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協議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12 03:01:00

導語:反傾銷協議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反傾銷協議研究論文

一、傾銷的法律內涵

關貿總協定曾在第六條對傾銷作了原則規定:“將一國產品以低于正常價格的方法進入另一國市場內,如因此對某一締約國領土內已建立的某項工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產生實質性威脅,或者對某一國內工業的新建造成實質性阻礙,這種傾銷應該受到譴責。”

1980年1月1日繼續適用的關貿總協定“東京回合”《關于實施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的協定》(簡稱《反傾銷修正守則》),是對總協定第六條的解釋、補充與發展。《守則》關于“傾銷的確定”是這樣說的:“如在正常貿易中一國向另一國出口的某一產品的價格,低于出口國本國消費的相應的同類產品價格,則此產品應視為傾銷品(即以低于正常價格輸入到另一國的商業領域的產品)。”

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開始后,對“東京回合”的守則又作了重要修正與精確表述,達成了《關于執行1994年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的協議》(簡稱《反傾銷協議》)。《協議》給傾銷下的定義是:“如果一項產品從一國出口至另一國,該產品的出口價格在通常貿易過程中,低于在出口國旨在用于消費的相同產品的可比價格,也即以低于正常價格進入另一國商業,則該產品將被認為是傾銷。”

由此可見,法律傾銷具有自身的重要特征:第一,法律傾銷強調傾銷的后果,即強調這種傾銷行為對進口國工業引起或可能引起的危害;第二,構成法律傾銷必須同時滿足兩個基本條件,即存在傾銷性銷售商品行為與這種傾銷行為給進口國工業造成損害或損害威脅并實質上阻止某一國內工業的建立。

因此,關貿總協定反傾銷法是通過立法將傾銷行為限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只有當傾銷行為超越了這一限度時,才允許對其采用抵制措施。所以,反傾銷法的本身就是作為一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出現的,而反傾銷稅則是當前一種重要的非關稅貿易避壘。

二、傾銷確定的基本條件

如前所說,只有法律意義上的損害性傾銷才應予以限制,這種限制即采取以征收反傾銷稅為主的反傾銷措施。而在對進口商品征收反傾銷稅之前,必須確定該商品進口同時滿足了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一)傾銷價格的確定。傾銷價格的確定通常是以所謂正常價格或者“公平價格”作為參照系數,凡低于正常價格的銷售即有可能構成傾銷。因此,傾銷價格的確定的關鍵,在于正常價格或公平價格的確定。根據關貿總協定反傾銷法的一貫規定,商品的正常價值應該正確理解為由該商品輸入進口國時的以下三種價格構成:

1.該商品在出口國國內市場的銷售價格,即相同產品在出口國用于國內市場銷售時在正常情況下的可比價格。出口國國內市場銷售價格是常用的價格標準,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無法獲得這種價格或這種價格不適用。假如發生這種情況,便要以其他價格作為正常價格。

2.向第三國最高出口價格。這是出口國國內市場銷售價格的一種替代價格,即出口國向提起傾銷指控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出口相同產品的最高可比價格。假如向第三國出品價格仍然不能作為正常價格時,則還可以采用另外一種價格。

3.推定價格,即按該商品在原產地國生產的實際成本加上銷售成本與一定比例的利潤計算的價格。這種價格是在上述兩種價格無法確定時所采用的一種確定正常價格的方法。

從前引《協議》的傾銷定義可以看出,價格是確定是否構成傾銷的直接因素。那么,怎樣理解《協議》所確定的是否構成傾銷的價格標準呢?筆者認為:第一,一國向另一國出口的產品價格,是否低于相同產品在出口國用于國內消費時、在正常情況下的可比價格;第二,在出口國國內市場的正常貿易過程中不存在該相同產品的消費時、或者由于該市場的特定情況,或者在出口國國內市場的銷售量低,該項銷售不允許進行適當比較時,則傾銷幅度應通過與一個合適的第三國出口的相同產品可比價格(如果該價格是有代表性的話——筆者注)進行比較而確定,或者與相同的構成價格進行比較而確定。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述幾種價格標準在法律效力上有先后順序之分,但它們都僅僅適用于市場經濟國家,而對非市場經濟國家或中央統制經濟國家則另外規定了特殊的確定價格的方法,即所謂的“替代經濟”方法。就是說,用一個屬于市場經濟的國家作為替代國,替代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要與該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水平一樣或相似,以其生產相同或類似產品的價格作為確定有關非市場經濟國家“公平價格”的基礎。在這方面,美國的做法最具代表性。按照美國商務部的規定,根據替代制確定商品的公平價值有以下幾種價格方式可供選擇:

