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壯大經濟區域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11:18:00
導語:區域經濟發展壯大經濟區域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區域經濟正在打破國際、省際、市際、縣際界限而呈現出新的競爭態勢,經濟區域的強弱已成為衡量區域經濟是否具有現實的和潛在競爭優勢的重要標志,成為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因素。科學把握區域經濟在新一輪競爭的主動權,使經濟區域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取決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并將區域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提升經濟競爭力,科學快速地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科學認識區域經濟和經濟區域的內涵
區域經濟是在不斷組合中特色發展的經濟。區域經濟理論發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既有宏觀區域經濟理論,又有微觀區域經濟理論。僅就微觀區域經濟理論而言,區域經濟是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并密切聯系的地域經濟,是構成國民經濟的地域單元。區域經濟因其不同的資源稟賦、人力資源基礎與經濟史,顯現出鮮明的特色,使其具有發展的相對優勢或絕對優勢。當前,區域經濟趨向一體化,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促進了區域經濟在發展中不斷組合,達到了更高發展層次。
經濟區域是在特色經濟發展中的不斷組合。經濟區域的一個明顯特征是經濟特色突出、經濟發展方向明確的地域,生產要素比較齊全,產業分布比較合理,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一定經濟發展空間。這個區域既不同于自然區域,也不完全是行政區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區域已突破人為劃分的地域和邊界,沖破自然條件、地理交通、民族關系等影響,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經濟發展區域,獲取競爭優勢。經濟區域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而且正朝著一體化、集團化、集群化、板塊化方向發展。
經濟區域的壯大得益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決定著經濟區域能否在區域競爭中生存和壯大。經濟區域的生命在于區域經濟是否有活力。從長三角和珠三角等不同經濟區域的發展狀況看,這種活力總是交替出現,呈現出你追我趕的局面,兩大經濟區域不斷壯大。要使欠發達的經濟區域,邁向快速發展的經濟區域,就必須拓展優勢,突出特點,提速推進區域經濟發展。
正確把握區域經濟和經濟區域的發展關系
區域統籌與區域協調。統籌區域發展充分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充分體現了區域內經濟運行規律和遵循區際經濟運行規律,既能有效促進經濟區域內的資源優化配置與組合,也能有效促進各個經濟區域間的資源優化配置與組合。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各個區域有了自身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這既激發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也給區域經濟統籌發展增添了新內容。尤其是在當前國內外大市場相互之間的競爭,需要區際協調發展,這既需要著眼于區內經濟協調,也要著眼區際經濟協調;而區際經濟協調既是區內經濟發展的條件,也是區內經濟發展的結果。
區域合作與區域競爭。區域經濟合作是實現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方式。就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看,東部沿海地區與中部地區開展了廣泛的經濟合作,區際聯系強度逐漸增強。東部地區向中西部輸送資金和產業,而中西部向東部輸送勞動力和資源。同時從經濟區域的發展看,區域競爭也是很明顯的。區域之間的競爭又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等經濟發達地區,在競爭中獲得更快發展,打破了經濟區域帶來的障礙,人、財、物等各種要素更為快捷、更為自由、更為有效的流動,資源得到整合。伴隨著區域經濟的競爭,區域經濟合作已成為各地制定經濟政策、擴大開放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選擇。在相互依存和互相競爭的經濟大環境、大背景下,區域經濟不可能封閉式單體發展。借鑒WTO的貿易合作和競爭平衡機制,建立一系列共同執行的政府行為準則和市場游戲規則,加快推進區域發展。
區域共性與區域差異。由于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既有區域共性,但也有各自的個性。一個發達的經濟區域會吸引資本和勞動力流入,從而導致區域經濟發展出現差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東部沿海開放、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分區推進的發展戰略。培育優先發展的經濟區域,形成了經濟發達區域與落后區域的差距。沿海與內陸的差距、城鄉的差距復合在一起,使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特征突出。要通過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傾斜,有效地解決日益突出的區域差異問題,進一步推進經濟發展。
科學選擇區域經濟和經濟區域的發展路徑
走特色發展之路。區域經濟本質上是特色經濟,應大力培育突出當地特色的主導產業,揚長避短、突出特色,選擇符合實際的發展模式,堅持走“區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規模化”的路子,因地制宜,選擇優勢產業,聚合各種生產要素,進行重點培育,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產業中的龍頭企業,把產業鏈拉長,完善產業體系,避免區域間產業結構的趨同化,構筑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通過培大育小、扶優扶強,在各個特色產業中重點扶植骨干龍頭企業,積極發揮特色產業的整體效應,打造區域性品牌,營造競爭優勢,為拓展產業空間和提高區域競爭力打下基礎。公務員之家
走集群發展之路。國內外實踐證明,產業集群是有效的區域發展戰略,是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培育和加快產業集群的實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由分散辦企業到集中辦企業,并逐步向開發區、工業小區集中,有利于共享公共設施、吸引優秀人才、獲取市場信息、集聚生產要素、取得規模效應,從而釋放發展潛能。一種是由集中辦企業到集中做產業,這是由企業集聚走向產業集群。由分散辦企業到集中辦企業并不必然帶來區域競爭力的增強,只有通過產業鏈將企業緊密有機的集聚在一起,增強企業間的產業關聯和協作效應,形成產業集群,集群效應,促進區域生產力和競爭力的真正躍升,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
走民營發展之路。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必須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的發展,聚集民資、依靠民力、發揮民智。堅持“鋪天蓋地”的大群體和“頂天立地”的大規模兩種發展模式相結合,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投資創業。通過政務公開、部門承諾、行風評議、作風整頓等多種形式,規范行政權力和行政行為,努力營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開透明的政策環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環境、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誠信為先的社會信用環境、文明和諧的人文環境。同時,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辦事效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優化發展軟環境的同時,應加大發展硬環境的建設力度,投資完善交通、通訊、電網和城市基礎設施,為區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走優勢發展之路。優勢是比較而得,相對于發達區域,欠發達區域有著人力、生態、資源等后發優勢,用好這些優勢,能夠快速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平橋的礦產資源充沛,生物多樣性豐富,歷史和大自然還賦予平橋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勞動力相對充裕,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低廉;電力、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較低,有利于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價格優勢。通過學習、模仿、技術引進,借鑒經驗少走彎路,形成后發優勢,實現區域經濟跨越發展。
- 上一篇:高校與區域經濟雙向關聯分析研究論文
- 下一篇:武鋼集團區域經濟增長分析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