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南昌產業結構與布局

時間:2022-05-09 11:58:00

導語:小議南昌產業結構與布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南昌產業結構與布局

[摘要]在“十五”期間,中共江西省南昌市委、市政府狠抓產業基礎,制定了合理的產業政策,定期或不定期產業政策信息,引導、鼓勵、扶持產業發展。2005年,全市一、二、三產業比例為7.1∶54.5∶38.4,形成了三大產業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如何推動南昌經濟的快速跨越式發展?打牢產業基礎是關鍵。本文運用產業發展與空間布局理論,對南昌市產業基礎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提出發展產業集群、培育支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型服務業及生態產業等有效措施,為促進南昌快速崛起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南昌;產業基礎;產業結構;快速崛起

南昌近年來的快速、健康發展受到全國乃至世界的關注。美國《新聞周刊》根據新型都會的經濟狀況及未來的發展趨勢,評選出了近年經濟急速發展的世界10大城市作為動感都會,南昌成為中國惟一入榜的城市,被譽為全球二級城市崛起的樣板。一個地區經濟的活躍影響力,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產業活躍力。城市產業發展的活力和潛力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城市發展的活力和潛力。要實現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就必須以產業發展為依托,要有產業的根。被評為“動感都會”的南昌,它的產業發展現狀如何?潛力怎樣?能否支撐全市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在實現南昌快速崛起目標中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南昌主要產業的發展現狀

在這里我們所選擇研究的是對全市經濟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的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主要產業。制造業是南昌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行業,也是全市擴大就業的關鍵行業。高新技術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勢頭良好。高新技術產業具有其他產業不具備的特殊作用,它不僅能夠促進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還能夠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為全市的跨越式發展提供契機。服務業已成為南昌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有向現代新型服務業方向發展的趨勢。因此,現就上述主要產業的具體現狀做如下分析:

1.制造業。“十五”期間,南昌市緊緊圍繞打造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充分發揮現有制造業企業的影響力和帶動力,積極應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突出宏觀指導,強化政策激勵,提升微觀服務,積極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來昌投資發展制造業,并重點引進世界500強、國內200強中的制造業企業,大大地提升了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南昌市制造業各項指標增長迅速,發展勢頭強勁。2005年,全市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374.9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含全部國有及國有控股和年銷售收入500萬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下同)完成增加值235.78億元,同2004年相比增長26%。2005年銷售收入為733.33億元,比2004年增加167.13億元,同比增長29.5%。2002-2004年利稅分別為44.26億元、58.06億元、72.28億元,增長額分別為14.22億元、13.80億元,其環比增長速度分別為31.18%、24.49%。由分析可以看出,全市制造業發展較快,呈現出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

2.高新技術產業。全市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技術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結構轉變,逐步形成了以醫藥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支柱產業群。2004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居全省11個設區市首位,占全省的48.7%,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達到43.39億元。但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其他城市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2004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為154.07億元,在與六個相鄰城市(合肥市、長沙市、福州市、武漢市、杭州市、廣州市)比較中,處于總產值最低的城市,其差距分別為186.79億元、58.15億元、490.57億元、485.22億元、1873.17億元、1272.50億元。

3.現代服務業。近年來,南昌市高度重視三產的發展,市委、市政府及時出臺了《關于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決定》,以構建現代公共服務體系為重點,從金融保險業、現代物流業、旅游業、大文化產業、商貿流通業、中介服務業、社區服務業和信息軟件業等8個方面著手,通過政策的大力支持與鼓勵,服務業增加值的增幅明顯提高,并呈現出較快的發展趨勢。2005年,南昌市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02.19億元,增長13.4%,從業人數達到101萬人,增長7.8%,占從業總人數的41.3%。從分析可以看出,南昌市近幾年服務業發展較快,每年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二、南昌主要產業的發展特點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發展速度較快,但總量偏小。近幾年來,全市各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發展速度均在兩位數以上。2004年,制造業同比增長18.3%,高新技術產業同比增長18.0%,服務業同比增長14.0%,與較小的總量相比,發展速度相對較快。但全市目前各產業所創造的產值總量還是偏小。

在中部地區,南昌市經濟總量處于中下游水平,與沿海發達城市相比差距更明顯。2005年工業增加值占中部6個省會城市總量的11.6%,排名第5,其中規模以上增加值僅占中部6省市總量的9.6%,排名最后。