(1)國內價格。也就是選擇一個經濟發展水平與該國相類似的市場經濟國家作為替代國,替代國相同產品的國內價格或向第三國出口的價格,就成為該非市場經濟國家產品的公平價格。

(2)構成價格。也就是首先確定產品在該國的成本、費用與利潤,然后選擇一個經濟發展水平與該國相類似的市場經濟國家生產相同產品的成本、費用與利潤作為計算基礎,計算出產品在該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實際構成價格,并以此作為該產品的公平價格。

(3)美國價格。在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替代國或無法確定上述兩種價格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美國相同產品的構成價格作為確定公平價格的標準。在此情況下,美國本國成為替代國。

那么,在無法選擇“替代經濟”的情況下怎么辦?美國《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對“替代經濟”原則作了修改,不再使用“替代經濟”這一概念,而使用“構成價格”方法。然而,由于它仍然需要選擇一個市場經濟國家來確定構成價格,故其實質內容未作改動。這種做法不但往往損害了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利益,人為地制造貿易紛爭,而且與反傾銷法維護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這一主旨背道而弛。

(二)損害的確定。嚴格說來,僅僅是商品在另一國的銷售價格低于正常價格并不必然構成傾銷;傾銷的確定還必須同時滿足第二個條件,即對進口國直接造成了重大損害。

什么是損害?《協議》在《第三條·損害的確定》中明確闡述:“關貿總協定第六條的損害確定應根據確實的證據作出,并包括對下述兩方面的客觀審查(a)傾銷產品的數量和傾銷產品的結果對國內市場相同產品價格構成的影響。以及(b)這些進口產品對國內該相同產品生產商造成的后續沖擊程度。”在本條的注釋中又特別指明:“本守則內所稱‘損害’一詞,除非另有規定,應指對某一國內產業的重大損害、對國內產業重大損害的威脅,或是對某一產業的建立造成嚴重阻礙,也可按本條的規定進行解釋。”對“重大損害威脅的裁定應依據事實,而不是僅僅依據宣稱、猜測或者極小的可能性。某種傾銷將會導致損害情況的變化必須是明確地被預見得到的,并且是迫近的。”同時在本條的注釋中加以強調:“有理由使人確信:以傾銷價格進口的產品即將會急劇增加。”因此,“在涉及傾銷產品造成損害威脅時,適用反傾銷措施應特別小心地加以考慮和作出決定。”

這一大段完整的論述邏輯嚴謹,不可隨意抽刪,斷句取義。因為它層層深入地表述了一個重要論點:確鑿的證據與客觀的審查。

根據《協議》的基本精神,確定是否構成重大損害及其威脅,通常要涉及三個方面的要素:

1.對損害客體的確定。按照關貿總協定反傾銷法的規定,損害的客體是指進口國的國內產業。什么是國內產業?遵循《協議》的邏輯思路,應理解為是指進口國相同產品的全部生產商或者他們之中那些生產商,其產品的生產在這些產品的整個國內生產中占主要部分;如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通過一體化具備單一的、統一的市場特點時,整個一體化區域的產業也被視為國內產業。

2.對損害結果的確定。這通常要考察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傾銷商品的進口數量和數量增長的幅度。也就是說,無論從絕對量還是相對量來講,傾銷商品的進口數量是否太大,增長幅度是否太大、太快。第二,傾銷商品的進口對國內相同產品價格的影響。例如,比較國內相同產品的價格,傾銷商品的進口是否有大幅度的降價,是否在相當程度上壓抑或阻礙了國內相同產品價格的合理提高等。第三,傾銷商品的進口對國內相同產品生產工業的影響。例如,銷量實際或潛在的下降;影響國內價格的因素;傾銷幅度;對現金流動、庫存、就業、工資、增長率、籌措資金或者投資能力等方面實際或潛在的負作用。

