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經濟發展問題以及思路

時間:2022-11-25 03:37:00

導語:能源經濟發展問題以及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能源經濟發展問題以及思路

一、能源經濟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能源短缺

進入本世紀后,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對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也激增。盡管中國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產國,但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性越來越大。據國際能源機構估計,中國在2003年因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9%,進而成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每天消費石油近546萬桶。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還是一個單純的石油出口國,然而在1993年,形勢發生了逆轉,從此便不斷增加對原油供貨的依賴,以使自己的經濟正常運行。如果假設對石油的需求的年增長率為12.8%,那么到2020年,中國經濟就可能需要消費石油4億噸。僅這些數字就足以描述出經濟學家們所說的中國能源短缺問題。

(二)能源效率低、資源耗費大

從改革開放到“九五”期末,中國的能源效率隨著經濟增長開始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更值得注意的是,“十五”期間,中國能源利用率由過去的持續上升轉為下降,能源效率低下問題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中國在“十一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單位GDP能源消費降低20%的目標。然而,2006年上半年的實際情況是:GDP增長10.9%的同時,煤、電同比分別增長了12.8%和12%,能源消耗增長仍然快于經濟增長,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若2006年全年單位GDP能源消耗高于2005年,意味著“十一五”期間單位GDP降低20%的目標必須在4年內完成,每年要降低5.4%。“十一五”期間中國各主要行業節能降耗形勢不容樂觀,完成節能降耗20%的目標任務十分艱巨。

(三)能源結構問題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能源結構的歷史和現實表明,能源結構優質化和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在發達國家的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中,清潔能源所占比例之高引人注目。與世界發達國家之能源格局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的能源結構和消費結構不甚合理,未能充分實現結構優化。中國油氣資源儲量和消費量均低,對比世界能源消費的潮流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之路,石油、天然氣的大幅度進口不可避免。由于技術落后等原因,中國水力資源的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但短期內成效不會太大。而中國的核能等新能源的開發也落后于世界水平。

(四)能源生產與消費的環境影響問題

中國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帶來了環境污染嚴重、效率低下、終端服務落后以及能源技術水平差等問題。由煤炭使用造成的當地、區域和全球環境問題嚴重阻撓了未來發展,成為中國能源安全的致命缺陷之一。據統計,中國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占GDP總量的3.5%~7.7%,中國經歷了先破壞后保護、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節約的黑色發展之路。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已經成為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能源經濟發展的出路對策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目前占世界人口15%的發達國家現代化的實現,是以消耗當期世界資源量的70%為代價的。事實證明,這種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協調、低效率的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必須充分考慮我國資源短缺、環境脆弱的基本特點,尋求比發達國家消耗更少的資源、對環境影響更小的代價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和獲得較高生活質量的道路,實現新型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良性互動。為此,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資源節約型的循環經濟增長模式。自上世紀90年代在全球興起以后,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為人們所接受。循環經濟是指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和產生廢物的各個環節循環利用能源,發展資源回收利用產業,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這是一種有別于傳統經濟“高開發→低利用→高排放”特征的新的經濟形態,它強調構筑“工業食物鏈”,通過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無害化及再生的方式,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表現出“低開發→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10多年前,循環經濟的概念被提出,到上個世紀末,經濟發達國家已逐步將其發展為大規模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形成為國家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國也已經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建立循環經濟型發展模式,對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緩解資源短缺,減輕環境污染壓力,將發揮巨大效力。

(二)構建新的產業體系與發展模式

確立優先發展的產業。現在能源資源富足地區,所建立的產業,不能再是初級能源資源產品輸出型,而應該是尖端技術效益型。如,煤炭資源富足地區,不能再是簡單的采煤賣煤,而應把煤電一體化、電解鋁、硅鐵、硅鈣、煤化工、煤轉油等作為優先發展的產業,使其成為我國高載能產品的生產基地。同時,大力開發水電能源,優化能源結構。現在世界各國都采取優先開發水電的政策,許多國家的電力工業中水電開發占據很大的比重。

(三)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

我們應加快國內天然氣、水電、核電等優質一次能源的發展速度。繼續優化能源結構,以滿足市場對優質能源的需求。應確立向科技要能源的思想,大力推廣運用先進能源技術。以易造成高污染的能源、新能源為能源技術創新重點。發達國家為了保持其在世界競爭中的優勢,極其重視能源技術政策問題。我國能源結構與世界其他國家顯著不同,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據主要位置,傳統的煤炭開發對自然界造成嚴重的污染。煤炭是可以潔凈利用的能源,若全面采用燃燒前的煤炭加工和轉化、煤炭燃燒、燃燒后的煙氣凈化等潔凈煤技術,每年可以減少上千萬噸二氧化硫的排放,減少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6000億元;同時通過潔凈煤技術,以彌補液體燃料的短缺,彌補石油資源不足的問題。傳統的能源開發技術和生產管理水平使我國能源利用效益低,單位產品的能耗水平較高,目前我國8個行業的能源消費占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總量的73%。按此推算,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中國的工業部門每年多用能源約2.3億噸標準煤。因此,要通過大力推廣運用先進能源技術,節約大量能源,實現向技術要能源的戰略目標。

(四)推廣節能技術和加強節能管理

在過去20年里,我國通過生產環節的節能技術改造,加強節能管理,結構節能的效果顯著,取得了GDP翻2番而能源消費僅翻1番的成就。2002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14.8億噸標準煤,按環比節能量計算,1981年~2002年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近12.6億噸標準煤,實現了我國經濟增長所需能源一半靠開發,一半靠節約的目標。盡管在提高能效和節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國目前的能源效率只有33%左右的水平,約比發達國家低8~10個百分點,節能潛力巨大。為此,要把節約能源放在首位,實行全面、嚴格的節約能源制度和措施,顯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實施節能優先的能源發展戰略。對公眾來說,養成節能的生活習慣非常必要,在轉變生活方式方面,我們應該向生活已經非常優裕但卻崇尚節能的西歐發達國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