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社會服務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融合
時間:2022-10-26 09:59:26
導語:地方院校社會服務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地方高校社會服務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1.高校開展社會服務的主動性和認同度明顯提升。資料顯示,78.82%的地方高校已將學校的辦學目標和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結合在一起,17.65%的高校正在醞釀和考慮中,3.53%的學校尚未納入(國家教育行政學院2004年“高等教育地方化”課題組開展的問卷調查)。大部分地方高校提高開展社會服務的認識。在課程設計和專業設置上都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認識和觀念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推動高校開展社會服務。
2.高校社會服務的內容不斷豐富,領域日益擴展,調控管理力度加強。高校社會服務的內容涵蓋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服務的形式多樣化。深入社區開展社會服務,校企合作設置訂單班等。很多地方高校為推動社會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在實踐中加強管理和調控,促進社會服務的成效最大化。
3.高校社會服務潛力巨大,但問題明顯。
(1)社會服務相關主體間缺乏深厚的支撐力度。高校開展社會服務的時間不是很長。合作各方都在摸索中。學校需要結合自身特點和資源進行合理定位,結合社會需要采取靈活的辦學類型,從經濟發展需要的角度培養人才。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與高校合作的力度、價值取向都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政府的協調、投入等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高校的社會服務發展。
(2)高校社會服務的相關機制不夠健全。高校為地方提供相應的服務,那么相應的利益分配機制、動力機制、評估監控機制等都需要重構和完善。學校、企業、師生等多個要素流動和組合,需要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和溝通。相關機制的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制約高校社會服務的良性發展。
二、地方高校開展社會服務的可行性分析
1.地方高校有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這些專業技術人才可以聚集起來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政府政策好,環境合適、各項保障得力就能有效地引導高校教師主動關注區域經濟發展,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開發和科學研究,參與地方社會事業、產業發展等項目,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2.地方高校是優秀人文資源、文化傳統和知識的聚集地。社會優良風尚的形成需要政府的引導和宣傳,需要廣大民眾的配合,也需要高校的帶動和引領。高校完全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對優秀文化進行整合和發展,為促進社會優良風尚的形成和人民群眾整體素質的提高,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3.地方高校有獲取前沿信息和有效信息的技術平臺,自身也有豐富的信息資源。正是因為高校擁有技術和對信息進行選擇、加工、應用的人才,地方高校才有能力為區域社會的發展提供一定的信息咨詢、管理規劃、政策研究等服務。
4.地方高校能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專業和學科。地方高校植根于地方經濟,能深刻了解地方經濟的需要,響應地方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和對人才的需求。專業和學科都能進行靈活調整,培養出最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三、高校社會服務的途徑和形式分析
1.校校合作。互聯網時代,單打獨斗已經不能滿足個人、學校、企業的發展。每所學校因歷史、定位、資源、優勢的不一樣,在進行社會服務時,無法成為“全能手”。學校與學校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高校聯合起來不僅有利于自身的長遠發展,也能為地方提供更好的服務。校校聯盟最典型的是江蘇9校聯盟。9所院校在學科設置上實現互補,共享教學設備、共建師資隊伍、搭建互通培養橋梁、探索合作途徑,共同為企業培養對口優秀人才。目前9所高校設置的專業涵蓋區域各大產業,共同開展校企合作,共同承擔400多項科研項目,建立150多個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工程中心。9所高校教師為800多家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校校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還在進一步提升。
2.校企合作。知識經濟時代,以傳播文化和生產知識為核心的地方高校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和企業合作,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科研服務。科研服務是高校開展社會服務的一個重要載體。高校在社會服務中開展科研,在科研中展開社會服務。比如企業在生產、營銷、融資等過程中遇到問題,需要獲得幫助和支持,地方高校利用人才優勢提供一定的科研服務,協助其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提高了科研能力,企業也得到實在的支持。
(2)與企業合作開發。高校和企業以不同方式聯合開發研究。高校在研發過程中獲得資金等物質的支持,企業則從共同開發的技術成果中獲取一定利潤。
(3)創建科技園。科技園是高校開展社會服務的通道和平臺,通過這個平臺,高校的人才、技術都可以不斷向社會進行輻射,推動區域各個行業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的發展。大學科技園的主動功能是培育企業家、孵化企業。科技園良好的環境、先進的裝備、靈活的機制促使學校的技術鏈和社會產業鏈有效結合,加快成果轉化。
(4)創辦企業孵化器。為了降低創業者創業的風險,高校建立企業孵化器。企業孵化器是扶植和培育中小企業發展和成長的服務機構。創業有風險,這就需要高校通過一系列的服務促進技術成果轉化,解決創業中的種種困難,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3.校地合作。校地合作是地方高校積極尋求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地方政府是區域經濟社會的組織者、管理者。高校能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充當政府的智囊團,幫助政府機關進行決策。對于政府急待解決的問題,高校可以在政府的指導下形成科研項目組進行研究。
4.教育延伸服務。現代社會提倡終身學習,不僅一般民眾需要學習,企業對員工的培訓也要提上重要日程。高校的教育延伸服務是高校教育活動向社會的拓展。高校通過傳播知識讓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業受益。這類的社會服務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企業給予高校資金支持,委托高校定向培養和委托培養社會發展所急需的人才。二是高校教師深入企業為企業員工進行培訓,企業提供一定培訓經費。三是整合高校和企業的優勢資源,共同辦學,進行資源優化配置。
5.社區服務途徑。
(1)定期培訓。社區居民有學習新技術、更換職業等的學習需求。高校就是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不同領域的民眾需要,根據學習者的具體情況靈活安排培訓時間,為居民學習創造條件。
(2)提供信息服務。高校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向社區居民提供一些信息服務,比如開放圖書館、共享數據庫等。
(3)開放體育設施。高校一般都建有比較完備的體育場地和體育設施。在滿足了學生體育訓練和日常鍛煉之余,可以考慮有條件的向社區居民開放體育場地。這樣一來既解決社區體育設施不足的問題,又為學校文化體育活動增添了活力。
(4)提供咨詢和其他活動。高校為社區居民提供諸如法律、心理等咨詢服務。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擔任家教,深入社區幫助老人和其他人開展一些文化活動,為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四、結語
教育肩負著促進社會發展的重大使命。地方高校開展社會服務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樹立這樣的思想和辦學理念突出了地方高校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國家的貢獻。學校不一樣,服務內容和實現形式各有不同,但是高校要獲得長遠發展,必須將自己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服務地方,多方共贏,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奠定堅實的生存基礎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作者:陳珊珊 單位:紹興職業技術學
- 上一篇:區域經濟發展下高校人才培養策略
- 下一篇:林木種苗在林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