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現狀分析
時間:2022-06-16 03:31:42
導語: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山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中山發展帶來重大機遇,中山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自身發展優勢制定科學可行策略,明確提出"一個樞紐,兩個基地,三個試點”的戰略發展方向,努力打造珠三角大都市生活圈的重要交通樞紐功能,推進沿海產業帶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和珠江口西岸重要服務業基地建設,加強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全國創新審批方式改革試點和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創新試點建設。1、地緣優勢產業。中山是連接深圳和廣東省西部地區的一條黃金走廊,近年來廣珠輕軌、西部沿海高速、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建設,以及周邊有五大機場和四大外輪深水港,占據全國前十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天然的海運良港,75分鐘抵達香港的便捷航線,為中山提供了便捷的對外貿易通道。現代物流已經成為中山的重要產業,中山計劃利用十年左右時間成為珠三角區域物流中心。2、“一鎮一品”的互補性經濟模式。中山是廣東產業集群創新試點城市,現已成為珠江口西岸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城市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中山擁有擁有濃厚的"親商安商、扶商富商”發展氛圍,并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其產業經濟和區域經濟已實現蓬勃發展,各鎮錯位發展,"一鎮一品”已經成為中山獨有的經濟模式,已培育出一批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的產業園區,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專業品類生產集散地,成為中山市最具特色和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已形成獨有的中山發展模式。3、現代工業的火炬傳奇。1990年,國家科技部、廣東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共同創辦國家級高新區,即中山火炬開發區,中山火炬開發區已經成為中山工業最發達的區域。現今,中山火炬開發區有20多個國家的知名企業,共計1000多家,規模以上的有5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近30家,有中國包裝印刷基地、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國技術成果產業化(中山)示范基地、中國綠色食品產業基地、中國裝備制造基地和中國電子基地,擁有七塊國家級牌子,成為全國高新區之最。中山的"火炬速度”"火炬模式”和"火炬現象”享譽全國,成為現代工業的火炬傳奇。4、文化名城。中山市歷史悠久,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具有崇文重教、和諧博愛的精神特質。孕育了許多享譽中外的歷史名人。中山本土的香山文化為嶺南文化增添了色彩,如今的”慈善萬人行“和”全民修身行動”彰顯了中山博愛、創新、包容、和諧的城市精神。
(二)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現代經濟發展越來越多地依賴人力資源的成長、人的知識技能、人對新技術的學習掌握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依存共生,成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1、高職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T.w.舒爾茨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他在農業經濟問題的研究中發現,人的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是美國農業產量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德國戰后經濟迅速崛起的“秘密武器”是職業技術教育;日本“經濟發展的柱石”也是職業教育。這些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運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對勞動者的素質進行提高,讓他們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能,推動經濟快速前進。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升人力資本的質量,是現今迫在眉睫的問題。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是省師范、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立足中山火炬開發區,為中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技術等支持,為提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形成獨具特色的火炬模式。2、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中山是廣州、香港、珠海的交通樞紐,深中通道的建設更加強了中山與區域之間的聯系與合作,這一區域也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也是產業結構升級最迅速的地區。這樣的區域特征必然對高素質人才合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更高需求。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和產業的優化升級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對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快速發展、大力推進的發展契機,同時也為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的重要依托。園區呈現為幾個突出的特點,即產業具有突出的高科技特征、產業的高科技含量充實了專業和課程的內涵、園區產業研究開發具有工程性研發的特征,這些因素對于推進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產學研能力的提高,為學院辦學水平和培養人才能力的提升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提出,要將廣東建設成“世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提出增強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雙提升”的戰略目標,指出高等職業教育要“以新的思維和機制推動高等教育發展上水平。”“推進校企合作,建設集約化職業教育培訓基地,面向更廣大區域配置職業技術教育資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區建設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基地。”這些舉措為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二、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一)高校社會服務體系的歷史回顧
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這一理念是源自于19世紀中葉美國贈地學院。1862年美國頒布了《莫雷爾法案》,其核心思想是“威斯康星思想”,這一思想是隨著威斯康星大學建立之后得到贈地,繼而發展起來的。1904年,范•海斯(VanHire)為威斯康星大學校長,他指出“州的邊界就是大學校園的邊界”,大力推進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19世紀末20世紀初,“威斯康星思想”得到廣泛推廣,大學的圖書館、實驗室向社會開放,全州都是大學校園,高校成為州的“靈魂”和“智囊”。威斯康星打破了高校封閉的體制,開創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先河,對世界高等教育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國大學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1988年,在第三次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上李鵬總理提出,“高等學校要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服務,進一步發揮學校的潛力。”“開展社會服務,包括有償服務,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各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加以選擇。”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條指出:“高等學校應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從此,我國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得到了法律和政策的保障,走上快速發展的通道。
(二)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2004年4月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創辦,現已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中山火炬模式”,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立足園區建大學,已成為高職院校獨具特色的代表,受到國家、廣東省的高度重視。1、軍地共建培訓基地。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與政府合作共建交通戰備器材保障培訓中心和人防教育主題公園,政府提供土地和資金支持,火炬職院提供人才與管理,并設立人防與應急管理專業,編寫了《人防與突發事件安全防護教育》和《防空防災知識與技能》教材,推進軍地共建的培訓基地建設。此外,火炬職院還與國家和省交通戰備辦公室聯合共建廣東省交通戰備器材保障培訓中心,并編寫了《裝配式公路鋼橋構件圖集》和《裝配式公路鋼橋使用與管理培訓教程》的教材,聯合開展培訓。2、校協共建培訓學校。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山市現代服務業協會合作,共同建設中山市現代服務業職業培訓學校,為社會人員及在校學生提供市場營銷、企業管理、企業信息化管理、金融管理、物流管理、項目管理、裝潢設計與制作等圍繞現代服務業的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及考試。3、聯合共建科技平臺。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與國家科技部、省科技廳、開發區管委會合作共建“光機電技術創新平臺”,政府出資900多萬元,成立了中山市首個光學工程技術中心,為中山火炬開發區光學企業提供檢測和技術服務。4、回爐培訓企業員工。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發揮高校技術優勢,積極面向社會展開資格鑒定和技能考試培訓,為企業員工提供“回爐”培訓,逐漸形成了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社會培訓服務。5、與政府、企業合作共建教育分院。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與園區企業合作共建學歷提升教育服務,現已經有金源學院、信達學院、海歸創業學院等校政共建、校企共建院校,為培育創新型人才和提升企業人才的綜合素養和人才的技能水平、學歷層次發揮了重大作用,也得到企業的贊譽。雖然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服務經歷了快速發展,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但仍存在著諸如服務區域經濟缺乏系統性、緊密型和主動性等特征,在后續的發展中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必須根據現狀,認清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推動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作者:張杰 單位: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區域經濟發展與交通運輸分析
- 下一篇:《保鮮與加工》創刊100期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