2.現代制造業基地粗具規模,但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優強企業少。全市圍繞汽車、醫藥和食品、紡織服裝、光電子和家電、冶金和新材料等五大支柱產業及相關產業鏈集聚落戶的制造業企業明顯增多,已初步形成了汽車、空調、食品、光電和電子信息、造紙、飛機、紡織服裝、醫藥和醫療器械、機電、冶金和新材料等十大產品基地。目前,十大產品產業基地中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41戶,資產總額591.10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80.5%,從業人員16.47萬人,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數的78.21%。2005年,十大產品產業基地完成工業增加值185.4%,實現銷售收入623.7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85.1%。

但全市產業發展還存在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優強企業少、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弱等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全市重點骨干企業的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多年來一直在2%左右徘徊,其他企業的比例就更小,而國外該比例一般在5%以上,先進國家在10%以上,我國深圳在7%以上。技術裝備差、研發經費投入不足,導致企業工藝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能力不強,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吸引龍頭企業、高端產品落戶南昌的能力。

3.經濟結構有所優化,但仍不盡合理。三次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是經濟中最重要的比例關系,一般用各產業所創造的增加值及其在整個GDP總額的比重來表示。全市的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10.6∶47.2∶42.2調整到2005年的7.3∶52.8∶39.9,一產的比重不斷下降,二產迅速提升,這也說明全市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從總的來說,三次產業結構雖有所優化,但仍不盡合理,表現在:第一產業的比重過大,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偏小,而且產業內部的結構也不盡合理。對GDP的貢獻中,2004年第一產業為4.8%,第二產業為61.9%,第三產業為33.3%,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昌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順勢而為,著力夯實全市產業發展的基礎

欠發達的南昌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激發活力,呈現魅力,積蓄動力,展示潛力,關鍵在于市委、市政府確立了大開放主戰略和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的核心戰略。南昌經濟的核心在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只有不斷地夯實南昌制造業中心城市的基礎,提升產業競爭優勢,增強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促進產業的有機融合,才能構筑推動“動感南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具體來說就是:

1.筑牢制造業基礎,發展產業集群。南昌應形成具有本區域特色、有較強競爭力的制造業集群基地,以適應全球化與區域化交互作用下產業競爭的態勢。同時,必須大力發展一批聯動性強的產業,形成一批專業分工協作能力強、服務配套融合度高、技術、資金、人才合理流動、規模經濟上檔次的產業集群。

(1)做大、做強汽車產業。鼓勵全市汽車產業走開放和合作的道路,支持與跨國公司和國內汽車企業合資、合作、兼并、重組,增強汽車工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抓住江鈴與福特、長安的戰略合作機遇,在重點發展江鈴集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低污染的商務用車和越野車的基礎上,加快引進轎車和重卡生產線的步伐,形成具有南昌特色的汽車工業體系。力爭到2010年,形成年產30萬輛以上規模,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產值達420億元,增加值為140億元以上,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19.4%。

(2)發展精品鋼材、精細化工和新型建筑材料產業。精品鋼材產業要放眼鋼鐵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高度,立足現有的精品鋼材制造基地,以發展洪鋼集團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結合資產重組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調整布局。通過淘汰、改造落后生產力,控制一般鋼鐵成品的生產總量,削減鋼鐵生產對環境影響的負荷總量,加強環境綜合整治,拓展發展空間,延伸精品鋼材產業鏈。同時,加快調整石化和化工行業產品結構,重點發展精細化工,擴大有機硅單體及其精深加工以及白炭黑、丙烯酰胺和聚甲醛等產品的生產。重點發展大中型新型干法水泥和散裝水泥。加快特種陶瓷、功能陶瓷、建筑衛生陶瓷生產基地建設。發展高強、輕質、多功能、低能耗的新型墻體材料。發展中、高檔建筑裝飾裝修材料。

