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的實踐
時間:2022-05-19 03:19:19
導語: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高校培養人才的規模不斷擴大,高校與企業、行業和區域經濟的聯系也越發緊密,企業需要高校培養適應經濟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高校也需要適應社會需求,完善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區域經濟;行業需求;培養方案;實踐教學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模式的轉變,高等院校也承載了多元化的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都是高校肩負的歷史使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提出,高校教學要以“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為育人目標。在此目標與任務的指導下,作為人才市場提供方的高校已經不再是閉門研究教學的象牙塔,高等教育要與經濟發展接軌、高等教育與回饋社會的觀念已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
一、區域互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企業與學校屬于不同的系統領域,其管理機制、運行方式差異很大,所以企業與高校聯合培養的模式中,也應該職責分明、發揮各自專長,統一培養目標。
(一)依據行業企業人才需求修訂培養方案。培養方案是高等院校培養學生的重要藍本,依據培養方案可進行課程體系的搭建、教學方法的組織實施等。
1.培養方案實行校企培養的對接。隨著行業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高校的培養方案中不斷出現知識體系陳舊、課程重復、與行業脫節等情況出現,結合行業內先進的管理理念和人才需求,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方式進行深入研究,剝離冗余部分,重新梳理課程體系,確立評定標準,做到企業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一致性。
2.引入企業參與課程改革。在進行培養方案制訂、課程改革等工作時,引入企業資源,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結合企業開發產品的流程和特點進行培養方案的調整,并將畢業設計環節納入企業產品開發,使專業的教學始終與社會、企業同步,并鼓勵學生進入企業實習,深入了解企業對設計人才能力的需求和設計行業發展的現狀,從而指導自己今后的專業學習方向和目標。
(二)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培養方案的實施情況與人才培養的效果息息相關,所以需要對校企合作的籌備與日常運轉進行定期檢查與評估,保障教學質量及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的全面開展,就是企業對高校的運行情況、管理水平有知情權,與此同時,對高校的管理體系、考核方法及考核結果有參與和評價的權利。企業對高校的關注與監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教學基礎設施的監督。教學基礎設施包括辦學硬件設施和辦學軟件環境,硬件條件包括教學用房、實驗室面積、圖書資源、網絡資源等,這是學生學習環境的直觀體現,社會公認的評價較高的學校,不僅是設施先進的硬件條件,更應具備促進學生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創造性思維和適應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優良的校園氛圍,只有硬件軟件相輔相成,才能稱之為高水平的大學。
2.對高校辦學過程的監督。辦學過程包括學校為實現人才培養等功能而開展的各種活動,如專業發展規劃設置、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研究活動的組織等。辦學質量是在辦學過程中生成的,可以說,過程決定結果,有什么樣的過程,就會有什么樣的質量。
3.對辦學質量的監督。學校學科與專業的設置情況、各專業的生源質量、招生規模、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如何建立、學生考試通過率、督導檢查工作如何組織實施、學位授予率、畢業生就業率等等一系列數據,都是社會各界特別是相關行業協會迫切需要了解的指標體系、也是學校日常教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內容。
二、校企聯合,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通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工程思維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完成學業進入企業的工作領域后,能夠更快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所以,實踐環節是高校與企業人才培養對接的核心環節。
(一)構建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校企合作過程中,高校教學管理與企業生產管理的有機結合,能大大促進教學管理水平的提升。譬如,應用企業管理的SMED(快速換產)方法優化實習流程就是一個能夠說明問題的實例。眾所周知,安排學生校外實習需要專業和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此造成近年來高校學生校外實習日益減少,實習質量無法得到保證,走過場的現象越來越多。對此,高校在優化實習管理中,吸收借鑒公司的SMED法則,優化實習時間、場所和內容的安排。這種方式打破原來僵化的、校內外實習分離的實習安排,利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進行實習內容的重新分類組合,讓學生更詳實全面地了解企業生產環境、生產流程、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體會到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差異。該方式的應用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保證實現實習目標的前提下,教師花費在路途上的時間大幅度減少,學生到企業實習前的準備更為充分,實習的目的性更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功能也可以集約利用。高校緊密聯系企業,建設一批產學研合作服務基地,推動產學研對接,完善資源共享機制。高校常常會應企業的需求,依據行業發展特點和專業知識體系,開展面向企業員工的崗位技能培訓,提升企業職工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鑒于企業技術人員經過長期的實際操作,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高校也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聘請企業人員參與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教學過程指導,或直接聘任企業人員擔任學習實踐課程兼職教師,壯大論文學習實驗教師師資隊伍,也提升了實踐教學水平;高校教師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也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基地的建立,選派教師深入企業學習,也是為教師搭建提升實踐能力的廣闊平臺。
(二)堅持多形式、多渠道開放辦學模式。隨著高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學生融入企業增強實踐能力的模式日趨豐富。目前很多高校嘗試實行了“3+1”的本科教學培養方案,即學生在校課堂理論學習時間由原來的七個學期調整為六個學期(即三年),將畢業設計環節由原來的一個學期調整為兩個學期(即一年),學生利用一年的時間,融入企業理論應用于實際,提升綜合實踐能力;部分企業為提高行業的整體研究水平和競爭實力,邀請高校學生參與模擬項目的研究,進入企業工作室,利用企業真實的研究環境,理論應用于實踐,既完成了畢業設計學習任務,又增強了實踐能力,提升了就業競爭力。高校充分利用區域經濟優勢,與相關企業達成長期合作協議,建立高校實踐教學基地。學校依托企業實踐教學基地,開展主題系列科技創新活動,將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落到了實處。如“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第二課堂學分、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學科競賽等,都是以科技創新活動為載體,開發和培育學生創新潛力,以學分細則監控各項活動開展的效果,將企業實際課題納入此類活動中,拓寬實踐教學的范圍、更新實踐教學的手段,引導和鼓勵學生真題真做,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讓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去。綜上所述,高校融入區域經濟,企業借鑒了高校先進的理論技術水平,高校享受了企業豐富的實踐經驗,校企之間文化融合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高校培養創新能力佳、實踐能力強的優秀人才提供了助力。
作者:范愛春 單位:天津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曾文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細化與全員育人機制探究———兼論高校后勤服務育人體系的構建[J].高校后勤研究,2011
[2]鄭雅萍.加強管理服務教育著力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基于高校后勤視角[J].高校后勤研究,2012
[3]李金榮,和麗芬.地方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J].黨史博采,2011
[4]王觀玉,石云輝,李明江.地方本科高校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思考[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
[5]張齊,武明偉,楊明.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現代工程實訓平臺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4
[6]陳振,張波,寧礦鳳.基于社會需求和通用職業標準的軟件人才培養方案[J].計算機時代,2012
- 上一篇: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
- 下一篇:獨立學院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的適應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