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失衡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2 02:42:00

導語:全球經濟失衡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球經濟失衡分析論文

一、對全球經濟失衡分析

(一)全球經濟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失衡問題的日益突出,學術界對此的討論及相關文獻也越來越多,各有各的觀點。其中在2005年美國UCBerkeley的著名經濟學家BarryEichengreen做過一個較為全面的回顧。他認為可以將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分析歸為四個主要的觀點。第一種強調了美國儲蓄率太低對經濟不平衡的貢獻。第二種認為國際收支失衡的主因不是美國儲蓄率過低,而是因為美國經濟增長非常有活力,投資環境好,全球資本自愿流向美國。因此不需要擔心目前經濟失衡。第三種觀點認為東亞國家儲蓄過度、內需不足是失衡的主要原因。第四種則強調了東亞國家和美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導致了當前經濟現狀。美國是全球巨大的商品和金融市場,因此東亞國家可以將商品出口到美國。與此同時,資金也可以在美國的金融市場上獲得很好的運用。另一方面美國也依賴東亞國家,美國消費需求旺盛,但儲蓄率偏低,需要東亞國家向其提供巨額資金以彌補經常帳戶逆差。

上述四種觀點從不同角度描述了全球經濟失衡、國際收支不均衡的原因。但是單從某一個角度看都是不完整的,必須綜合起來才可能比較全面地解釋當前的國際經濟現象。

2、全球經濟不平衡的可持續性分析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狀態能否繼續持續下去關鍵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美國是否會繼續向世界上其他國家借錢,二是后者是否愿意繼續借錢給美國。如果美國會繼續借錢,那么其他國家的決定取決于兩個因素,即風險與回報。這里,外債余額占GDP的比例有多高是一個較好的技術指標。債務余額是經常項目逆差的累積,前者是后者的積分。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增加,90年代頭幾年有所好轉,但以后又進一步惡化,債務余額與GDP之比也迅速增加。從歷史上來看,澳大利亞的外債余額占GDP之比曾經達到60%,愛爾蘭為70%,而目前美國還遠沒有達到這一程度。因此,盡管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占GDP之比已經很高,我們還是不能確定說這種逆差已經不可持續。關鍵在于其他國家是否愿意繼續購買美國的國債或其他美元資產,從而為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提供資金。如果答案肯定,那么這種不平衡狀態是可以維持下去的。

此外,當前國際金融安排存在一種內在的限制美元下跌的機制,從而約束著那些持有美國資產的國家。其原因在于美國持有的海外資產都是以外國貨幣計價的,而外國持有的美國資產都是以美元計價的。美元下跌,美國所持有的海外資產自然升值,相反外國的美元資產持有者將遭受損失,這當然是持有者所不希望看到的現象。

對美國的經常項目順差方可以分為四部分。一是東亞地區。在經歷了瘋狂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東亞國家認識到必須通過貿易順差增加外匯儲備,以保證經濟安全。不過只要有了安全感,這些國家就會停止追求貿易順差,表現出貿易順差的短期性。二是日本。目前日本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居民儲蓄率也在下降。企業的高儲蓄率是日本儲蓄大于投資且經常項目順差的主要原因。不過我們可以預測當日本經濟走出長期低迷后,投資必將更加活躍,其經常項目順差也會隨之減少。第三個是石油輸出國。由于石油價格的持續上漲,輸出國的經常項目順差激增。最后是我國。我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集中表現為“雙順差”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均為順差,而且已經持續了十幾年。這樣的國際收支格局是不正常的。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正常的格局應該是經常項目的逆差與資本項目的順差并存,東亞國家過去和現在都是這樣的走勢。

3、全球經濟失衡的背景下中國存在的問題分析

從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的國際收支失衡在與貿易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順差兩部分造成的。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四個部分:經濟周期的影響、結構性因素的影響、體制性因素的影響以及短期沖擊。