2.培育特色支柱行業,提升產業競爭優勢。發展汽車、醫藥和食品、光電子和家電、紡織服裝、冶金和新材料等五大支柱產業,必須通過政策扶持、技術創新、樹立品牌等策略,形成一批“航空母艦”式的超大型企業。帶動一批相關企業落戶,形成產業特色和聚集效應。一是政策扶持。用好現代制造業發展專項配套資金,用于制造業項目固定資產投入貼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產出效益。二是技術創新。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升企業自主研發能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國家級、省級技術中心、博士流動工作站,加快技術創新,形成企業獨特的核心技術。三是樹立品牌。按照市場導向、科技進步、資源優勢和效益等原則,重點抓好匯仁集團、春翔集團、海螺水泥、富煌鋼構等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產業帶動作用大的企業技術項目,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市場競爭力強、規模大、效益好的名牌產品群。

3.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強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1)要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和家電產業。要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軟件研究開發,培育和發展軟件、集成電路和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業,形成產業關聯度較高的電子信息企業群體。重點發展數字信息產品和現代家電,做大做強軟件產業。同時,推動電子商務、電子媒體等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擴大電子信息技術在服務領域的應用。大力發展家電等與電子信息關聯較強的產業,積極使南昌成為我國LCOS數字電視、LED發光二極管、無氟壓縮機等主要生產基地和空調器、半導體照明、數碼相機和電子元器件等重要生產基地。

(2)要加快發展中成藥和生物醫藥產業。現代生物技術與醫藥產業是世界各國競爭于當前、決勝于未來的朝陽產業,全市必須依托現有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成藥和生物醫藥產業,以匯仁、江中制藥為龍頭,不斷地抓好中藥基地建設,重點發展中藥飲片、中藥材GAP種植、中藥標準提取物、中成藥、中藥保健食品及衛生產品和生物醫藥等,進一步擴大南昌市知名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把南昌市建成全國重要的中藥現代化產業基地。依托南昌大學等高等院校和匯仁等龍頭企業的醫藥科研優勢,在中藥現代化與新藥創制方面取得一批關鍵技術成果,突破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的“技術瓶頸”,并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積極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類藥物。

4.發展新型服務業,促進產業間的有機融合

(1)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要大力發展包括研究開發、技術交易、測試測量、知識產權等的研發設計與技術檢驗服務業,包括現代物流、人才培訓、會計審計、管理咨詢等的經營組織服務業,包括電子商務、數字通訊、軟件開發、信息化工程總承包等工業信息處理服務業,包括金融隊伍、證券投資、基金管理等資本服務業,包括廣告服務、市場調查、營銷服務、會展服務等的商貿服務業,以及包括法律服務、設備租賃、產權交易、物業管理等其他生產性服務業,培育一批有能力提供專業生產服務的大公司和供應商,構建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鏈,不斷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素質,提高為工業提供服務的范圍和質量,提升二、三產業的能級,逐步實現第三產業在都市產業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目標。

(2)發展信息化服務業。以信息化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現代化,一方面可以提高本行業區域競爭力;另一方面又為其他產業發展提供基于先進信息技術的優質服務。我們應緊緊跟蹤先進信息技術,大力引進、運用和掌握先進的信息技術和適應技術裝備,將其積極導入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信息化進程。要積極地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供服務業。充分利用南昌大專院校密集,郵電、廣電事業發展迅速的優勢,抓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信息軟件業。搞好系統集成,發展信息硬件制造業。推進企業上網、政府上網、家庭上網工程,努力使信息產業成為南昌的支柱產業。以大型專業商貿集團為中心,以行業供應鏈為紐帶,建設一批行業的網上交易平臺。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形成城市大商業、大流通、大市場的格局。

(3)促進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生產性服務業與第二產業的關系非常緊密,二者緊密依存,并互相促進。因此,在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無論是要實現工業的大發展,還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大發展,都需要建立起有利于二者緊密接觸和良性互動的機制和環境,實現二、三產業的融合和“無縫式鏈接”。為此,應大力發展物流產業,重點培育現代物流主體,引導和支持工商企業系統內物流向社會化物流轉變,傳統運輸、倉儲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變。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落戶南昌,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強規劃協調,重點實施南昌集裝箱碼頭的搬遷改造,規劃建設一批貨運中心,要充分發揮向塘的交通樞紐優勢,培育倉儲、加工、運輸、信息服務相融合的物流業,把向塘建設成為以物流業為主導的中小城市。

參考文獻:

[1]洪禮和.崛起江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凌云,王立軍.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