其次需要“截流”,通過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創建更好的投資環境,增加本地的就業機會,增加當地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從而減少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