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法律與道德關系分析
時間:2022-01-22 09:09:08
導語:市場經濟法律與道德關系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日漸強大,國民素質卻沒有同步提高,由于道德問題出現的糾紛屢見不鮮,人們卻期望完全通過法律解決問題。由此,以市場經濟為背景,立足于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對國民道德現狀進行分析,得出了法律與道德相互滲透、相互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轉化的結論,并且認為法律與道德存在嚴格的界限,應根據不同情況,平衡法律與道德關系,以期使人們明確道德與法律的關系與界限,使政府部門更精準地運用法律手段與道德制約,從而增強國民道德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法律;道德;界限;公交車讓座
近期,一系列轟動性新聞在杭城掀起驚波,今年四月初,在一輛6路公交車上,一位女生因為沒有主動給老年人讓座,遭受到其他乘客的輪番攻擊,甚至被人肉搜索,不僅對女孩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還對她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心理打擊。無獨有偶,六月中旬,在另一輛公交車上,上演了一位小伙子由于沒有給抱孩子的婦女讓座,被連扇五個耳光的戲劇性一幕。類似的事件還發生在七月初的某輛公交車上,一位年輕人因將座位讓給一位孕婦而沒有讓位給老人,被老人惡語相向。事件發生后,引發了兩類探討:一是有人主張將公交讓座劃入法律范圍內,明確是否應該讓座,以及制定關于如何讓座的法律規則;二是有人認為此為道德調整范圍,不應由法律進行干涉,對于此類現象的治本之策應是提高我國的德治。上述觀點引發了筆者的思考:道德與法律究竟存在怎樣的關系?我們對于這樣的行為,應該如何應對?
1法律與道德的概念/概述
古時有言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具象地說明了道德在治理國家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時,法律也在國家運行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如主席于5月3日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的那樣“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可見,法治在社會建設中至關重要。由此,我們能夠充分體會到道德和法律在生活中都不可或缺。何為道德?道德是社會調整體系的一種調整形式,是靠社會輿論、社會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保證實施的,它以人們的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方式為基準,來調整人們的內心意愿和行為。另一方面,法律是由國家認可并依靠國家強制力實施的,以確認、保護、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總的來說,道德基于人們價值判斷的價值選擇,主要依靠內在素養來約束個人行為;法律則是根據強制性規章,對威脅社會穩定的行為進行制約,其主要依靠外在評價機制制止不良行為,從而改善社會群體風氣。
2道德和法律的聯系
道德和法律在生活中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法律的保障,還需要人們明確的道德底線的維護。如果將法律或道德孤立起來,作用會大大削弱。因此,了解道德與法律的聯系就顯得必不可少了,明確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及其運作方式,就能更精準的調和道德和法律的矛盾,使他們在人們生活中的調節效率最大化。2.1相互滲透。所謂“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在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總的看來,法律與道德應相互滲透,即法中有德,將道德建設融入法制建設中,在一定范圍內實施德治,同時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就如2018年6月22日,武漢市委辦公廳、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召開有關《武漢市社區黨組織領導社區治理若干規定(試行)》新聞會,明確地公布對社區居民做好六類服務的獎勵機制,以德治為起點,以法治為激勵,二者相互滲透,使居民從主觀上積極相應號召,提升市民思想道德修養。在人們進行一般價值選擇時,應該充分發揮德治,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內心健康發展。當道德自行調節能力達到一定上限時,利用法律調節,促進社會穩定。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相輔相成。2.2相互保障。我國古人認為:禮和法都是治國所必需的。但二者各有所長:禮是防患于未然的道德引導,而讓民眾在生活中有所遵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而法是在少數人突破法律底線后采用的強制手段。道德是法律得以實施的重要基石,為法律的嚴正性和權威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時,法的實行,也對法的運作起到充分的保障作用,在法的嚴格執行下,更能使人們的行為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使國民風氣向良好的方向不斷發展。法治與德治就猶如車之兩輪、鷹之雙翼,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需要法治和德治兩手抓。例如政府對于救助者對救助行為后果的顧慮,在2017年3月15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其中第184條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一條例全面保障了救助者的權益,減輕了人們的扶救顧慮,從而推進樂于助人的道德風氣的傳播。2.3相互轉化。道德在一定的社會形態受制于一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情況、文化宗教背景等,因此,隨著社會現狀的改變,法律和道德的輕重比例可以根據時間、空間、條件的轉移而發生適當的調整。例如,老年人養老行為曾是子女的義務范疇,是根據人們的自我道德來執行的,但是,由于子女多數沒能較好履行養老職責,導致多數老年人淪落到無人看管,晚年生活凄涼孤寂的境遇,老年人養老已然成為了社會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可見,這一問題已經超出了道德所能解決的范疇,于是,于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機關事務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此時養老問題就轉化了法律層面的問題。如此,在適宜的時間調整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使道德與法律在各自領域發揮作用,使效益最大化,促進國民健康發展。