3.對商品的低價進口與損害之間因果關系的確定。一般說來,對國內工業與國內生產者造成損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傾銷產品之外還有其他已知的因素,例如,國內工人罷工、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等,則不能構成傾銷案件的成立。只有在證實進口商品的傾銷是造成該國工業重大損害或威脅的直接原因時,才能使傾銷案件完全成立。簡而言之,傾銷的存在是“因”,重大損害的存在是“果”,兩者之間是嚴密的邏輯因果關系。因此,在考察是否構成重大損害的同時,應當把由于商品的低價進口造成的損害與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損害區分開來,確定產品的低價進口與損害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對此,《協議》明確指出:“表明傾銷產品和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應以當局對其所擁有的全部相關證據的審查為基礎。”并且斬釘截鐵地作出結論:“由其它因素造成對產業的損害不得歸咎于傾銷產品。”

三、征收反傾銷稅的基本規定

反傾銷稅是出口國進行商品傾銷,對進口國的相同產品造成重大損害或重大威脅時,由進口國海關依法征收的一種進口附加稅或特別關稅。關于反傾銷稅,筆者主要依據《協議》的基本規定,試述管見:

1.在全部征收條件都已滿足的情況下,是否要征收反傾銷稅,以及征收反傾銷稅的數額是否按傾銷幅度的全部或者小于傾銷幅度,均由進口國當局或者海關當局決定。

2.在對所有有關產品都要征收反傾銷稅時,應根據每一案件情況,對構成傾銷與造成損害的進口產品在無歧視的基礎上,按適當數額征收反傾銷稅。

3.征收反傾銷稅的目的,是為了消除商品傾銷給進口國工業造成的危害,是進口國為抵制傾銷而采取的一種行政救濟方法,不是懲罰性質。因此,所征收的反傾銷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超過進口商品的傾銷幅度。如果征收較少金額反傾銷稅便可以消除傾銷對進口國工業所帶來的危害,應征收抵于傾銷幅度的反傾銷稅;如果實施反傾銷稅后發現征收的捐稅超過實際征收的傾銷差額,則超過的部分應盡快償還;如果已經征收反傾銷稅的進口商品不再對進口國家的工業造成危害,進口國應該立即停止對該進口商品征收反傾銷稅。

4.反傾銷稅只有在抵銷傾銷的損害所必需的期限內才有效。只有在存在傾銷并有損害的足夠證據的情況下,作出初步肯定的結論之后,才可以采取臨時措施。關貿總協定反傾銷法允許進口國在作出初步傾銷裁定后至作出最終裁定前的這段時間內,對裁定進口商品采取不超過4個月期限的臨時反傾銷措施,如有特殊情況,根據出口商請求,也可以延長到6個月為限,使其有比較充分的時間為自己準備辯護。臨時反傾銷措施包括征收臨時反傾銷稅、要求提供擔保以及停止對該進口商品的海關估值。

5.對存在著造成損害的傾銷歷史,對進口商知道或應該知道出口商正在從事損害性傾銷行為,對大量傾銷商品在相當短時期內擁入進口國市場,并且該傾銷商品擁入造成的重大損害使得只有對其征收追溯性反傾銷稅,才能防止同樣情況再次發生,在當局對該傾銷產品作出裁定后,可以對那些在臨時措施適用之前90天內進入消費領域的產品征收最終反傾銷稅。

參考文獻:

[1]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際經貿關系司、關貿總協定上海研究中心.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最后文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汪堯田,周漢民.世界貿易組織總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

[3]張玉卿.國際反傾銷法律與實務[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3.

[4]劉德標.涉外經濟貿易法教程(修訂本)[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0.

[5]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條約法律司.全國外經貿系統“三五”普法教材[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0.

[6]薜榮久.世貿組織與中國大經貿發展[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

[7]薜榮久.世界貿易組織(WTO)教程[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

[摘要]本文以WTO中的反傾銷協議為基本依據,對傾銷的法律內涵、傾銷確定的兩個基本前提條件:傾銷價格的確定和損害的確定、征收反傾銷稅的基本規定以及“烏拉圭回合”最終文件中的反傾銷協議等若干問題做了較為系統的探索與論證。

[關鍵詞]傾銷;傾銷價格;損害;反傾銷稅;反傾銷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