首先是經濟周期的影響。中國的宏觀經濟從1994年開始在總體上告別了相對嚴重的通貨膨脹,并進入了緊縮時代。多年來CPI等物價指數一直在低位運行,與1993年之前的情況相比產生了重大的轉變,與投資儲蓄缺口的變化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和一致性。宏觀經濟態勢的轉變和投資儲蓄缺口的改變,部分地為長達十多年的經常帳戶順差提供了解釋。此外宏觀調空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投資和進口需求的減少。其次是結構性因素的影響。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國民收入的穩定增加,為國民儲蓄的持續增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堅持對外開放和面向市場的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加入WTO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FDI目的國,直接增大了資本帳戶的順差。此外,金融體系改革的滯后以及醫療、社保制度的不健全導致居民不得不放棄即期消費,導致儲蓄率一直持續不下。再次是體制的影響。對出口和FDI流入的過度刺激和鼓勵,是形成貿易帳戶和資本帳戶雙順差的制度性原因。在很多地方招商引資規模和出口創匯量成為衡量地方行政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最后是短期沖擊。近幾年,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名義和實際匯率均出現了大幅度的貶值。匯改前中國實行盯住美元制,使得人民幣也相應發生實際貶值,對出口起了促進作用。另一個短期沖擊是投機性資本的較大規模進入博取人民幣升值的收益。

4、改善當前中國收支不平衡的幾點建議

通過理論研究和國際經驗表明,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保持適度的經常項目逆差、資本帳戶順差才是正常的國際收支格局。只有維持這樣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態,才可以確保中國繼續通過資本凈流入來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而不是作為資本凈輸出國向別國特別是美國這樣的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輸出資本。

我國已經在1995年對匯率政策做出了調整,目前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一種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1)從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角度看:適當調整人民幣匯率水平,有利于貫徹以擴大內需為主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油畫資源配置;有利于增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提高金融調空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物價穩定,降低企業成本;有利于促使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有利于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效果。(2)從對世界經濟金融格局的影響角度看:適當調整匯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美兩國之間在匯率問題上的緊張關系,有助于消除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匯率政策與改革方向的各種疑惑、猜測和不良預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國際社會推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從而有利于增強世界經濟金融發展的穩定性??梢栽谝欢ǔ潭壬细纳浦袊c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貿易失衡狀況。有助于改善國際“熱錢”的流動和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沖擊,促進國際短期資本的合理流動。

此外,筆者認為還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調整:

調整貿易和發展戰略。應該進一步調低出口退稅率等一系列有利于出口的政策。在中國已經存在巨額外匯儲備的情況下,鼓勵出口不應該繼續成為一個政策目標。不僅僅要調低稅率,還應逐步優化稅收結構。此外,還可以調整進口政策,以刺激進口。

資本流動政策應該更為謹慎。近幾年大規模投機性資本的流入,對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需要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動的控制。另外,要適當加快推動資本外流的步伐,加速國內優質企業的海外投資、擴大QDII的規模等。

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目前,我國面臨一些結構性經濟問題,前文也有所提及。財政應加大對醫療機制、社會保障體制的建設健全,從而使居民能夠放心的進行即期消費,從而優化中國儲蓄與投資的比例關系。政府由相對保守的財政政策轉為擴張性財政政策,不僅可以直接擴大內需,而且可以緩解結構性問題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陳雨露,國際金融,修訂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許少強,外匯理論與政策,第1版,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3]劉偉、凌江懷,人民幣匯率升值與中美貿易失衡問題探討,國際金融研究,2006.9

[4]陳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問答(二),中國金融,2006.1

[5]易綱,中國的貨幣化進程,第1版,河北:商務印書館

[論文關鍵詞]國際收支經濟失衡經濟建議

[論文摘要]全球經濟失衡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中的一個突出問題。美國正經歷著大量的經常項目逆差;與此相對應,石油輸出國、日本和我國出現了經常項目順差,其中我國的雙順差尤其引人注目。本文將分析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對我國有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