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非均衡狀況原因分析
時間:2022-08-12 10:58:09
導語:區域經濟發展非均衡狀況原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我國的經濟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大發展。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國家的貧富差距也在迅速拉大。這種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態已成為影響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阻礙,本文就這一現狀進行分析和探索,并力爭從四個角度,剖析這一狀況的形成原因。
關鍵詞:區域經濟;非均衡;綜合國力;制度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經濟總量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國內生產總值在英國、意大利之后,居世界第七位。但是,蒸蒸日上的經濟發展勢頭中卻潛伏著危機,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隨著經濟總量的上升也在迅速拉大,呈現東高西低的發展態勢,區域間社會經濟實力、社會發展的不均衡也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起著無可厚非的消極作用。
一、淺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狀況
1.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較大
在歷史上,我國的經濟重心先后從平坦的中原轉向了臨近水源,交通便利的東部、南部沿海地區,由此造成了我國自古以來的區域差距。我們很自然的將我國經濟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在先天不足的形勢下,貧窮的西部由于國家對其農村農民增收的金融支持力度遠遠不夠,而西部農業產業化的資金缺口也是較大,導致了西部的后天畸形。平庸的中部憑借其肥沃的土地資源,國家的政策支持和重工業的開展,其經濟處于一個不溫不火的狀態。交通、環境、政策等各個方面具備明顯優勢的東部沿海地區,在新中國的帶領下更加的勇往直前,這便是今天的區域差距。舉一個切身的例子來說吧,曾經在東北地區旅游的我在搭乘的出租車上與兩位江蘇的小伙子拼車,路過東北鄉下時,一位小伙子開玩笑的對出租車師傅說:“你們這的銀行,金庫里的錢可能都沒有我爸爸給我買的車錢多。”這句狂傲不羈的話也正反映出了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巨大差距。
2.同一地區內部省際間存在一定經濟差距
統籌區域發展,因地制宜,為了均衡地區內部的良性發展,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今天,每一個區域內部仍然存在一定的經濟差距和不平衡。拿內蒙古地區來說,其省際間的區域發展便呈現不平衡的狀態,以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等資源優勢明顯的城市為第一集團,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政策支持,其經濟得到迅猛發展,并覆蓋全省,輻射全省。而其他地區則存在工業發展緩慢,農業大而不強,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等問題。雖然,近年來,國家對內蒙古落后地區采取了扶持政策,但是與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相比仍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二、簡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原因
近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國家平衡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相繼實施,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得到明顯改善,經濟也呈現活力加強、增長加快的良好態勢。但受歷史、地理及經濟基礎等因素影響,我國各地區經濟增長的速度仍然存在快慢不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接下來,我就歷史、地理、政策、經濟意識這四個方面簡析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1.歷史因素
黃河中下游地區,隴山與秦山之間成為我國最早和影響最深遠的經濟文明發源地,他們是后來歷史中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秦漢時期,黃河流域逐漸確立其農業的核心地位,關中平原地區和關東地區成我當時最主要的經濟區域。三國兩晉時期,環境的變化使得游牧民南下,北方戰亂,北方的農業遭到了破壞,國家經濟中心轉移到東南沿海地區,江淮地區、大湖流域、成都平原的農業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直到宋朝,早熟稻的推廣使得南方經濟迅速的發展起來,在當時,我國的經濟重心已經遷移到了長江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在全國范圍內起到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當然,后期的絲綢之路和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使得我國經濟徹底南移,這也就成為早期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重要原因,并作為歷史遺留問題留存下來。
2.地理因素
我們國家,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我國的地市西高東地,西部內陸,土壤貧瘠,地廣人稀,經濟落后。交通不便,東部沿海,水路暢通,口岸眾多,突然肥沃,氣候宜人,經濟發達,輻射全國。不同的地理條件造就了不同區域先天的發展環境,地理因素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根本因素。
3.政策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三次大起大落,分別是1952年到,到三年自然災害以及改革開放初期到而是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在經濟發展態勢逐漸趨于穩定,政治環境呈現和平的今天,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非均衡的問題,多次提出解決措施,制定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統籌區域發展。例如,我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都對縮小區域差距起到一定作用。同時,中央十分重視“三農”問題,并陸續推出一些列措施解決三農問題,扶持農業、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區域差距。由此可見,政策的制定和施行,也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重要因素。4.經濟意識原因目前,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過于強調經濟的發展,在我國一些類似北京,深圳等發達城市中,人們的生活節奏普遍加快,人們過于疲憊去面對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對經濟生活得有給予更多的理解,以賺錢為目的的經濟活動層出不窮,當然,這種快節奏的生活也同時帶動了這個城市經濟的發展。但是,在一些類似于西雙版納等城市的地區,人們的價值觀念普遍向往安逸,生活節奏慢,“掙三塊花五塊”的價值觀念使得那些地區的人們不會過分去強調掙錢,發展經濟,而是安于現在平和,安靜的生活。以上,不同經濟意識人們也就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國區域經濟的非均衡化發展。
三、結語
從經濟學角度,均衡是相對的,而非均衡則是絕對的。各個區域之間由于先天自然資源、地理條件的差異,后天政策制度上的傾斜,地方人民思想意識的差別,市場經濟的影響等多個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我國今天區域經濟的非均衡狀態,但是我相信,我們政府通過制定綠色科學的區域政策,因地制宜,發揮所長,必定會在復雜的區域經濟發展中找到突破口,促使各個區域經濟向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
作者:安延東 單位:莫旗政府金融辦
參考文獻:
[1]唐飛.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財政增收——以安徽省太和縣為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9):132.
[2]王慧娟.張家口市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農業財政政策研究[J].時代金融(下旬),2013,(11):98.
- 上一篇:區域經濟與交通運輸體系一體化探討
- 下一篇: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困境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