3道德與法律的界限
雖然道德與法律相互聯結,相互貫通,但是,二者之間也存在著不容小覷的界限。如果逾越了界限,法律反而會阻礙道德發展,道德問題也會動搖法律治理的根基。為此,我們應當明晰道德與法律的界限,防止二者使用不當,造成負面影響。(1)明確道德和法律的功能性差異。對于有傷風化、不益于社會穩定的行為須由道德干預,但當一個行為超越其適用范圍,就對于社會穩定起到相反作用。相對而言,法律所關心的是最低綱領,即面對社會整體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綱領,即道德層面的要求。從一方面看,道德具有自律性,法律具有他律性,法律會對與之一致的道德存在起促進作用;道德也會鞏固與其相應的法律建設。從另一方面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的調節方式不同。法律是一種強制扭轉人們行為的工具,而道德主要對人們心理起制約和調控作用。如果過分夸大法律便會抑制道德的能動發展。就如尊重長輩、誠信友善,不能過分利用法律,將道德強制化。對于公交車讓座事件,在大多數情況下應以道德調節為主導,在個人的自我調節與道德權衡之間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自我素養的提高。但如果有人做出過激行為例如因不讓座而打人時,便超出了道德的軟性調整范圍,也應當使其受到法律的制裁。(2)明確道德和法律的調整范圍。道德與法律有各自實施范圍,當法律在社會中介入過多,其就不能被稱之為正當的,最終會引起社會人情味缺失,也不利于社會道德建設。也許最終民眾的確會服從于法律,但是,這樣的服從是在暴力下的被迫服從,而不是民眾發自內心的意愿,這樣的法律無論價值多大,最終都將只變成守法的精神。相反地,若一味遵從德治則不利于社會治安穩定管理,例如搶劫殺人的事件將會頻繁發生,缺少法律的制裁,社會將少一分穩定和諧,也將少一分人們對于國家的信任與熱愛。現在社會中的種種爭論暴露出人們在對于法律與道德實施范圍的認識中或過分拒斥道德入法,對法律持剛性態度,一味地拒絕法律,殊不知有些問題無法用道德與自覺解決,或過分夸大法律效益,盲目推崇法律,而忘了人們的有的品德與高度的自覺才是治理國家的強大根基,此舉降低了社會的溫度,反而對國家鞏固有消極作用。二者應相輔相成,在各自的權利范圍內充分發揮作用,當境況處于道德調整能力范圍內,就應該充分發揮德治的作用,既能使問題更便捷地解決,也能營造美德傳承的社會氛圍;若是忽略了雙方的界限,則會引起社會道德的缺失,反而不利于國家全面發展,因此,二者界限不容混淆。
4明確道德與法律界限之對策建議
對于不同的法律與道德的適用范圍,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不同價值判斷。對于道德問題,可以更多地運用鼓勵的方法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對于法律問題,必然要一絲不茍,給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促使社會的風氣向正向發展,為國家建設奠定良好的根基。(1)德治調控社會德風。從道德層面上來看,對于像公交車讓座這類在生活中道德與法律的具象事件,作為年輕公民,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道德立場,雖然公交車讓座不能作為道德修養評判的標準,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升華自己的內在修養,如若每位公民都能維護好自己的道德品格,美德自然蔚然成風;作為老年人,也應該懷揣感恩之心,在享受他人的關懷的同時,也要時刻謹記對他人的感謝。在社會生活層面,政府應當將德治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引導民眾自發的傳承美德的行為,減少法律上的暴力強迫行為,這樣既不放過任何威脅社會的敵對行為,也不會對公民道德素養的提升造成阻礙,在調控社會風氣的同時,也推動了社會道德建設的進一步發展。(2)法律確保社會穩定。同時,從法律角度看待這一問題,作為國家機關,管理者應根據具體情況及時做出對策:例如根據養老意識匱乏的現狀出臺有關養老保險的政策,對于救助行為給予相關的法律保護,同時對于違反法律的問題嚴懲不貸,對于道德層面的瑕疵進行適當勸導。如此,有益于社會安全與經濟政治平穩運行。(3)嚴防道德越界。道德治理并不意味著所有事件都全權由道德進行調節,對于類似于打劫殺人、傳銷吸毒等嚴重的社會問題,立法者便應當出臺并最嚴格執行法律,如果僅僅根據道德引導,做無效的調控,導致道德的越界法律就會喪失它的權威,社會的安全性也會令人擔憂。(4)防止法律越界。作為國家行政機關,應該牢牢把握道德與法律的界限,切忌過度依賴法律或者過分輕視法律,就如在公交讓座、扶助受傷傷員這類道德現象中,如果對此強制立法就顯得太過嚴苛了,如此,反而會挫傷人們的熱情與積極性,對于此類行為,應更多的用道德鼓勵和認可加以引導。相反地,立法者需要根據不同境況,不同社會環境,抑或不同的社會需要制定相關法律,在法律和道德的動態權衡中,將二者的效益最大化。面對生活中一個個道德與法律的沖突,作為公民的我們應該堅持內心的道德底線,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作為公權力機關,明確法律與道德的區別與聯系,在不同的情況下充分利用道德和法律的權衡,對于道德層面問題,應該將德治作為重點調節方法,充分發揮道德能動的調控作用解決問題;對于法律層面問題,應該法治為主,德治為輔,讓威脅社會安定的行為及時受到法律的懲罰和制約。在道德的基礎上接受法律、遵循法律,在法律的管控下約束自己,使優秀品德多次出現,最終形成習慣,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為中國的全面發展打下牢固根基。
作者:魯雨珂 單位:浙江大學附屬中學
- 上一篇:企業收益質量及評價體系探究
- 下一篇:服務業對外開放與服務貿易探析